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相信未来 导学案4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相信未来 导学案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2 23: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相信未来》学案
学习目标1、 初步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2、 能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能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课前准备
食指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山东鱼台人。幼年时经常跟随在于图书馆工作的母亲身边,得到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熏陶。中学就读于北京第五十六中学,1969到1971年到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入伍,1973年退伍后一直在北京工作。
其诗歌创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插队知青和都市青年中。80年代后逐渐引起诗界重视。90年代后其创作成就得到公认。已出版《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
《相信未来》创作背景
1966年 18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许多老师被批斗。郭路生因劝阻其他学生殴打教务主任而遭围攻。后又因写诗被批斗。据同学赵强回忆,当时几个班的学生开他的斗争会,说他那时写的有浪漫主义情调的诗是资产阶级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郭路生深深体验了这场“触及每个人灵魂的大革命”。父亲在运动中被审查、揪斗,为了少惹麻烦,母亲将家中的藏书全部销毁,只有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因放在床下得以保留。郭路生痛不欲生,将家中的灯泡通通打碎,全家在黑暗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

同年10月参加红卫兵全国大串联。他南至广州,西至新疆,对祖国的广阔疆域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1967年19岁

步行串联去延安,行至河北、山西交界处,遇到一个仍在坚持工作的“四清”工作队,他与这个工作队一同工作、生活了一个半月。当时他与队里的老饲养员住在一起,帮助喂牲口和干其他的农活儿,与老人相处得很好。临走时老人将祖传的一套《呼延庆打擂》送给了他。

“文化大革命”陷入派性斗争的混乱中,“红卫兵运动”基本落潮,许多中学生都处于无所事事之中。作为中学生的郭路生,进人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黄金阶段。他的重要作品《鱼儿三部曲》(又名《鱼群三部曲》)始写于这一年的冬天。关于这首诗,作者曾在《诗探索》上发表短文说:“那是1967年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回我去农大附中途经一片农田,旁边有一条沟不似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联想到在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在怎样地生活。于是有了《鱼儿三部曲》的第一部。”
1968年20岁

此年是郭路生诗歌创作的黄金年,现在保留下来的诗作有近二十首。其中有他的代表作《相信未来》、《烟》、《酒》、《海洋三部曲》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一年5月,因他的诗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受到有关部门的审查。他心中虽十分不理解,但并未因此而放弃诗歌写作。在他居住的百万庄一带楼群里,有一百多个中学生,因为学校停课都闲置家中。有时许多人便聚在一起听郭路生朗诵他的新作和他喜欢的诗歌,许多人因此成了他十分要好的朋友。

何京颉曾在《心中的郭路生》一文中说:“一个刮着黄沙的大风天,一清早,郭路生打来电话,让我到他那儿去一趟。我急匆匆地骑车赶到他家,他神色有些慌张地说,可能要出事,前天他被抓到中央戏剧学院受审……”文中还谈到有人告诉何,说她家“在公安局挂了号,已被安上‘裴多菲俱乐部’的罪名,成为被监视对象,‘反动诗人’郭路生是这个黑组织的头目……虽然我们心中坦然,虽然我们绝没有做过一点对国家不利的事,但这样的消息,在当时仍足以使我们忧心忡忡、惶惶不安了”。后来何京颉被关进学校工宣队办的学习班,“在学习班里,我遭受了许多让人无法忍受的屈辱与折磨。他们关我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我揭发郭路生反党、反‘文化大革命’的言行……我写不出让他们满意的材料,他们以我态度极不老实为理由,关了我近三个月,一直到工宣队撤离了学校,我才恢复自由”。

这一年许多思想活跃的青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难。张郎郎在逃离北京时在王东白的本子上写下了四个字:相信未来。甘恢理写下了伤感的别离诗,郭路生写下了他的名篇《相信未来》。邓朴方被迫害致残,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被迫害致死……同时大批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纷纷离开北京,郭路生因此写下了一批离别诗,如《送北大荒的战友》、《冬夜月台送别》等。12月20日他也离开北京,赴山西杏花村插队。在赴山西的列车上他开始构思写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选自《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学习指导】
语篇感知

一、语篇结构分析

全诗共三个层次:

第1—3节,描述残酷的现实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第4至6节,交代“相信未来”的理由。

最后一节,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再次号召要“相信未来”。
二、语篇脉络梳理

第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
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
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
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
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
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第1节:
第一小节四句,侧重表现的是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

【品味】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体会】“蜘蛛网”“灰烬的余烟”等意象暗示了“文革”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蜘蛛网”查封了炉台,“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就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能也是作者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写于1968年,当时国民经济近乎崩溃,粮食不够,生活用品奇缺,残酷的现实和舆论宣扬形成了巨大反差,希望破灭后是巨大的失望,信念破灭后是极大的失望和绝望。这就是作者当时的心态。

第2节:本小节也是绝望心态的反映,只不过感叹重点是精神上的空虚而非物质的匮乏。

【品味】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体会】“依然固执”两次重复,强调了信念的坚定与执着。这一时期,女友离他而去,“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可能指的就是这件事。心理的空虚,精神上的灰暗,使得作者对现实极度绝望。

第3节:写作者放眼大海,放眼未来,用理想排解绝望。虽然理想被现实击碎,但作者仍对未来充满理想,这是作者的执着处,也是作者的可爱处。

【体会】“太阳”“曙光”等意象象征着人们心底的希望。

第4节:写作者相信未来的原因,未来的人拥有一双分辨是非的慧眼,有洞察历史真相,吹散迷雾,还原生活真实的能力。

【体会】“相信人们的眼睛”实际是相信光明的未来,也表明了历史将是公允的。

第5、6节:这两小节,表现了作者想信后人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定。不管是对我们已“腐烂的皮肉”,还是困惑,还是什么的苦痛,还是对独立不屈的坚强人格持什么态度,作者都坚信未来的人一定会给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

【体会】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第7节:最后一个小节照应全文,表现了对未来的真诚信任。“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年轻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包括“死亡”。结尾再次呼吁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真诚地信任未来,相信未来。

【体会】再次号召要“相信未来”。
语篇鉴赏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诗的第l、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坚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元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第3节句式稍有改变,但就是这一微小的差异,却表达出诗人情绪的巨大变化,抒发了一种惊天动地的豪迈情怀,开拓出宏大壮阔的境界。诗人摆脱了前面两节中的灰色、冷峻的一面,尽量采用色彩明亮的、气象壮阔的语词,以此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使诗人豪情万丈,“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
“摇曳着”“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以上三节可以看做是诗的第一个层次,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

第4至6节是诗的进一步推进,诗人说出了理由:“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最后一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思考与探究】
1.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
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3.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
4.
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5.写作特点赏析
(1)
含蓄蕴藉、喻义丰富的比喻

《相信未来》一诗显示出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带有一些现代主义的气质和艺术技巧的印记。这突出表现在对比喻的运用。文中的比喻多有所指,但也有些比喻难以具体的解读。如“美丽的雪花”“紫葡萄”等。诗中的比喻喻义深刻而丰富,如第三小节中“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不仅喻指笔体拙笨幼稚,更重要的是拥有孩子一样的一颗童心,纯洁真诚,相信未来。又如第四小节中的“睫毛”“瞳孔”,喻指未来的人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够不为假相所惑,能够看到历史真相,生活真情。又如“腐烂的皮肉”表面喻指我们的躯体生命,实则指我们腐朽保守不切时宜的思想。再如第六小节中的“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中“脊骨”实则指独立不依的思想、独立特行的人格。

比喻的运用,增加了这首诗的深度和难度,也提升了这首诗的品位与档次。
(2)
节奏和谐,音律优美

这首诗句式基本整齐,隔行押韵,不少句子开头用字相同,使韵律和谐,有一种固有的音乐美。
(3)
反复手法的运用

语言含蓄凝练,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表现了主旨。
【相关资料】
有关食指诗歌的评论

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他是母亲在行军路上分娩的,所以父母就给他起了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文革”前,食指一直用它。所以,知青时代,人们只知道它。直到1978年,他才开始使用“食指”这个笔名。对于它的寓意,食指给出过两种解释。一种是,他一直深爱他的母亲时维元,当过小学校长和省图书馆管理员的母亲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给他讲古典名著里的故事,教他背诵古典诗词,所以,她也是他文学上的母亲,“时”与“食”谐音,而“子”与“指”同韵,食指取“时之子”之意。另一种是,“同他的本名一样,这也是个很有意味的名字。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此他索性用‘食指’作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而决不向命运低头恰恰是他对生活的信仰,对现实压力的抗争和解嘲正是他诗歌的总体风格与精神追求。

不像父母那辈人几乎都是现代革命战争的亲历者,一生都在追求、从事着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神圣事业,这足以使其为之骄傲自豪一辈子;而出生在建国前夕的食指,所拥有的只是他们那一代人所普遍具有的先天的失落感。他们既没有风雨如晦的童年,也没有刀光剑影的少年。他们虽然生在红旗下,但是没有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强烈地感受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焦灼。一句话,他们痛感生不逢时。因此,他们想在其他方面标新立异、建功立业。这就是“知青一代”在内在精神上崇尚激进主义的深层的潜在的动因。

像许多知青那样,食指一开始热衷于红卫兵运动和上山下乡。但是,由于从小表现出来的诗歌天赋,使他在文化激进的道路上并没有走多远,而是在别人大闹革命的时候,尤其是出现了派系斗争乃至混乱的时候,他却能沉浸在诗歌写作的氛围和情境中,反思或批判这一切。同时,把诗歌写作视为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内容。请读《人生舞台之五》:“就在这人生舞台之上/曾有一段我扮演‘丑角’/‘狂’得不知天高地厚/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好笑//自然,这使我成了人们/饭后茶余闲谈的资料/对人们在背后的指指点点/当时我甚至还引为自豪//如今,观众席上的叫好/仍然是对我最丰厚的酬劳/虽我已不再扮‘小丑’/却时常记起我曾是丑角。”

1968年是食指诗歌写作的黄金年。食指的写作具有很强的启蒙色彩。在《海洋三部曲·二·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里,诗人写道:“不,朋友,还是远远地离开/离开这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我噙着热泪劝你/去寻找灿烂的未来。”而“我噙着热泪劝你”就是诗人的启蒙姿态。后来北岛在他的名诗《回答》里也沿用了类似的倾诉方式:“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在《海洋三部曲·三·给朋友们》里,食指点明了他写诗的目的:“少用眼泪叙说悲欢/多写诗歌赞美勇敢。”因此,在《鱼儿三部曲》里,尽管写到了鱼儿“得不到一点温暖的阳光/前程啊,远不可测”;尽管母亲般的太阳对于鱼儿深情的质询,竞哑口无言;尽管鱼儿双鳍带血;尽管太阳依旧收起了它的光芒,但是鱼儿不像青蛙、水蟒,而是被一股令人战栗的疯狂热情(《酒》)所鼓舞,不顾一切地跃出水面,努力反扑着,在冰块上拼命挣扎,作最后的努力。在极“左”岁月里,人们在政治狂欢里渐渐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生命处于一种无根漂泊的尴尬处境,食指毫不犹豫地指出了命运的乖戾——“昨天才被暖化的雪水/而今已结成新的冰凌”(《希望》)。但是,在《相信未来》和它的姊妹篇《热爱生命》里,诗人就反复地告慰那些为真理斗争而流血牺牲的先行者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相信历史会给出“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食指的这些诗充满了青春的力量,同时,也展示了历史的沉重。它们既没有虚幻的欢乐激情,又不会使人在绝望中沉沦。
(选自《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杨四平著)
食指的诗
命运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






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摸索漂泊。






哪儿找得到结实的舢板?






我只有是街头四处流落,






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门前,






能得到一点菲薄的施舍。






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






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






火一样的血浆火一样地燃烧着,






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






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1967年
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