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寓言两则 课件(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5.寓言两则 课件(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2 16:39:32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大家喜欢看故事吗?那么大家看故事的时侯,了解故事的寓意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的故事。体会故事是如何讽刺那些不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办法,不懂变通的人。这两篇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简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体现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色。第一课时1.会写9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做什么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懂得变通。(重点)
3.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 。
4.分析寓言的最后一句,想想这两个人各自的想法错在哪里。(难点)《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寓yù剑jiàn楚chǔ涉shè坠zhuì曰yuē吾wú渡dù岂qǐ契qì寓言    涉江yù shè
涉:
坠:
遽:
契:
不亦惑乎:渡。
掉,落
立刻、急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刻。
不是很糊涂吗?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串珠问题:
1.熟读并背诵寓言,说一说寓言写了什么。
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请举例说明。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涉:渡。者:……的人。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其:他的自:从。坠:掉,落。契:刻。是:指示代词,这儿。遽:立刻,急忙,表示时间很紧迫。于:在,到。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代词,他。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者:……的地方。求:寻找。之:代词,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若:像。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刻舟求剑》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江上,关于楚国人,宝剑掉到江里去了。
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关于什么人?宝剑掉到哪里去了?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只是在船舷上刻记号。等船停下来,他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捞剑。探究: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捞不上来。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刻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舷掉下去的位置,而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捞不到剑。思考(重点):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剑捞上来吗?为什么?阅读方法解密:认识寓言什么是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举例说出你知道的寓言?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叶公好龙》。1.熟读并背诵寓言,说一说寓言写了什么。
《刻舟求剑》写了一个人的剑掉进水里,他在船边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当船停下来后,他跳下去找剑,结果一无所获。串珠问题: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因为楚人正在涉江,船是行驶着的,“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所以他按记号求剑,就达不到目的。现实生活中像楚人这样迂腐的人不好找,但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人却不少,如有的学生,明明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他却坚持死读书,结果学习效率远远不如其他同学。刻舟求剑剑坠水中——船上刻记号—船停求剑—如此糊涂拘泥守旧、不知变通《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人在剑掉入江中后,在船上刻记号以求剑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守旧、不知变通的人。启发人们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课件36张PPT。第二课时1.会写1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做什么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懂得变通。(重点)
3.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 。
4.分析寓言的最后一句,想想这两个人各自的想法错在哪里。(难点)《韩非子》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全书共五十五篇,为法家集大成的作品。在这本书里,有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寓言。如“自相矛盾”“郢书燕说”“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涂tú罢bà履 度 宁nìnglǚ duó操:带上、拿上的意思。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核心问题:
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些人?
串珠问题:
1.熟读并背诵寓言,说一说寓言写了什么。
2.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3.有了《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的教训,今后你打算怎么做。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履:鞋子。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量好自己的脚,顺手把量好的尺寸放在座位上。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之:这里指量好的尺寸。坐:同“座”,座位。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操:带上、拿着的意思。到集市去的时候,忘记带了。他拿到鞋后,忽然想起来,对卖鞋的人说:“我忘带尺寸了。”急忙返回家取。度:这里作名词用,表示尺寸。反:同“返”,返回。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可是等他回来,集市已经散了,因而没有买到鞋。遂:因而。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他回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呢?” 答说:“我宁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讲述了一个郑国人买鞋不信自己的脚,反而信尺寸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守旧、不知变通的人。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品析:这句话写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以及故事的起因。正是因为“置之其坐”,才造成了后来的“忘操之”,以致“不得履”。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品析:这句话写出了故事的发展过程及没有买到鞋的结局。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他回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思考:从郑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拓展:
如果把“度”理解为社会生活中、生产中的法度、规则、纪律、工艺流程等,是不是能找个借口随便变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般来说,凡是规定的法度、规则、纪律、工艺流程等,是不应该随便变通的,就目前的社会状况看,还是应提倡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如:红灯亮时,即便没有车辆,也不能过马路。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些人?
《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两则寓言都讽刺了拘泥守旧、不知变通的人。核心问题:1.熟读并背诵寓言,说一说寓言写了什么。
《郑人买履》讲郑国有一个人去购买鞋,他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最后没有买到鞋。串珠问题:2.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因为他“宁信度,无自信也”,为了回去取“度”而耽误了时间,所以买不到鞋。像郑人这样迂腐的人,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但是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做事的人却不少。比如,一位同学准备晚上先复习功课,然后找同学练歌(这个计划相当于“度”),但是停电了,他非等着来电,复习完功课,已经很晚了,歌也没练成。3.有了《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的教训,今后你打算怎么做。
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墨守成规,迷信教条郑人买履集市买鞋—忘记尺码—回家取尺码—集市散《郑人买履》讲述了一个郑国人买鞋不信自己的脚,反而信尺寸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守旧、不知变通的人。启发人们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专家和工匠的区别
吕志勇
太行山一景区的宾馆,门前做成了弧形的坡道,以方便小轿车上去下来。
可每到下雪天,坡上总会残留部分积雪。而这里的天气有点冷,很多时候,雪刚落下就冻在了地面上,如果这时正好有客人经过,人和车很容易打滑。
如果是住家,自然可以随时清扫,可在一个三星级的宾馆门前,老让人拿着扫帚站在那儿,极不协调。
    宾馆经理接到门童的汇报,立即组织专家研究对策。专家团队集中了建筑、服务、礼仪等诸多方面的权威,经过多天研究,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斜坡处安装红外线遥感系统,每当天气达到一定条件时,斜坡两边的护栏上安装的水龙头里,就会喷出盐水。盐及时融化了冰,地面不再滑,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虽然前前后后花费了数万元,而且以后还要随时准备盐水,但经理认为很值得。
  距这家宾馆几公里之遥的另外一个景区,也建了一个宾馆,是私营的。
  下雪天,他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老板看见客人差点滑倒,就对负责接待的组长喊道:“如果再让我看见客人下雪天在这里滑倒,你必须卷铺盖回家!”
      组长找来一位工匠。工匠看了看,动手用铁凿子在坡道上凿出一条条的横纹。地面整体并没有被破坏,但人和车上下时因为有横纹防滑,再也没有出过问题。组长给了工匠30块钱,工匠高高兴兴地走了。
都是斜坡,因解决问题的人和方法不同,区别竟然如此之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坐井观天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叶公好龙 掩耳盗铃 杯弓蛇影
杞人忧天 画蛇添足 盲人摸象 买椟还珠 
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邯郸学步 与虎谋皮 
一叶障目 揠苗助长这两首诗都写了马,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点拨:结合文章的译文,读懂课文,就能找出答案。
参考答案: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剑没有跟着船移动。等船停下来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剑的。情况变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鞋。2.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它写的具体生动。教师点拨:可以随便选取其中的一则寓言,在发挥想象的时候,要注意将人物的话语及神态想象得细致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参考答案:有一天,从楚国来了一个渡江的人。他浓眉大眼,穿着长袍,腰上佩着一把宝剑,看起来威风凛凛。他站在岸上对船家喊道:“喂!开船的,我要渡江,载我一程行吗?”“没问题!”船家回答。船家把船划到岸边,那人迈开方步跨到船上。他站在船上悠然自得,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水光潋滟的江面上泛起一道道波纹。船家瞧见了楚国人腰上的剑,对他说:“你腰上的剑在哪儿买的?看起来真神气呀!”楚国人听了船家的话,抽出银光闪闪的宝剑,自豪地说:“这可是楚王送给我的上等宝剑,很锋利!”船家听了十分佩服。
楚国人把剑收回来时,一不小心,剑“扑通”一声掉入了水中。他急忙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慌张地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家快靠岸,我要找我心爱的宝剑!”“好的。”船靠岸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找了半天,却一无所获。
船已经靠岸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1.读拼音,写汉字。
言 人 江 下
江 有此理 糊 了 寓楚涉坠渡岂涂罢yùchǔshè zhuìdùqǐtubà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汉字,组成词语。
 已以矣起岂启剑箭见3.根据意思在后面的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寓言名称。
(1)比喻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
(2)比喻拘泥守旧,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
或做法。(      )
(3)比喻存有侥幸心理,希望不努力就得到意外的收获。(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