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相信未来 教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相信未来 教案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2 23:0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相信未来
教案
【教学设想】
1.食指的这首《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因此诵读时要介绍当时的背景来理解。
2.诗歌的意象具体,意蕴深刻,因此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教学目标】
1.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之情怀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技巧,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教学手段】诵读
多媒体
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作者与本诗背景
但凡喜欢或读过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无一不知道诗人食指。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小学时就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78年再次焕发创造力,并首次使用食指笔名(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损伤不了诗人的健全人格)。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恼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江青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江青又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曾被严格审查、批判。但在阴云密布的时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朗读生疑
请同学们自由吟诵,看看怎样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意味来。
(重点朗读第三小节)
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教师先不忙判断,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解读意象
(1)思考:这几句是由哪些意象构成?
看法一:“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看法二:“手指”、“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2)思考:“排浪”具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明确:“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地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所以“看法二”、“读法二”是正确的。这三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
(3)思考:第三句中的“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明确:有,它们都是直的。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
总结:其实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是真的这样说就没有诗味了。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四、研讨主旨
(1)听配乐朗诵讨论:
刚刚介绍时代背景时,提到的江青的解读和评价(江青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江青又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有没有道理,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看法一:没有道理
理由:这的诗面对残酷现实,热爱生命、积极向上,不是像江青所说的那样“灰色”。
看法二:有道理
理由:江青说
‘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实际上诗人对“现在”就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这可以从开头两节看出来。
(2)思考:集中开头两小节有没有写“现在”?(讨论)
明确:没有明写,但通过一些意象能够感悟到。如:诗人用分别提到了“蜘蛛网“、”深秋的露水”、“
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枯藤”。
(3)思考:如果说这些意象反映了现实,请同学们联系写作背景思考:这些意象的深层含义?
明确:“蜘蛛网”——喻当时强大的黑社会;
“深秋的露水”——喻失望的泪水;
“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喻自己的机会、荣誉、成功被剥夺了;
“枯藤”——喻被摧残的生命。
总结:这一系列意象,都形象地反映了现实的残酷。这不正是江青所说的“否定现在”吗?因此江青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这说明她的认知水平不错;但由于她的立场是反动的,所以她把食指的诗定性为“灰色”的——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歌正是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的文革这个穷困、艰难的特殊时期。
(播放文革期间的图片)
作者如此失意和落寞,但是没有绝望。因为他热爱生命,他相信未来。然而与食指的生命观相反,在文革那个黑暗的年代,却有多少人在否定现在时,也一并把自己“否定”掉了——他们选择了轻生。1966.5.17,邓拓服毒;1966.9.3,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1966.8.24,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自杀;1966.8.24,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1967.6.22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1968.4.22,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个儿子郭民英也自杀……这样的心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相比较而言食指更为坚强,因为他相信未来。食指在另一首诗《热爱生命》(见《语文读本》必修二)中写道:“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4)自由诵读并思考:第4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腐烂的皮肉”、“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作品由“我”转向了“她”——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后人的“睫毛”与“瞳孔”能拨去历史的尘埃,不在乎“腐烂的皮肉”而要挺直“我们的脊骨”,等待历史“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三节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同时想告诉人们,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一定光明。
总结:未来的人一定能看清历史,辨明是非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相信未来
脊梁不断,历史自有公正评价
讲解:最后一节,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五、小节全文
(1)理清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2)总结课文的意象及其含义: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3)讨论本文的写作技巧:
比喻手法
反复手法
直抒胸臆
【作业】诵读、背诵本文。
用本堂课学习的根据意象体会、分析诗歌的方法,鉴赏《语文读本》必修二的《热爱生命》,然后有感情地大声地读给同学听。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热爱生命》(食指)[见《语文读本》(必修二)]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在另一首《书简》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一条真理/无论在欢乐还是辛酸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啊,要永远向前憧憬/这样,才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本诗一袭食指诗的一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