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A.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答案】D
【名师点睛】
根据关键信息“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知是在民众中普及儒家伦理。
2.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答案】C
【解析】根据“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说明孔庙“祭祀之礼”体现以礼制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正确;A不符合“为国以礼”,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即可。
3.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A.
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
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
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
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答案】D
4.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
社会教化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道德教化有利于政事国家,所以正确选项为D项;风俗关乎国家命运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所以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政治改革以及君主专制的黑暗。所以B、C项错误;
5.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A.
行为规范
B.
施政之术
C.
人伦秩序
D.
价值准绳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孔子、孟子和董仲舒都对义做出了要求,从具体的要求来看,义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要求,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义不是一种行为的规范,而是价值和道德的标准与规范;B选项错误,义的提出不是为政治服务的;C选项与此无关。
6.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
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
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
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
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时应该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世衰俗降”、“致良知”,这些关键词直接指向“心即理”,理即道德伦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同时,对于“知行合一”不能理解为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7.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格,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
A.
司马迁记史不严谨
B.
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
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D.
汉武帝最崇拜孔子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司马迁将孔子的地位抬高一级,说明对孔子及其思想地位的认可,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可知儒家思想受到重视后,孔子的地位提高了,故选C。
8.“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探索宇宙万物的规律,应是道家的观点。儒家主张“仁”“礼”,探索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适应诸侯争霸需求的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上面分析,故C项正确;墨家代表平民、手工工业者下层人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学派
9.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
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点睛:董仲舒新儒学通过“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为君主专制寻找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由,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董仲舒也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10.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是说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了正常欲望或者说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就是人欲。故答案为B项。区分人欲和人的正常欲望,就是为了说明人可以有正常欲望,排除AC项;人欲不符合天理,人的正常欲望符合天理,排除D项。
1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答案】C
【解析】孔子认为天能影响四季万物;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天法道”;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答案为D项。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排除A项;BD项反映的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
12.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类似西方的‘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感情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索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答案】B
13.下列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的是
A.李贽: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顾炎武:“天下为主,君为客”
D.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比较鉴别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是黄宗羲的主张,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顾炎武主张的归纳,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主张,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夫之主张世界是物质的,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21世纪教育网
1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世致用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
C.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
D.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材料“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体现了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体现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15.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16.顾炎武认为修史的目的在于通过“鉴往”而达到“训今”,否则修史就丧失其价值所在。这表明顾炎武主张
A.保家爱国
B.博通经史
C.发扬儒学
D.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据题干可知,顾炎武修史的目的在于“鉴往”“训今”,即修史为当今服务,这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主张。D项正确。
17.顾炎武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与该观点相呼应的先秦儒家思想是
A.“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张主要反映的是对人的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申,B项符合题意。A是道家思想;C是法家思想;D是儒家思想的德政,不符合题意。
18.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答案】C
19.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工商皆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思想潮流。明清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获得发展,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最能体现当时的时代潮流,故D项正确。21世纪教育网
20.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1)问,注意题干要求“政治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官僚腐败和朝纲混乱。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得知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是风俗。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朝廷之先务”“士人有廉耻”“天下之人伦”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即提高修养、净化风气、安定秩序、确立道德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答案】(1)富贵应取之有道,安贫乐道。(追求道义,不贪恋富贵)
(2)进步之处: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主张力行,具有务实精神;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反对奢糜之风。
背景:南宋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奢侈无度;商业繁荣,市民追求享乐;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3)相同点:两者都肯定正当的人欲。
不同点:前者强调人欲应符合道义,后者指出人欲应符合天理(公道与良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儒学和宋朝理学。
第(1)问,从材料直接概括即可。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李贽称赞汉朝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
A.提倡拜金主义,鼓励发展工商实业
B.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C.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D.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2.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不幸李氏(李贽)于晚明专制政府恶化之时,上则权臣逆阉专国,下则科举道学坏才。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
A.已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
B.反映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
D.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
3.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但其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民间盗印、假托者不绝。主要原因是他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性
4.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5.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
A.客观性与思辨性
B.内在性与简易性
C.主观性与客观性
D.外在性与直观性
6.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C.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7.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克己复礼
C.致良知、知行合一
D.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8.《明史》曾这样描述过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
A.直达本心
B.格物致知
C.慎思明辨
D.否定帝权
9.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行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洁净,含有理性之美。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这说明了宋代
A.服饰呈现多元化
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C.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
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1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11.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A.格物致知
B.正心诚意
C.学以致用
D.知行合一
12.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理先气后
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格物致知
13.程颐、程颢兄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在其著作《二程遗书》中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该主张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大理,灭人欲”
D.“发明本心”
14.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6.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17.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18.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
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19.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所产生的影响是
A.使汉朝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B.使儒学在各郡县得以推广和传播
C.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D.使新儒学思想体系完全形成
20.《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韩非子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又别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法律观念,一直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承袭。
——摘编自朱晓燕《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但并非一切人均为罗马社会的权利主体。除了是人以外,还需具备其他基本条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关系而言,还应当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个条件的就可以成为罗马法上的平等主体。奴隶,一般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利客体,但是在取得自由人身份以后就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变成为自由人和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
——摘编自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法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罗马法的异同。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李贽称赞汉朝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
A.提倡拜金主义,鼓励发展工商实业
B.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C.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D.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C
2.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不幸李氏(李贽)于晚明专制政府恶化之时,上则权臣逆阉专国,下则科举道学坏才。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
A.已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
B.反映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
D.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可知,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3.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但其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民间盗印、假托者不绝。主要原因是他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贽的思想。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倡导人性解放,A项错误。李贽并未明确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李贽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没有动摇理学的统治地位,C项错误。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挑战了孔子的权威,D项正确。
4.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表明理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
5.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
A.客观性与思辨性
B.内在性与简易性
C.主观性与客观性
D.外在性与直观性
【答案】C
6.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C.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材料反映了对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观点,王阳明以心学的思想加以阐释,“格物者,格其心……格其意”,提出“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反映心学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7.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克己复礼
C.致良知、知行合一
D.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答案】C
8.《明史》曾这样描述过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
A.直达本心
B.格物致知
C.慎思明辨
D.否定帝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陆九渊主张“本心体悟”,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都是心学直达本心特点的表现,故A项正确。格物致知和慎思明辨都是儒家理论重视的,但并非心学最显著的特点,排除B、C两项;儒家理论符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要求,并未否定帝权,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成为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
9.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行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洁净,含有理性之美。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这说明了宋代
A.服饰呈现多元化
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C.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
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唐代崇尚“华贵、夸张和开放”可知,材料体现了唐代开放的思想,宋代注重朴素无华的理性之美,这主要是受理学的影响,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故C项正确,选C。
1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A
11.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A.格物致知
B.正心诚意
C.学以致用
D.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与材料“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相符,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朱熹的主张,排除。
12.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理先气后
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3.程颐、程颢兄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在其著作《二程遗书》中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该主张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大理,灭人欲”
D.“发明本心”
【答案】C
14.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形成的特点是糅合了佛、道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治宋必始于唐”说明唐朝的思想演变对理学的产生有深远影响,故材料说明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故D项正确;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没有突出唐代的思想影响,故A项错误;理学融合了佛教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社会理学思想占主导地,故C项错误。
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理学的创新;B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D项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属于理学的创新。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的哲理化、思辨化。所以本题选C。21世纪教育网
16.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答案】D
17.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注重血缘关系,用亲情关系来影响法律,说明法律的执行受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和干扰,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C、D两项说法与题意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18.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
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新儒学。“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昭宣时期是汉武帝后的中兴时期,此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均是齐鲁人,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察举制,排除C项;当时的政治中心是西汉都城长安,排除D项。
19.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所产生的影响是
A.使汉朝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B.使儒学在各郡县得以推广和传播
C.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D.使新儒学思想体系完全形成
【答案】C
20.《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臣、阴阳、夫妇、春夏、父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故D选项正确;《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没有反映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伦理纲常思想,不是强调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故C选项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答案】(1)富贵应取之有道,安贫乐道。(追求道义,不贪恋富贵)
(2)进步之处: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主张力行,具有务实精神;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反对奢糜之风。
背景:南宋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奢侈无度;商业繁荣,市民追求享乐;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3)相同点:两者都肯定正当的人欲。
不同点:前者强调人欲应符合道义,后者指出人欲应符合天理(公道与良知)。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韩非子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又别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法律观念,一直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承袭。
——摘编自朱晓燕《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但并非一切人均为罗马社会的权利主体。除了是人以外,还需具备其他基本条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关系而言,还应当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个条件的就可以成为罗马法上的平等主体。奴隶,一般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利客体,但是在取得自由人身份以后就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变成为自由人和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
——摘编自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法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罗马法的异同。
【答案】
(1)原因:礼乐制度遭破坏,需要建立新的社会行为准则;新兴地主阶级打破贵族特权的需要;增强君主专制和统治秩序的需要。
(2)异:中国古代法治强调法律适用于任何人,而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中国古代法治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罗马法则注重公民的权利平等;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最终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罗马法影响了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建立。21世纪教育网
同:都注重法律的公开性;都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性;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A.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2.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3.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A.
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
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
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
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4.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D.
社会教化的作用
5.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A.
行为规范
B.
施政之术
C.
人伦秩序
D.
价值准绳
6.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
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
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
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
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7.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格,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
A.
司马迁记史不严谨
B.
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
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D.
汉武帝最崇拜孔子
8.“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这一评价是针对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9.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
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0.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1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12.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类似西方的‘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感情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索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13.下列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的是
A.李贽: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顾炎武:“天下为主,君为客”
D.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
1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世致用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
C.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
D.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
15.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顾炎武认为修史的目的在于通过“鉴往”而达到“训今”,否则修史就丧失其价值所在。这表明顾炎武主张
A.保家爱国
B.博通经史
C.发扬儒学
D.经世致用
17.顾炎武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与该观点相呼应的先秦儒家思想是
A.“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8.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19.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工商皆本”
20.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