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4节【教案+课件+习题】《升华和凝华》(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4节【教案+课件+习题】《升华和凝华》(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10-02 10:48:59

文档简介

《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
1.夏天天气炎热,为了防止食物腐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运输车辆上放干冰,利用干冰汽化吸热给食品降温
B.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
C.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升华吸热给食材降温
D.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冷凝剂液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
2.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烧杯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3.长期以来,呼风化雨一直是神话中“龙王爷”的权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成功的干预天气。如图所示,在利用飞机播撒“干冰”(固态的CO2)人工增雨的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在播撒“干冰”过程中,干冰直接变成小水珠或小冰晶
B.“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熔化吸收大量热量
C.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
D.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放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吸热液化而成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今年2月21日,美丽的呼和浩特市大雪,当天一条微信是这样描述的:“朝来晨光映白雪,午间戏水弄清波,笑看夕阳踏泥去,午夜出门还溜坡。(早晨玩雪,中午玩水、和泥,半夜溜冰)”对这个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物理规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升华放热--凝华吸热 B.汽化放热--液化吸热
C.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凝华吸热
6.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深秋草叶上结出“白霜” B.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罐“出汗”
C.水沸腾时壶口冒“白气” D.衣柜中的卫生球“不见了”
7.今年举行的武汉马拉松吸引了两万多名国内外选手参赛。如图为选手们通过建成通车60周年的武汉长江大桥时的情景。半程马拉松距离约21km,排名第一的选手用时约70min,这名选手跑完半程马拉松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
m/s。赛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有效减轻了赛事当天降雨量。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
______
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_
成小水滴或
______
成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8.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把相应的物态变化填在横线上。
(1)冬天从室外到教室,带眼镜的同学镜片上有一层水珠,这是
______
现象。
(2)在寒冷的冬夜窗户上出现的冰花,这是
______
现象。
(3)严冬,屋顶上积雪没有化成水却越来越少,这是
______
现象。
9.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______

______

______

10.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
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要吸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
______
成小水滴或
______
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遇到暖气流
______
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答案与解析
1.
B
解:
A、干冰在常温常压下很容易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在运输车上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给食品降温。故A错误;
B、冰块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所以把食材放在冰块上,是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B正确;
C、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汽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C错误;
D、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的是冷凝剂汽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故D错误。
故选B。
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收热量;
②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③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液化过程中放出热量。
此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的判断和应用。把握不同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吸放热情况,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2.
B
解: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属于汽化(蒸发)现象,故C错误;
D、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3.
C
解:
AB、“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升华为气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故AB错误;
C、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为小水滴,故C正确;
D、干冰升华吸热,周围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或凝华放热形成水滴或冰晶,故D错误。
故选C。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称为熔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导致周围温度下降。
解决此类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际分析题目,要结合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进行分析。
4.
B
解: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②盛夏,旷野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B符合题意;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C符合题意;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综合分析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B。
解决此题要掌握:
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
其中熔化、汽化、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此题考查的是对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及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的判断。
5.
C
解:A、朝来晨光映白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需要放热,故A错误;
B、水汽化为水蒸气时需要吸热,液化放热,故B错误;
C、午间戏水弄清波,午夜出门还流坡,中午雪会熔化成水,熔化吸热;半夜水凝固成冰,凝固放热,故C正确;
D、雪熔化吸热,雪的形成是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在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吸热;液化、凝固和凝华过程放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几种物态变化,以及吸热还是放热的了解和掌握,要会运用。
6.
D
解:
A、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化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不合题意;
B、饮料罐“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水滴,是于液化现象,放出热量,不合题意;
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D、卫生球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符合题意。
故选D。
在六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熔化、汽化和升华;
根据我们对于物态变化的了解,分析出ABCD四个选项中的物态变化然后判断吸放热情况。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7.
解:(1)s=21km=21000m,t=70min=4200s,
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5m/s;
(2)人工降雨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在常温下就可以升华为气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故答案为:5;升华;液化;凝华。
(1)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v=计算他全程的平均速度;
(2)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物体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和人工降雨的原理,人工降雨就是利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工作的。
8.
解:(1)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会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眼睛片上,形成一层小水珠;
(2)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所以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冰花;
(3)严冬,屋顶上积雪没有化成水却越来越少是由于温度低(0℃以下),积雪不会熔化,而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故答案为:(1)液化;(2)凝华;(3)升华。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9.
解: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因其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之间有时还可以相互转化。
故答案为:固态;液态;气态。
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而且外部条件改变时,有时还会发生状态的变化。
物质分为三种状态,但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三态的变化,这是两个概念。
10.
解: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汽化为水蒸气,含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就会熔化,和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雨。熔化的过程要吸热。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凝华;熔化。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我们要能够分析出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究竟是哪一种。
选择题
填空题
选择题
填空题《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试管夹、酒精灯、碘锤、滴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一、复习提问
“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化以及吸热、放热过程。
设计思路:“温固而知新”。在复习旧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新的知识,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不同之处。同时也为引入打下伏笔。
二、
新课内容
1.升华和凝华
方法:实验举例。
设计思路:对升华、凝华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遇到,但往往不大注意。与其他物态变化相比显得生疏。因此,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是学生加深对升华、凝华现象的认识。①做好实验②多举例子。对举出的例子可适当进行归纳,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加深对“直接变成”四个字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实验:在试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成为碘蒸气充满试管后,从热水中去出,在放入冷水中,碘蒸气又会变成固态的碘。
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里面的固体加热后变成了紫色的气体。后来紫色的气体不见了,又变成了固态的碘。
师:中间过程中物质有液态的物质出现吗?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没有。说明由碘固态直接变成了碘蒸气。不是经过熔化和汽化过程。
师:很好。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升华”。它的相反过程叫做“凝华”。(板书)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一些例子。
例子: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晾干;中药房的气味;
师:那我们从以上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它们的物态变化都不属于我们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它应该是和大家做得实验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来给它下个定义吧!
生:(相互讨论)
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强调“直接”)
师:再让我们来分析以下的例子:霜的形成;冰花的形成;白炽灯泡变
学生相互讨论,并推举代表发言。教师起引导作用。
设计思路:以上现象均为学生所常见的,所以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更易让学生明白物理从生活中来,学习它是有趣的,从而更大的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方法:举例分析)
新旧灯泡比较。用久的灯泡会变黑,灯泡不用,即使放了很久也不会变黑,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使用的灯泡通电发热,钨丝吸热后才能升华。升华的钨气遇到冷的外壳放热凝华,附着在玻璃上。
冰花的形成。只有在冬天很冷的时候才会形成冰花,为什么?这是因为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远低于0
℃)放热,才凝华。
人工降雨。就是在云中撒播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遇到周围温度高的空气吸热升华,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或凝结,而产生降雨现象。
总结得出:升华需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设计思路:多举例子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升华凝华的理解。
水家族的成员及降水的形成
介绍云、雨、雾、露、雪、霜的形成。
结合课件,介绍降水的形成。
三、反馈练习
1.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中有“霜降”这样一个节气,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下,霜是怎样形成的?霜“降”这种说法对吗?
2.自然界中的雾,露,雪都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思路:练习时注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应把课堂讲解、讨论、归纳结合起来,整理成文,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学生上课的效果,以便胸有成竹。在今后的教学中适时调整方式、方法。这也集中体现教学中的反馈原理。
四、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学习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规律及其应用,大家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本身,还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感受了物理知识的科学价值。
四、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小题。
板书设计: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共23张PPT)
第三章
·
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放热
放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液化
熔化
汽化
凝固


物质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吗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实验前,
猜想把碘加热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2.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
3.停止加热,看到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2.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
有无液态碘出现?
3.停止加热,在烧瓶壁看到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紫色的碘蒸气充满了烧瓶,无液态碘出现。
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在烧瓶壁上看到附着一层固态的碘。
加热时,碘升华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冷却时,碘凝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一、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二、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1.在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内表面会有冰花。
思考: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内侧
水蒸气
凝华
小冰晶
二、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2.“雾凇”
3.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与潮湿衣服晾干进行对比)
4.灯泡为什么会变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
水蒸气
凝华
小冰晶
钨丝
钨蒸气
钨的颗粒
固态
固态
气态
升华
凝华
吸热
放热
衣柜里的樟脑精自然消失
把干冰撒入冷云层中
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或液化小水珠
人工降雨剖析图
小冰粒变大而下降
人工降雨剖析图
下降
暖流
遇到暖流熔化为雨点降落
人工降雨剖析图
人工降雨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
升华

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液化
冰晶
小水珠

遇到暖空气后,冰晶熔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凝固(放热)
熔化(吸热)
升华(吸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物质状态的转变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I.
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
卫生球变小了
C.
霜的形成
D.
雾、露的形成
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
G.冰化成水
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液化放热)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凝固放热)
(升华吸热)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云:白天气温较高,地表水大量蒸发,因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汽。这时候水蒸汽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一部分液化成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液化以及凝华)
水的家族成员
水的家族成员
雨: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的时候,就要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当中随着温度升高,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熔化)
水的家族成员
雾:空气中如果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汽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雾。(液化)
水的家族成员
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汽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液化)
雪: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水蒸汽凝华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凝华)
水的家族成员
霜:夜晚,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汽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凝华)霜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水的家族成员






(液化)
(液化)
(液化)
(液化)
(凝华)

凝华)
水蒸气上升
在高空,水蒸汽凝结成小水珠
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云
当小水珠变大就下雨了
2、冬天的早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的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户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