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课件《敌后战场的抗战》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课件《敌后战场的抗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09 09:0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第18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第七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导入八路军、新四军红军  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会场上,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着一套即将穿上的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和即将戴上的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你知道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吗?你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决策吗?你知道国共合作抗日局面下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胜利吗?敌后战场: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时 间:1937年9月25日
地 点:中国晋东北山西平型关一带
参战方:八路军与日军
主要指挥官:林 彪
结 果:歼灭日军1000余人
意 义: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神话,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八路军敌后抗战活跃的华北地区,由于始终找不到对付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有效方法,相反,在八路军的广泛打击下不断遭受损失,极大地动摇著日军的殖民统治并牵制着其兵力的调度使用,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三光政策 “三光政策” 即烧光、杀光、抢光。为日本侵华期间实行的一种惨无人道的政策。见人则杀,见物则抢,无法带走之物则烧。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把打击的重点转移到抗日根据地,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囚笼政策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指挥百团大战的彭德怀
1898.10.24~1974.11.29
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百团大战彭德怀在关家垴指挥战斗旧址(山西武乡县)  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亲自指挥下,在华北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敌后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八路军有105团约20万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称之为“百团大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攻克涞源东团堡聂荣臻和日本女孩合影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者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作战1800多次,毙伤俘获敌人数万人,缴获各种枪械,摧毁了大量的敌碉堡和据点,称重打击了日寇。中央领导同志为百团大战题词百团大战纪念碑
(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群众欢迎百团大战
凯旋归来的八路军战士百团大战的意义:
(1)百团大战打出了共产党的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极大地鼓舞了困难中的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
(2)它还牵制了日军的兵力,对支持正面战场作战起了积极作用。读完这封信后,你有什么体会?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聂荣臻为被救两名日本女孩《致日本军官长士兵书》(1940年8月20日) 提示:激发日本士兵的天良;八路军的仁义;日军的暴行;聂对战争原因和性质、危害的认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抗日战争中发动百团大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胜利。
朝鲜战争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与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对决,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度线以南。目 的: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时 间: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
地 点:华北抗日根据地
主要目标: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
重要战役:进攻正太铁路(8.20)
主要指挥官:彭德怀
结 果:摧毁了大量的敌碉堡和据点,从而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百 团 大 战秋季大扫荡 自1943年9月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了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制造了“阜平平阳惨案”、“易县寨头惨案”、“平山岗南惨案”、“灵寿大寨惨案”、“井陉黑水坪惨案”、“平山焦庄惨案” 等血腥暴行。 1937年11月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晋察冀、陕甘宁、晋冀豫、冀鲁豫、晋绥、山东、苏南、皖东等。八路军苦练杀敌本领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伏击敌人后缴获的日寇汽车邓小平
时任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中央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  晋绥抗日根据地革命纪念馆,即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1942年,晋绥军区司令部暨120师师部移驻此院,同时成立了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从此,这里成为当时晋绥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晋绥抗日根据地革命纪念馆(山西省兴县蔡家崖村)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时的陈毅
1901.8.26~1972.1.6
字仲弘
四川省乐至县人苏南抗日根据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江北抗日根据地创建者张云逸
1892.8.10~1974.11.19
原名张运镒 又名张胜之
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张云逸将军铜像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位于安徽巢湖市庐江县汤池镇严家松园,是西进大别山的通道。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等,相继从皖南来庐江,于江北第四支队驻地严家松园,组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江北指挥部,下辖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于1940年3月撤离。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了扩大会议。提出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的全面抗战战线。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和广州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由于日军战线扩大而兵力、资源不足,对华政策作了重大改变。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集中兵力进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到1940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2%和伪军的95%以上。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意义: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军三分之二以上兵力,居于抗日战争的主导地位,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1943年开始,地道战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示意图 抗战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村庄赵家庄,常遭日伪军袭击和“扫荡”。为此,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依靠群众,用土造的地雷封锁了附近的日伪据点,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为对付地雷阵,日军中队长中野特地搬来工兵,攻入赵家庄。赵家庄总结教训,改进地雷技术。赵虎领导民兵巧摆地雷阵,用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碎石雷、铁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各种各样的土造地雷打击敌人。地雷战 根据1931-1945年抗日斗争时期的动人事迹拍成的电影、电视剧或编曲抗日根据地的概况创建根据: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数 量:16块抗日敌后根据地
总后方:陕甘宁边区——延安
基本保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游击战争的开展,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一、平型关大捷(1937.9.25)二、百团大战(1940.8-1941.1):“三光政策”、“囚笼”政策三、抗日战场的主战场:建立16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打击侵华日军的三分之二敌后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1937.9.25)百团大战“三光”政策“囚笼”政策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实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建立16块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1940.8-1941.11、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先后建立了4块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与山西省有地缘关系的就有3块。同时,这期间八路军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与日伪军作战7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4万余人。同时,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先后转战30个县。下列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的是( )
A、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
B、山西是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C、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
D、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2、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是在( )
A、常德 B、长沙 C、岳阳 D芷江D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国歌的名字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我爱你,中国》?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A4、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 模破袭战,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这场战役是
( )
A、血战卢沟桥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D5、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起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击日本侵略。下列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是 ( )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③台儿庄保卫战 ④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
⑤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⑥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⑤D6、在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
①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与商秧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③军机处设立与封建皇权加强 ④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