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相信未来 导学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相信未来 导学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2 23:0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
相信未来
崔云
【理论支持】
诗歌,是语言最为精粹,表达最为凝练,内涵最为深刻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朦胧诗尤其如此。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她的内蕴,体悟她的情感,领略她的风采,真正把美好的东西沉淀到心里去?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根据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在讲授《相信未来》本节课拟让学生在不停的读中渐渐地去感受诗歌语言外表下的内涵,体会语言外表下包含的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慢慢的浸润往往有很大的渗透力;要把握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从内心之中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
【教学目标】
1.感悟诗人独立不羁的个性和痛苦中毫不沉沦、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的乐观。
2.培养学生揣摩诗歌意象的内涵的能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3.了解朦胧诗意象具有多变性和思想内容含蓄隐晦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朦胧诗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灰烬(
)凝(
)露
摇曳(

睫(
)毛
瞳(
)孔
给(
)以
脊(
)骨
二、知人论世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高中毕业。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职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发表作品,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文革期间,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三、写作背景
相关材料:
《相信未来》一诗,作于1968年。其时正是文革最疯狂的时候,文艺一片萧条,绝大多数的青年陷入到盲目与狂热之中。这样的状况让诗人深深地痛苦、迷惘着,但他却不悲观失望。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1-3小节,真情抒发,切入题目。4-6节,内心独白,揭示原因。6小节,大声呼告,情意毕露。思想逐层深入韵律渐趋高昂。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幻灯片,内容:第一幅,“文革”时期红卫兵串联;第二幅,举国大跳“忠字舞”;第三幅,大字报铺天盖地;第四幅,人人佩戴毛主席像章。
通过以上四幅图片,让学生直观感悟十年动乱的疯狂与混乱。
出示第四幅幻灯片,展示食指的肖像,通过肖像旁边的一句话
“在文化疯狂又迷茫的时代将真正的诗歌------那沉重的大门开启”引导学习本文。
2.检查预习:通过投影,检查字音。
3.文本诵读:播放《相信未来》的录音,在学生课前朗读预习基础上,初步感受到名篇经过朗诵后产生的新的艺术境界。
二、合作探究
1.依次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作者在前两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2.诵读第三小节,然后提出如下要求: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请从第三节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说明。
3.诗人相信未来的理由是什么呢?诵读4、5、6节,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三、精讲点拨:
通过讨论、点拨,对上述1、2逐渐形成以下答题方向:
1.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的灰烬余烟,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象征着“陈旧落后,生活贫困,青春逝去,情感失落”等内涵。
2.“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冰封的希望”
学生讨论完后,老师补充说明,这两节感情基调是:“失意落寞中充满希望充满信心。
3.进一步归:纳朦胧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意象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二度创作的空间,留下了审美空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口号震天,诗歌变成革命歌谣的特殊时期,内容含蓄隐晦,节奏跳跃幅度较大的朦胧诗就像一股清鲜的风,把政治灰尘密布的文学的天空撕开了一个口子。
4.提问点拨:第三节中的“手掌、手指、曙光、孩子的笔体”这些意象有些什么共性?它们象征什么?讨论归纳:它们具有“气魄恢宏、志向远大、追求光明、憧憬美好”的内涵,总的说来给人积极乐观的感觉。
5.讨论4、5、6三小节的情感走向和基本意旨。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明确:诗人坚信未来会揭开历史的本来面目,还人们以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小节直抒胸臆,发出自己“相信未来”的最强音。
四、巩固检测
1.先讲解食指对后来者的影响。食指的诗,尤其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了的杰出诗人。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象珍珠,在历史的尘埃中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2.再通过幻灯片展出朦胧诗代表人物的作品如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神女峰》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北岛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我和你》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3.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文革”诗歌:
听:/五洲兄弟的呼声,/如滚滚洪流怒浪滔天;/看:/四海奴隶的义旗,/如星星之火正在燎原。/啊,/世界一片红啊!/只剩下白宫一点!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今天是你的70寿辰,我向你高呼万岁——/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细菌战的威胁在你面前只是梦呓/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
炮火声中/竖起遍地的造反战旗,/燃起冲天的革命火炬。/炮火声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大搏斗,/似电闪雷鸣
,风狂雨急。
4.让学生比较两种诗歌的差异,进而加深对朦胧诗的理解。
5.最后总结归纳:“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探求意识浓厚,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语言含蓄,意象内涵多样性,较多地运用象征的手法。
而“文革”诗歌则完全是狂热的政治的产物,不仅内容为空洞的口号而且毫无诗歌的韵味,跟朦胧诗相比反差极大。
课后提升
一、文本复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灰烬(jìn)
凝露(níng)
羞涩(sè)
峥嵘(zhēng)
B.睫毛(jié)
颤栗(chàn)
给以(gěi)
惆怅(chàng)
C.脊骨(jǐ)
百舸(gě)
给予(gěi)
摇曳(yè)
D.瞳孔(tóng)
倔强(jiàng)
僧侣(lǘ)
寥廓(gu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相信未来
2.写出画线句子的含义。
3.这三段文字深沉却不消沉含蓄中又有激昂,试加以说明。
4.依照第二段的格式仿写一段话。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相信未来”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7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5.诗歌中火车站这一特定场景是什么特征?请简要概括。
6.“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身上有什么象征意义?
7.本诗修辞手法较多,请选择两种加以赏析。
三、美文品读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参考答案
课前延伸
jìn
níng

jíe
tóng
gěi

二、课后提升
1.A(B颤栗zhàn
C给予jǐ
D寥廓kuò
2.我的家园贫穷而荒凉,家乡的人民贫困而落寞,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美好的希望破灭,未来前途渺茫。
3.开始两段中,诗人经受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蜘蛛网查封炉台”,“灰烬”在叹息着,代表美好希望的“紫葡萄”也化着了泪水,但诗人连用两个“固执”表明了对未来的顽强的憧憬和向往。而第三段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将内心汹涌的激情不可泯灭的希望表现得十分充分。
4.略
5.人流涌动,充满喧嚣
6.这首诗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把“我”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我”对故乡、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对未知的前途是迷惘与恐慌。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无依无靠)。内心无比的失落伤感。
7.诗人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北京”。这些都增强了本首诗歌的感染力。诗人把北京比作妈妈,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让“她”永远记着自己。第3节“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写出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绳在母亲手中,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