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
我心归去
崔云
【理论支持】
《我心归去》,说的是故乡,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她的内蕴,体悟她的情感,领略她的风采,真正把美好的东西沉淀到心里去?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根据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本节课拟让学生在不停的读中渐渐地去感受本文语言外表下的内涵,体会语言外表下包含的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慢慢的浸润往往有很大的渗透力;要把握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从内心之中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这种方式很便于内容比较艰深,理解比较困难的内容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研习文本,体会出作者的家园之思和家园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品味和揣摩富于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拓展、联类相同题材的资料,对课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阅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
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获得自己对故乡内涵的解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识记字音
一幢 ( )
人影幢幢(
)
钥匙 ( )
悲怆 ( )
眷顾( )
墟场 ( )
贫瘠 ( )
逃遁 ( )
麦穗( )
囚禁( )
烙印( )
模样( )
矫饰( )
熠熠( )闪光 魂牵梦萦( )
二、知人论世
韩少功,1953年元旦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68年初中毕业时,仅15岁就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县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1974年秋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员,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社会反响。《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大学毕业,到湖南省总工会工作,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总编。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同年到湖南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8年调到海南省文联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90年调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另有译著两本。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三、写作背景
《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文章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个小节,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第二部分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四、整体感知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2.
我所处的法国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故乡又是怎样的现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课内探究
一、导语设计
《乡愁四韵》,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自古以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可谓车载斗量。作者们借助各种表达乡愁的物象,写尽了乡愁之痛,让人叹为观止。文章的作者或借“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或借“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或借“梦”: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或借“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将乡愁写得淋漓尽致,真得让人千肠百转。但千人千法,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才能让这一乡思的明珠璀璨夺目。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用心感悟韩少功的乡愁,看看他又是怎样表达他的乡情和乡思的。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投影,检查字音。
2.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明确:“我已来过法国三次,……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心”从法国归向故乡。
3.我所处的法国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故乡又是怎样的现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明确:法国:居住条件非常优越
“一幢雅静的别墅”(雅静)
“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大)
“蓝海,绿公园”(环境优美)
异国的旅游景区:引人入胜
繁华酥骨的都会
静谧侵肌的湖泊
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
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故乡:“贫瘠而脏乱”“失望”
浮粪四溢的墟场
拥挤不堪的车厢
阴沉连日的雨季
三、合作探究
1.请学生根据屏幕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可交流。(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让学生交流,教师在过程中要对相关步骤进行有序的组织)最后,用自己的笔写下一段结论性的语句。
屏幕显示的问题如下:
(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作者故乡的特点。(预习)
明确: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2)面对这样的故乡,你会生发出怎样的情感?作者对此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难过,不满,厌恶……;亲切,激动
(3)法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作者用了哪些词对法国进行了描绘,请作简要概括。(预习)
明确:优美,风雅富贵: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
(4)面对优美的异国他乡,你会怎么想?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
明确:赞美,依恋,满足……;虚空
物质——好,精神——不好
没有熟悉的声响
——
冷清
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
——
无所适从
没有熟悉的语言
——
无处逃遁
没有熟悉的文化
——
无可入手
(5)思考完上面的几个问题后,你是否隐约感觉到了作者表达思乡的技巧?请作简要说明。
明确:对比。更突出了家乡在作者心中“根”的地位。
(6)将上述问题的答案串成一段文字,要求不超过100字。
明确:《我心归去》写“我”旅居在法国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却并不开心,甚而无聊、空虚、痛苦,因而日益思念自己的故乡,虽然故乡是贫瘠脏乱的。充分表达出对故乡的由衷的热爱之情。对比的手法将此情表达的更为淋漓尽致。
2.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做适当点评。(在点评时要突出作者写乡愁与以往诗人作者不同的地方即没有借助于物象来表达情感。这是对以往写乡愁体裁的文章的一种创新。)
3.写文章运用一定的技巧,可以把情感表达的更充分,更透彻点,但如果作者没有真情实感,那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无病呻吟就没有区别了。韩少功在文中的思乡之情是否有其源泉与根本呢?我们可以请同学们判断一下。
(1)作者为什么思乡?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佐证。
明确:对家乡,有爱才会有思。记住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爱家,所以想家。
补充:作者为什么那么死心塌地地想着恋着爱着自己的家呢?或者说,作者对家有种什么样的理解呢?快速浏览文章7、8、9段,这几段是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不只是出生的地方,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这些话充满了一种理性深刻的也是新颖独到的思考。
(2)请同学们欣赏费翔的《故乡的云》MTV。
连在头顶飘过的云都觉得是故乡的云,可以想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有多深。我猜想,如果韩少功在法国能听到这首歌,他的心可能更为想念故乡,更有似箭的归意。
4.我们知道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是真切的,是动人的。正因为如此,才会打动我们。现在,我请同学们找一找,看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想家打动了你,然后在旁边的“对话栏”加以评点,好吗?不管你用的是金笔,银笔,还是铅笔,只要不是秃笔,写出的评点老师都喜欢。
5.现在交流一下,同桌前后桌,你喜欢跟谁交流就跟谁交流。如果不同意或有补充,请你跟你的同学谈一谈。
6.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交流一下,选择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评点给同学们汇报一下,好吗?谁最勇敢的先来赏析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
参考评点:
(1)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
评点: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学生想象)
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妈妈在锅边煎饼,自己忍不住嘴馋了,偷了一块就往嘴里塞;树上的喜鹊叫喳喳了家里来客人了;妈妈在灯下纳靯,赔自己做功课;奶奶在屋檐下左叮咛右嘱咐路上要小心,骑车不要太快,要靠边走,天冷了要添衣服;过年了,放炮竹;上树掏鸟窝……)
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2)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评点:(那个韩麦尔先生不是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怎么作者连用三个法语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情绪呢?)厌烦,身在异国,言语不通,举目无亲啊!乡音最亲哪,作者简直度日如年!这是用反复来表达自己思乡的。
(3)“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评点: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吃了爸爸的一顿打亦或受了什么委曲的时候。细节描写“见微知著”,运用夸张更形象表明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无聊。
举例:细节描写
夸张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巴尔扎克《守财奴》)
——细节描写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夸张的细节描写
分析:梳妆匣是镶嵌着金子的,葛朗台这个老头当时已是76岁,一看到金子就抢,动作敏捷的居然像老虎,可见他已到了视钱如命的境界。
(4)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评点:三个失望饱含对故乡更美好的希望,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这样洒下的热血才能让故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双丰收。你为故乡的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你能否也运用相同的句式,将《故乡》的内容替换文中的内容呢?
明确:“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5)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评点: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泪,你在家流过泪吗?什么时候?呱呱坠地时你没流过泪吗?把碗打碎了爸爸打你的屁股你没流泪吗?委曲你了,鼻尖酸酸的感觉你没有吗?老骂臭小子的爷爷过世的时候你没流泪吗?如果我们将出生到现在的泪加起来,有的同学恐怕会有一条小溪吧,也许有的女同学说不定是一条流淌的小河呢!当然,文中说的这种游子的泪也很不少啊。艾青不是有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6)只有为家乡艰辛劳动奉献过的人,才能拥有故乡,才能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评点:对“汗”怎么理解?出力流汗,为她付出,为她奉献,为她荣光。一个没有为故乡流过汗的人他是一无所有的。谈得多好。懂得报答父母乡亲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个真正的人,忘了这一点的人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一个心灵空虚的人,一个不会找到真正幸福的人。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在感情上有不可割舍的珍惜。
课后提升
一、文本复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估计 桎梏 奇诡 故弄玄虚 余勇可贾
负疚 针灸 马厩 既往不咎 鸠占鹊巢
慰藉 押解 告诫 戒骄戒躁 心存芥蒂
喧嚣 发酵 枭雄 惟妙惟肖 响彻云霄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
(1)这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段文字的前后都以第一人称来写,那么,这两段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写?有何表达作用?
(3)从修辞的角度看,文段中“悬崖的边缘”“寂静的深谷”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
庞
白
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
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
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事实上我
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陌生。真有点莫名其妙。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突然记起他们
不是本地人,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③在城市中生活却没有融入城市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 我常百思不得其解。每每夜深
人静或在别人的城市里行走时,儿时那些残旧的老屋'、清澈的小溪、坎坷的青草坡、淳朴的笑容、温热而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为什么入梦的不是暧昧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焦虑和激动的人群呢
④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 可能是吧,但也
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 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
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就像人不可能有两次生命一样有两个故乡吧。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
生命的地方,那是来自血源的、无法忘怀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⑤在城市中生活,其实早巳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了。从乡村到城市,并将在城市里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与故乡一样似乎也成为无法改变的选择和事实。而在这样的选择和事实中,透过钢筋水泥构筑的窗口,让目光擦过云烟——眺望,云烟背后是故乡啊!这样的动作我们重复了多少年。就算如此,多少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能说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吗 当然不能,否则就是矫情了。在城市里求学,工作,结婚……更多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地渴望着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奔走和拼搏,寻找和追寻着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那么,这时如果让我们忘却那么多年在城市里的生活痕迹,重新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去,可能吗
⑥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
⑦城市里有我们留下的太多东西。约会时的那棵树,工作的那张办公桌,购物的商店,每天回去的宿舍,夜夜睡觉的床,天天待在一起的亲人,那么多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和同事,还有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时时刻刻流动着。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
⑧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着,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想着自己的故乡。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吗 故乡是我们的故乡吗 我不知道。也不想分得那么清楚。只知道就算是在别人的城
市里生活和在梦里的故乡中穿梭,仍有一种感觉有点甜,有点酸,有点惆怅,仍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悄悄地流着,冲刷和温暖着被生活磨砺得略显麻木或受伤了的心灵,让人舒服,让人感动。
1.第②段中写到了“我很佩服,也很羡慕”那种“比本地人还本地人”的人,请分析作者写这种人的作用和好处。
2.作者说:“在城市中生活却感受不到自己融入城市。为什么会这样 我常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作者已在文中对“为什么”作了解答,那么作者是如何解答的呢 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回答。
3.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 请联系全文作答。
4.第六段作者说:“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美文品读
灵魂归处是故乡
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诺瓦利斯(Novalis)
席慕容曾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谈及家乡,大意是这样的:虽然我不是在内蒙古长大,也从没有生活过,可是当我追随父亲的心愿,踏足这片草原时,我还是感动得流泪了……我知道,我回家了……仿佛我已在这里生活许久……
其实,所谓乡愁中所提及的“乡”,不仅仅指向实际意义上的故乡,出生的地方。所感怀的,唏嘘的是属于自己灵魂的那方净土,它是精神的,非公有的。它可以与人共鸣,却无法共同体会个中滋味。我们一生不停,行走于路上,为的就是寻找自己的灵魂家园,家的归宿感。但是,身处这个纷乱的世界,总是有着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变化,我们虽然尚不为“垮掉的一代”,可扑面而至的膨胀化信息资讯让我们无所适从,浮躁的心态始终在城市上空盘旋,久久不肯着地;我们的一半血液里仍存有真挚但易破的气泡,另一半血液却充斥着现代的失落元素。
有一句话被都市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真没意思!———什么没意思?是生活本身还是生活本质?我们漂浮在水面,没有扎根,精神上的空虚反复,使得我们还在不知倦意地找寻着灵魂的归处。而那些找到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纯净自然,笑得灿烂。
哲学家奥古斯丁说:“我的灵魂啊,不要移情于浮华。”像拂去物体表面的尘埃一样滤去浮于灵魂表象的东西之后,沉淀下来的就是迷失在从前的最本质的东西。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从我的居室到达我所描述的风景点,只需三五分钟。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如果在堤坝上行走,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我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黑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领路的。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微风是通过水波来渲染画面的,微风吹皱了河水,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间剥离,有了立体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我爱看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兴的话,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这时水中的画就会骤然发生改变,我会坐在河滩上,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刻。当然,我不敢坐久,不是怕河滩阴森的凉气侵蚀我,而是那些蚊子会络绎不绝地飞来,围着我嗡嗡地叫,我可不想拿自己的血当它们的晚餐。
在书房写作累了,只需抬眼一望,山峦就映入眼帘了。都说青山悦目,其实沉积了冬雪的白山也是悦目的。白山看上去有如一只只来自天庭的白象。当然,从窗口还可以尽情地观察飞来飞去的云。云不仅形态变幻快,它的色彩也是多变的。刚才看着还是铅灰的一团浓云,它飘着飘着,就分裂成几片船形的云了,而且色彩也变得莹白了。如果天空是一张白纸的话,云彩就是泼向这里的墨了。这墨有时浓重,有时浅淡,可见云彩在作画的时候是富有探索精神的。
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我就是躺在床上赏月的。那天浓云密布,白天的时候,先是落了一些冷冷的雨,午后开始,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了。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然而到了七时许,月亮忽然在东方的云层中露出几道亮光,似乎在为它午夜的隆重出场做着昭示。八点多,云层薄了,在云中滚来滚去的月亮会在刹那间一露真容。九点多,由西南而飞向东北方向的庞大云层就像百万大军一样越过银河,绝大部分消失了踪影,月亮完满地现身了。也许是经过了白天雨与雪的洗礼,它明净清澈极了。我躺在床上,看着它,沐浴着它那丝绸一样的光芒,感觉好时光在轻轻敲着我的额头,心里有一种极其温存和幸福的感觉。过了一会儿,又一批云彩出现了,不过那是一片极薄的云,它们似乎是专为月亮准备的彩衣,因为它们簇拥着月亮的时候,月亮用它的芳心,将白云照得泛出彩色的光晕,彩云一团连着一团的出现,此时的月亮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蜜橙,让人觉得它荡漾出的清辉,是洋溢着浓郁的甜香气的。午夜时分,云彩全然不见了,走到中天的明月就像掉入了一池湖水中,那天空竟比白日的晴空看上去还要碧蓝。这样一轮经历了风雨和霜雪的中秋月,实在是难得一遇。看过了这样一轮月亮,那个夜晚的梦中就都是光明了。
我还记得2002年正月初二的那一天,我和爱人应邀到城西的弟弟家去吃饭,我们没有乘车从城里走,而是上了堤坝,绕着小城步行而去。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们俩,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山峦在雪中看上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河岸的柳树和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有关大雪的梦。我独自来到了一个白雪纷飞的地方,到处是房屋,但道路上一个行人也看不见。有的只是空中漫卷的雪花。雪花拍打我的脸,那么的凉爽,那么的滋润,那么的亲切。梦醒之时,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回忆起一年之中,不论什么季节,我都要做关于雪花的梦,哪怕窗外是一派鸟语花香。看来环绕着我的,注定是一个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我心有所动,迫切地想在白纸上写下一行字。我伸手去开床头的灯,没有打亮它,想必夜晚时停电了;我便打开手机,借着它微弱的光亮,抓过一支笔,在一张打字纸上把那句最能表达我思想和情感的话写了出来,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我的梦。
那句话是:我的世界下雪了。
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
【赏析】我的世界下雪了,听来很美,很诗意,也带了一些淡淡的忧伤。作者笔下,大部分文字都是平静、平和的,但又也饱含情感,有对幼时生活的怀念,有对人情世故的感叹,还有一些忧国忧民的期盼。只是后来,失去了亲人后,文字里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一点哀伤。阳光明媚的世界是娇艳妩媚的,下了雪的天空也依然冷艳美丽,只是,下过雪的冷冽的世界,纯净的,但也苍白的茫茫一片,带给人一些淡淡的惆怅。
参考答案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一幢 (zhuàng )
人影幢幢(chuáng
)
钥匙 ( yào )
悲怆 ( chuàng )
眷顾( juàn )
墟场 ( cháng )
贫瘠 ( jí )
逃遁 ( dùn )
麦穗( suì )
囚禁( jìn )
烙印( lào )
模样( mú )
矫饰( jiǎo )
熠熠( yì )闪光 魂牵梦萦( yíng )
课后提升
一、文本复习
1.C
(A.gǔ
gù
guǐ
gù
gǔ
B.jiù
jiǔ
jiù
jiù
jiū
C.jiè
D.xiāo
jiào
xiāo
xiào
xiāo)
2.(1)(解析:阅读文章,要能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并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准确概括,如这两段中“冷清”“虚空”“囚禁”就已经将作者的情绪表露无遗。)
答案:表现作者远离家乡的寂寞哀愁。
(2)(解析:人称的不同常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从人称的不同意味上考虑。)
答案:使用第二人称,似乎在和读者面对面地交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3)答案:①比喻。②将寂寞空虚的感觉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容易理解。
二、拓展阅读
1.写这样的人与作者形成了对比(反衬),突出和强化了作者“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这种感受。
2.①城市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②因为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没有距离,而“距离才能产生美”。③最根本的是人不可能有两个故乡,而故乡给了“我”生命和无法忘怀的记忆:
3.城市不是给我们生命的地方,在内心深处感受不到融人城市;却早已把家放置在了别人的城市里,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4.表达了面对城市生活时的一种自信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