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鄂教版6.20《愚公移山》课件(5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鄂教版6.20《愚公移山》课件(5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2 15:25: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56张PPT。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
了却了心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听《愚公移山》的歌曲,感受愚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愚公移山《列 子》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学习重难点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
他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今存《列子》一书。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选自《列子?汤问》。作品简介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文学体裁万仞( ) 魁父( ) 荷担(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陇断( )
箕畚( ) 汝( ) 曾不若( )
诸( ) 亡以应( ) 惩( )
塞( ) 雍( )hèrènKuífùchènsǒukuìcuòlǒngJī běn
rǔcéngyōng 校正字音zhūsèchéngwúshuāng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整体感知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部分(3):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二者是同时到来的。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方圆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山的南面或
水的北面第一段:愚公移山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面对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绕远,曲折商量全部纷纷的样子通“直”,一直南岸赞成副词,将近第二段:开始移山。家险峻的大山阻塞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怎么样之于纷纷安放况且削减连……都
凭提出疑问第二段:开始移山。  哪里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叩 石 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 节,始一
反焉。遗孤、孤儿用箕畚挖掘泥土交换挑第二段:开始移山。换牙敲,凿通“返”,往返季节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原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快九十岁了,面对大山住着。(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绕远。(便)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险峻的大山,(使道路)直接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又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暑换季(一年时间),才往返一趟。
第一、二段译文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
惠。以 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 如土石何?”把……怎么样草木连……都余年,暮年凭太,非常通“慧”,聪明加在“如…何”面前,加强反问语气第三段:愚公驳斥智叟。 劝阻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
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
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
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
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愁长叹尚且,竟然通第三段:愚公驳斥智叟。 穷尽即使第四段:移山成功。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
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同“措”,放置即垄断,山冈阻隔。背停止他,代愚公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这件事代愚公 河曲(这个地方)的智叟嘲笑并制止他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尚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简直顽固得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这山不会再增高了,哪愁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可回答了。山神听到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会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有山岭阻隔了。
第三、四段译文移山原因:
移山目标:
解决土石方法:
移山方法(工具):
家人支持:
众人支持:
路程遥远,时间长:
移山信心:
移山结果:1、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帝感其诚……一厝朔东或自此……叩石垦壤,箕畚……杂然相许,杂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务艰巨,衬托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1)既表明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支持
(2)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1、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疑难解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河曲智叟“笑而止”含有嘲笑、讥讽的意味。 愚公之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是“献疑”含有关切和忧虑的情感。“献疑 ”“笑而止 ”关切 嘲笑 忧虑 讥讽 讲真话、提问题
提醒众人正视移山的困难,是为了设法克服苦难。自作聪明
很严厉的责备、十足的轻视、有意挖苦、嘲笑愚公的无能。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愚公”和“智叟”都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目光长远、积极奋斗、
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大智大勇持之以恒的与困难作斗争不智、不勇
目光短浅、冷漠逃避、
用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对
比勇于奉献
壮志雄心冷漠逃避 愚公不“愚”
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
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2、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文中着重塑造了老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主题思想1、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则寓言也意在赞美愚公移山这种惊天地、动鬼神的精神。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3、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克服一切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4、请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 精卫填海
滴水穿石
绳锯木断
铁杵磨针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讨 论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把山移到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破坏环境和生态…… 认为“愚”的理由:认为“不愚”的理由: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型”农民。
他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智叟先斥后驳,而且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结果使智叟哑口无言( “无以应” )。
他懂得哲学,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吓怕了山神,感动了天帝,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的决心和毅力。
从个人出发,可能是“愚”的,但他为子孙着想,为后代造福:说愚不要紧,只要除穷根,愚了我一个,造福后代人。
若像智叟那样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话,将永远“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认为“不愚”的理由:大智往往若愚。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说:“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毛泽东曾写《愚公移山》一文,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搬掉“三座大山”。还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认为“不愚”的理由: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
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智”: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不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也不推翻,日本鬼子也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现……认为“不愚”的理由: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对比智叟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愚公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写作特色 1、《愚公移山》选自(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 )著,战国前期( )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汤问》列御寇道家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课后练习 1、写一篇文章题目为:
假如我是当代愚公。
2、写一篇文章题目为:
假如我是当代智叟。课后作业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汝心之固
4、杂然相许
5、以残年余力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投诸渤海之尾
方圆、面积 河北面或山南面 顽固 答应,赞成 副词,加强语气 之于,兼词 凭、靠重点词句积累8.吾与汝毕力平险竭尽险峻大山9.杂曰纷纷说道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成年男子11.叩石垦壤凿挖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13.而山不加增更加增高通假字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土丘)4 “之”的用法
1.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这”“这件事”人称代词,“他们”:“他” “而”的用法
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 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
惧其不已也
2. 其如土石何?连词,表修饰表顺承表转折代词,“他的”“他”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且”的用法
1.年且 九十
2.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始”的用法
1.始龀
2.始一反焉
副词,“将”连词,“况且”副词,“刚刚”:“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活用作动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焉”的用法
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语气助词:无实意(始一反焉)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②、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以 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一词多义且(将近)(况且) 古今异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曾 古义:还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