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月是故乡明”
前方
崔云
【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认为“这样才能对文本意义形成完整而充分的表征”。本课准备在品味本文细节时,相机启发学生接通生活和情感的经验,感悟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寻求,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进一步了解和探索
人类的“精神家园”。
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
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
虚实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识记字音
迁徙 ( )
袭击(
)
召唤 ( )
按捺 ( )
憔悴( )
颠簸 ( )
惶惑 ( ) 温馨 ( )
二、知人论世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精擅儿童文学,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等。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小说奖等奖项。200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多次在各地进行演讲。
三、写作背景
相关材料: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把各种传媒手段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摄影散文也是其中一种。这种新的文体兼备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象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根据对上面的文段理解,请概括摄影散文的特点。
答: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第四部分(第
段):
课内探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少年时期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时的毛泽东胸怀大志,离家远走,求学四方,先后到过长沙、北京等地丰富了学识,成熟了思想,最终缔造了新中国,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而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最初的离家。其实千百年来,离家也正是人类的普遍行为。人们为什么要离家呢?离家之后的人生之旅是怎样的呢?学习《前方》也许你会有深深地思考。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投影,检查字音。
2.
在文中找出文章的“文眼”。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三、文本诵读:
播放月下泛舟朗诵的《前方》,在学生课前朗读预习基础上,初步感受到散文经过朗诵后产生的新的艺术境界和独特的情与理。
四、思路梳理:
投影:
画面
离家
思考
向学生推荐这三个关键词,同时说明:要培养自己寻找关键词的习惯。
五、整体感知:
投影:
全文的思路结构因这几个关键词而全然清晰:
第一部分(第1段):
。
第二部分(第2至7段):
。
第三部分(第8至11段):
。
第四部分(第12段):
。
六、合作探究:
1.
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苦苦追寻的是什么?
2.
题目“前方”有何含义?文中的“家”有哪些含义?
七、精讲点拨:
1.
配乐朗诵2—7节。
师问:作者罗列了哪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生答: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理想的召唤。
师问: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答:第三节中以人们在电视上看见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祖先的迁徙,“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写出了场面是何等之大。第五节中“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答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把人为什么会离家的内心世界揭示得生动、形象。第七节“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雾中花,产生答一种朦胧美,诱惑人去探求。
小结:作者意在告诉人们: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需求。对困守一隅的人来说,外面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他们凭着想象描绘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块,心中总有“出去”的念头,而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确定性,又令他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这种离家就像一首朦胧诗一样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2.
配乐朗诵10—12节。
师问:因为前方的召唤,于是人们便离家——行在路上,可登上征程,迎接他的是一场苦旅,这是为何?
生答:路途苦不堪言;心里疲惫;境遇舒适,但心情并不快乐,一样是一场精神苦旅。
师问: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
生答:“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师问:路升华为人生之路,这里的“目的地”象征什么?
生答:理想、归宿。
师问:包含怎样深刻的含义?
生答:人生答总是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而永远到达理想的彼岸。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精神难有归宿。
师问: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包括哪些?
生答: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问:这三句具体内涵是什么?
生答:人在外流浪又时刻惦记家乡,说明为情所困,这就是所谓乡愁;无法还家,说明永在外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说明人即使在实实在在的家里,心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家,这个家就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师问:前面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答: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小结: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答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离家——思家——归家——再离家
3.
总结:
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前方》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行文结构独特,思绪由摄影放出再收回,几经反复,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八、巩固检测
1.
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苦苦追寻的是什么?
明确:无家时,离家是种习性;有家时,依然还要离家。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类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永远在不断寻找着精神家园。
2.
题目“前方”有何含义?文中的“家”有哪些含义?
明确:“前方”不仅指的是空间上的概念 ,更多的是指理想,是理想的召唤。“家”是双关词语,既指“那个可遮蔽风雨的实在的家”,又有比喻义,指人的精神归宿地,精神的栖息之所。
课后提升
一、文本复习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迁徙(xǐ)
戈壁(gē)
袭击(xí)
激流(jí)
B.
召唤(zhāo)
按捺(nà)
憔悴(suì)
不屑(xiè)
C.
颠簸(diān)
流露(lòu)
惶惑(huǎng)
闪烁(sǎn)
D.
抛锚(máo)
胆怯(qiè)
温馨(xīn)
旷野(kuàng)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1)“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一句中加粗的“或”和“和”字,在表意方面的作用有什么区别
(2)这几段文字围绕“
”一句进行叙述和阐析的。
(3)这几段文字从四个方面讨论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因,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是:
①
;
②
;
③
;
④
。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3.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定有路途。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5.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6.
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三、美文品读
古典之美
北乔
阅读曹文轩,是近一年的事——很惭愧,也很庆幸。去年京城的秋季书市,人实在是多,书实在是多,偏偏仅此一本的《红瓦》和我相遇了。我想,除了缘份,任何理由都是苍白的。
近几年,我的阅读日趋粗糙或半途而废。可《红瓦》,我是一气儿看下来的,并在其后的日子里,细读了四遍。这在我的阅读记录中,是从未有过的。
《红瓦》的内容可以用书的内容提要中的一句话概括:“作家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以‘我’的整个中学时代的成长经历及心理变化为主线,表现了一个纯真少年对成人世界的苦苦探索,流露出鲜明的思辨的智慧与人性的光辉,同时也刻画出一系列怦然心动的艺术形象。”故事的精彩、叙述的精到、语言的精美,使这部小说好看。我总以为,小说好看,犹如打开了一扇可让人自由进入的门。屋子里再有奇珍异宝,光怪陆离,也得让人进得去才行啊。《红瓦》的创作手法是与现代小说形态背道而驰的古典。作品以“我”(林冰)6
年的中学生活和成长为主线,串起了乔桉、马水清、白麻子等众多的晶莹剔透珍珠似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悬念重重,一波三折。曹文轩充当了一位老到而又神秘的诱惑精灵,我的思维不由自主而又心甘情愿地交由他驾驭。诚实厚道而又不失优美机智的叙述,有学者的风范,更有与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读者面对面诉说的温馨,源源的美感让人心荡神摇。
剥离故事这层表皮,一个少年在成长时所能经历的感觉的内核赫然凸现。这个少年不单单是“我”,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少年期的生存状态,透视的是人在那个特定的生长期的生命感觉。所以曹文轩有资格如是说:“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的‘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具体形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草房子》代跋:追随永恒)
这以后,我以少有的热情关注曹文轩的作品。只可惜,他的作品我极难觅到。但我不急躁,我相信机缘。这不,《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同样是我在不经意间碰到的。其阅读激情和快感更与《红瓦》一脉相承。
《草房子》写于《红瓦》前,在我看来,这两部作品该是一体的。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感觉,从感觉到内涵,都是无从分割的。两部作品合二为一,是一个少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成长史诗。我更愿意将《山羊不吃天堂草》缀于其后,虽然它诞生得最早。桑桑——我——明子,恰好是6岁到18岁,一个完整的少年生长期——什么都知道什么又都不知道的混沌而明晰的生长期。童年是浪漫无邪的,青年以后是困惑无奈的,而少年最刻骨铭心,最终身难忘,是生命的重镇,是一个最具破坏性最具抗争性的生命历程。
曹文轩以自己的小说,传达了少年时代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的生命感觉。他用个体的生命感觉诠释了人类共有的生命感觉。如此一来,归属于儿童文学的作品顺理成章地成为成人读物。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该读读《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尽管我们有着各自与众不同的评判好小说的标准,尽管它们有浓郁的乡土味、有醇厚的古典味、还有不太让人适应的悲悯气息。其理由是,我们或在少年,或曾在少年,或既曾在少年现又有儿女在少年。曹文轩的小说很好读,能让你一路畅快淋漓,但读后的滋味不太好受。它让你回望到了自己的那段也许久已尘封却无法忘却的痛,一种生命在孤独、悲怆、挣扎……挤压下成长的痛。推而言之,这何尝又不是人一生中无从躲闪的痛。事件、方式、过程不尽相同,可痛的感觉是相同的。因为痛的存在,人的生命才有了真正的意义。能感觉到痛,有时是一种幸福。读曹文轩的小说,需要勇气和豁达——那种将伤口看成一朵美丽的花一样的勇气和豁达。
当然,首先得有重回古典的兴趣。走进去,你便会发现,古典并非老古董,它有着鲜活的一个层面。在我们读多了标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作品时,突兀之间,走进一座古典的园林,确有些新鲜,正像吃多了生猛海鲜后,偶尔品一品家乡小菜的感觉一样。然而,古典,并非文学大宴里的小菜,它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永不凋谢的地位。古典来自中国生生不息的大地,是中国小说的血脉,只要美还在人间,古典小说的独特美感和魅力必将源源不断。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旦古典的美离我们而去,我们中国人生命质量中最本性的东西也将随之消亡。作为学者,作为作家的曹文轩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带着现代主义的身躯徜徉在古典美学的河流里,自觉地肩负起坚守和承接古典美学精神的重任。
【赏析】
本文没有对曹文轩的“古典美”作很多正面的阐释,而是以他的三部作品(《红瓦》、《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为线,深入而有层次的表达了作者对曹文轩作品的古典美的深刻感悟:“他用个体的生命感觉诠释了人类共有的生命感觉”
“它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永不凋谢的地位”。文章采用以点带面、由此及彼的方法,紧扣“古典美”,条理清晰的将“古典美”作了全面的诠释,更将“美”的特殊形式——“痛”的美学意义、融合了“现代”的“古典之美”作了精彩的点评。相信读者认真读了全文以后,对曹文轩的作品风格有一个全面的理性认识。
流浪与回归
高冰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要告诉人们的,恐怕是说爱情像“城堡”,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破口止匕。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对于困守一隅的人来说,这句歌词的魅力太大了,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那些流浪者的生活,心里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要生出厌倦的情绪。
他们在心底自语:既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不出去走走看,也不枉一世的时光。于是,有从婚姻的城堡纷纷走出去的,有从熟悉的故土纷纷走出去的,有从乏味的工作中纷纷走出去的,甚至有从生命这头走向了死亡……人们态度坚定,义无反顾,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大悲剧,一种深刻的厌倦情绪无从排遣的必然结果一一人类的大迁徙,大流浪。
一个人,当他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时,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改变生活困顿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冒险”。而“流浪”正是“冒险”的具体行动。我们知道的许多大冒险家,往往是流浪者。分析他们的行为,固然可以找出不少对社会有意义的因素,但根本点都是为了摆脱生命的厌倦情绪。
我们看到了很多行色匆匆的流浪者,也看到了很多面色憔悴的心灵的流浪者。
那么,流派者的情形如何呢
又有一首歌唱道:“我想有个家。”
这个“家”不是日常概念的字,它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想回来的一个托词,一个沉甸甸的恋旧“回归”,但是,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深感脚跑累了,骨架松弛了,心灵劳累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于是,久存于心底总不敢窥顾的一个铭心刻骨的词冒出来了一一“家”。心头一惊。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可依恋的归宿,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看;原来,我们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想有个家”,这句低沉而嘹亮的呼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震撼着流浪者的心魂。回去吧,我从哪里来,便回哪里去。对从前嫌弃厌倦的一切又生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土也可亲,城也可恋,人也可爱,梦里总是从前的人和物。“回去”又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头,并构思着一步步具体化的行动。最后,终于“回来”了。
出去叉回来,回来又出去。
人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为什么使我们百听不厌 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和骨头里与生俱来地存着一个信念一一流浪与回归。
参考答案
课前延伸
一、
迁徙xǐ
袭xí击
召zhào唤
按捺nà
憔qiáo悴cuì
颠diān簸bǒ
惶huáng惑
温馨xīn
三、摄影散文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是一种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兼备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的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
四、第一部分(第1段):
从摄影画面起笔,展开联想,引出下文
。
第二部分(第2至7段):
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叙述和分析
。
第三部分(第8至11段):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况及对人生的思考。
第四部分(第12段):
呼应开头,引导读者进一步思索
。
课后提升
1.
D
2.(1)“或”字表示选择,指“心”和“身”中同时有一个“受家的压迫”;“和“字表示兼有,指“心’’和‘‘身’’二者同时“受家的压迫”。
(2)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3)①人类的祖先一直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人有离家远行的习性;
②外面的世界时时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
③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的压迫,人不得不离家;
④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3.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说明人们都有好奇心,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是无可非议的;从自己写起,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给人亲切的感受,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
4.(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5.
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6.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