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五单元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17 诗词五首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其人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孟浩然,唐代诗人。他的诗多写隐逸生活和山水旅游,风格清淡自然。著有《孟浩然集》。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在他留下的九千余首诗歌中,抗金北伐是其中心主题。诗风豪放,有“小太白”之称。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词风格明朗健劲。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2.主题解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描绘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农家的热情好客与淳朴,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渔家傲》通过对边塞秋季奇异风光和战地艰苦生活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
《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3.结构图解4.重点聚焦
品味名句的妙处。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妙处在于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工巧。启示我们: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的境界。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妙处在于诗人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想到更多人的痛苦,进而抒发了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安得”一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希望也是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的理想。5.难点突破
(1)如何理解《浣溪沙》下阕中所蕴含的哲理?
词人即景取喻,反用白居易《醉歌》中的诗句,以富有情韵的语言,写出有关人生的哲理,告诫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身处逆境而不悲观的精神境界。
(2)《渔家傲》这首词引用了典故,请说说其作用。
《渔家傲》引用了东汉大将军窦宪“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像窦宪那样建功立业的愿望。juàn ào qīn sānɡ wù xuān pǔ tún mèi zhànɡ yān xiāo 将近,临近。 办,准备。 靠近。 刻。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D4.下列各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B.待到重阳日,还来旧菊花。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C5.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
(1)心系天下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饱含哲理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表现将士壮志未酬、怀念故乡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浣溪沙》中发表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但仍力求振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过故人庄》中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可以算是田园诗。
B.《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渔家傲》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D.《渔家傲》中“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D7.班上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辑古诗】
(1)请根据要求收录相应的诗句。
A.揭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抒思乡愁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绘自然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寄语】
(2)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灿烂盛开。有的澎湃激昂有的含苞待放(语意连贯,突出景物特征即可)(一)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8.作者首先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然后写__________的场景,而令诗人最痛苦的是“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丧乱”是指________________。但诗人在自己经受痛苦磨难的时候,却能够推己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出他的理想与情怀。群童抱茅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史之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号”表现风吼的声音之大,“卷”表示风的力度之大,“飞”表现风卷起茅草的速度之快。一叹自己之苦,茅屋吹破,何以度日;二叹周围人苦,叹穷苦人民;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10.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本诗中的哪些诗句与此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结合诗歌的结尾,说说你从中感悟到诗人怎样的理想与情怀。
感悟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与博大情怀。(二)阅读《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12.作者在描写田家的景色时,描写近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描写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3.请赏析句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里表现了宾主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窗前是空旷的打谷场和碧绿的菜畦,在这样宽敞清新的环境中饮酒,谈论着农家话题,有着浓烈的田园情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4.全文在绘景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三)阅读《渔家傲 秋思》,回答问题。
15.《渔家傲 秋思》的作者是 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其中“渔家傲”是_________,“秋思”是_______。
16.这首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突出了“塞下秋景”天冷、____和_____的特点;词中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北宋(宋)范仲淹词牌名题目声杂城孤思乡、忧国17.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表达了词人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感情。
B.“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D(一)(淮安中考改编)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18.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19.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记游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20.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二)(江西中考)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2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C2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A课件36张PPT。第五单元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18 古文二则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 》)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2.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 》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回信.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3.主题解说
《 答谢中书书 》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短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幽美深远、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又饱含着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感悟到生命自由与光明的哲理,坦率地表露其豪放不羁、随缘自适的旷达乐观的个性.4.结构图解5.重点聚焦
(1)《答谢中书书》从多角度写景,别有一番情味,你能找出这些美点并加以赏析吗?
①山水相映之美。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②色彩配合之美。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句。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③晨昏变化之美。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④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2)你能说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生甲:这一句描写庭院月色,比喻生动逼真,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生乙:皎洁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雅画面,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古人爱用竹柏比喻君子、好友,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和张怀民之间纯洁深厚的友情。6.难点突破
(1)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记承天寺夜游》的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文章结尾点明了文章的深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作者看来,这样的竹柏筛影,有哪个地方会缺呢?只是这般情趣,恐怕很少有人欣赏罢了。那些汲汲于名利,为俗务所累之辈,何曾领略一二?这一段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世人大都汲汲于名利,为俗务所累,意思虽然平常,可是说得含蓄、饶有余味。都 消散 坠落 争着 想要,将要 高兴的样子 想 表示推测 C D “乱”字描绘出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竞”字表现出清流之鱼争相戏水的活跃场景。“颓”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夕阳即将西沉的情景。5.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叫声;夕阳快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6.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表达作者归隐山林而欣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7.对照阅读苏轼的另两首词作中的名句。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两首词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都写于苏轼政治失意之时,却都表达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示例:人生愈艰苦,心胸就应愈坦荡。C D 10.《答谢中书书》中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两篇短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答谢中书书》描写了“_______”之美,《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___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C D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意思对即可)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描写声音,其作用有何不同?
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意思对即可)
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意思对即可)(二)(盐城中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散步,漫步 只,只是 到……去 最终,终于 1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20.【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宦途失意的苦闷。(2)勤于政事,爱护百姓。21.月,是众多文人笔下的常用意象。试着对月进行描写,注意要体现自己的某种心境。(150字左右)
示例:夜幕降临的时候,月亮升起来了。她像是望着我们,对着我们笑。她那圆圆的脸庞有些嫣红,也许是暗暗的粉红,像一个红红的灯笼挂在天边。月亮懒懒地往上升的时候,就像是背着一个大包袱,慢慢地向上爬,一纵一纵的,看起来很累。费了好大的劲,月亮才冲出了地平线,挂在了半空中。这时,她脱去了红装,换上了金黄色的纱巾,用白玉般的笑脸来迎接芸芸众生。可是我们再看看她的面庞,就又感到是蓝月亮、绿月亮,蓝微微、绿莹莹,也许月亮姑娘是个变脸大王,美得令人惊奇。课件37张PPT。第五单元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19 小石潭记凭借,依靠 穿过,透 静止的样子 忽然 围绕 忧伤的样子 玉环 环绕 大约 可以 能 清澈 凄清,冷清 A 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青树 翠蔓,蒙络 摇缀,参差 披拂。
(2)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D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前去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C阅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回答问题。
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潭中鱼 可百许头,皆若 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 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C 9.作者描写小石潭的游鱼采用了什么写法?写游鱼有何作用?
动静结合 侧面衬托潭水的清澈。
10.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11.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的心境。(一)(重庆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有删节)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14.第二段写游鱼和潭水。描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描写潭水,抓住了潭水________的特点。定点特写(动静结合)清澈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点拨: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C(二)(鄂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小石潭记》全文(略)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注】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16.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像狗牙那样 凄清 更加 有的人 18.翻译句子。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D 20.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向东 超过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过了一会儿,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的力量,幸好脚碰到了石头。
23.阅读选文和《小石潭记》两篇文章,指出选文在描写山势和《小石潭记》在描写潭水时所用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
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课件38张PPT。第五单元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20 湖心亭看雪4.重点聚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其中“痕”“点”“芥”“粒”四个量词用得巧妙,妙在何处?,文中量词的使用简洁、传神,借四个量词,传达出了长堤、湖心亭、小舟和人的渺小,使人的渺小与茫茫、空阔的宇宙形成对比,烘托出天水之间一片白茫茫的壮观景象。 5.难点突破
(1)文中开头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有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文章末尾又出现舟子,是作者行文疏忽所致吗? 这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乘舟同往,但作者却视为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与众不同。
(2)文中一个“痴”字令人玩味,说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痴人:在农历的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雪使空阔的天地呈现出一种肃杀的冷寂。在当时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痴景: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只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髓,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在精神上与自然的统一、和谐。此是“痴景”。痴心: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湖心亭,作者遇到两人,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本是知音难求,文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作者奇遇同道中人则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作者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作者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此是“痴心”。6.写法借鉴
本文写景,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创设了静寂、空旷、混沌的意境。接着落笔眼前,写西湖的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天地形成巨大反差,富有浓浓的诗意,且画面感鲜明强烈。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这 携,带 小草 怎么 名词作动词,客居 等到 D 3.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选项中相似的两项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BC4.根据提示默写。
(1)文中具体默写雪景的句子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4)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5.下列对文中句子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中,作者仍用明代纪年,表示了他不忘故国的操守。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表现了一种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其中也蕴含了避世的孤寂与幽愤。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发之于客,但实为作者之声,作者妙在一言不发,而“尽得风流”。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以舟子的话结束全文,包含了舟子对“痴”字的称赏。D6.张岱选择了寒冬的凌晨,独自一人去西湖赏雪,表达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同流俗的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保持一份高雅的情趣?请说出你的看法。
示例: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有主见、洁身自好、不轻易改变自己、淡泊宁静……都能保持一份高雅的情趣。C 8.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呢!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11.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大意相同即可)(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湖心亭看雪》全文(略)B 13.请将文下面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14.【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15.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16.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D(二)比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全,都 全、完全 洗、洗涤 拜访 C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20.【甲】【乙】两段文字中,“ ”“_________”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是日更定矣是夕湖中人鸟声俱绝皆寂不闻人声(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B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了西湖。
(2)已不觉目酣神醉。
已经不知不觉让人看得如醉如痴了。
23.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从武林门出西行,到昭庆,然后棹小舟入湖。24.按下面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
(1)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
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2)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
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意对即可)。25.《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课件10张PPT。第五单元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1.作为中学生,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呢?为此八(1)班就“继承传统文化要不要学文言文”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
(1)友人主张,要从学习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入手,才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的人却认为,文言文那么难学,现在又不写文言文,不如译成现代汉语,同样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你怎样看待上述两种观点?请写出你的看法。
示例:应该继承学习。文言文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从古代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如此,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它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文言文是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工具,学习文言文,解决的是民族的认同感,因而绝对不能放弃!(2)日本高中语文教材的目录和大致内容,大概相当于我国高中语文必修一。它的目录
中包含了:《战国策》《列子》《淮南子》《史记》《十八史略》,王之涣、柳宗元、王维、杜牧、王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韩愈的《杂说》,还有《论语》和《孟子》。
对此,你有何感想?
示例:连日本这么一个因为历史虚无主义而饱受各国批判的国家,都把古汉语收进语文必修教材,看到邻国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好和继承好传统文化精髓呢?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生活,红旗中学将开展以“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1)【魅力汉字】草隶篆行,异彩纷呈,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
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并总结出汉字从早期甲骨文到简体楷书的演变规律。演变规律:_______________由繁到简。(2)【传统文化】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A.松间鸣好鸟 B.鸟鸣山更幽 C.泉和万籁声 D.风定花犹落 E.窗外见南山
①上联:______,下朕:______;
②上联:_______,下联:_______。AEDB(3)【众说纷纭】最近,某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一晚,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低头不语了。对于小明的表现,作为他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示例:小明,你是好样的,学了《弟子规》后能够自觉遵守,点赞!我们都要向你学习。C (2)古人对数字的表达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二八年华”指女子16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当时名臣纪晓岚对了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位老人的年龄。根据文化常识和数学知识,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___________岁。141(3)晚清著名文学家窦垿(xù)为岳阳楼写了一副102字的长联,上联是“一楼何奇?________,________,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__”,下联是“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zhū,水积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范希文两字关情 ②杜少陵五言绝唱 ③使我怆然涕下 ④问谁领会得来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D(4)雁翔同学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
A.大力可能通纸背,尖豪仍觉吐花香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贮水养来青玉案,和烟磨成紫云溪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