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诗两首 课件+音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古诗两首 课件+音频+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3 06:33:16

文档简介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寻隐者不遇》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所见》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韵味。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 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板书设计:
访隐者不遇
所见
松下问童子,
牧童骑黄牛,
言师采药去。
歌声振林樾。
只在此山中,
意欲捕鸣蝉,
云深不知处。
忽然闭口立。
教后反思:(共43张PPT)
一起来学习
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意——悟感情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古诗两首
3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
1.《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2.《所见》——(清)袁枚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1.学习目标
2.走近作者
3.写作背景
4.字词精讲
5.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6.课文解读
7.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
8.课文结构
9.课文主旨
10.课堂拓展
11.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2.当堂检测
13.课后作业布置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准确说出诗句中部分词语的意思。

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并能写一段话。
(重点)
(难点)
贾岛:
(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相传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主要作品:《剑客》《题李凝幽居》《病蝉》等。
袁枚:
(1716-1798),清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知县。他的诗主张书写性情,倡导“性灵说”。与纪晓岚合称“南袁北纪”。
主要作品:《随园诗话》《小仓山房集》《子不语》等。
分类学生字
左右结构:
多音字:
chù(

chǔ(

骑、
振、

长处
处长

处理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两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串珠问题:
1.“松下问童子”和“言师采药去”两句是什么关系?
2.《寻隐者不遇》中诗人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说说《听见》中的主人公是谁,在什么地方,“歌声”反映
了牧童怎样的心情。
4.诗人在《所见》一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寻①隐者②不遇③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④,言⑤师⑥采药去。
只在此⑦山中,云深⑧不知处。
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人。
③遇:遇到,碰到。
④童子:儿童,诗中指的是隐者的徒弟。
寻①隐者②不遇③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④,言⑤师⑥采药去。
只在此⑦山中,云深⑧不知处。
⑤言:说。
⑥师:师傅,指隐者。
⑦此:这。
⑧云深:诗中指白云重重。
【译文】
我寻访隐者时,在一棵松树下碰到了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哪里去了。
他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
师父就在这座山里。
山上的云雾迷漫,我也不知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①林樾②。
意欲③捕鸣蝉④,忽然闭口立⑤。
①振:震荡。
②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樾:树阴。
③意欲:心想。
④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⑤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课文整体感知
《寻隐者不遇》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
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 ,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所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课文理解品析
《寻隐者不遇》
言师采药去。
此处省略了诗人的询问内容,直接写童子的回答。寓问于答的写法,非常精当。“采药”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傅外出的目的。
阅读方法解密:判断寓问于答的方法
概念:寓问于答就是答而不问,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
,使读者能从答话中体味或推导出所问的内容。
效果: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以明带暗,意简意繁,韵味无穷。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交代了主人公是牧童,地点是在林樾,“骑黄牛”体现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状态。
“歌声”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诗人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所见》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写出了牧童机灵敏捷的动作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的结合,诗人从动到静,写得既突然又自然,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牧童捕蝉图”。作者通过动静结合,把牧童刻画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三、四句诗是因果关系,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意欲捕鸣蝉”。
说说写写:
读了这两首诗,你想到了哪些关于描写儿童的诗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核心问题:
两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和《所见》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全诗没有一句问话,只有童子的回答。贾岛采用寓问于答的手法,仅用二十字就表达了完美的诗意。《所见》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突出的特点是动静结合。诗人先写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是何等散漫自在;后写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串珠问题:
1.“松下问童子”和“言师采药去”两句是什么关系?
这两句是问答关系,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答复。
2.
《寻隐者不遇》中诗人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故事巧妙地串联讲解了古诗的意思,便于记忆。同时,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故事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
3.说说《听见》中的主人公是谁,在什么地方,“歌声”反映了牧童怎样的心情。
《所见》中的主人公是“牧童”,地点是“林樾”,“歌声”反映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4.这篇课文表达了“我”对田老师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我”对田老师的尊敬、敬佩、感激、感恩、怀念之情。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隐者高洁
世人仰慕
(寓问于答)
所见
动: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见与闻)
静: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猜与观)
田园风光
惹人喜爱
《寻隐者不遇》叙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却没能遇到的一件事。诗人与隐者徒弟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品质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牧童行歌意欲捕蝉的场景,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的细致刻画,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①落疏疏②一径③深,树头花落未成阴④。
儿童急走⑤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篱:篱笆。②疏疏:稀疏。③径:小路。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⑤急走:奔跑。
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荫。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推荐阅读
创作背景:诗人在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赏析: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作者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国学诵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贺知章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dī)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村居》高鼎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
老子、葛(gě)洪、陶渊明、孙思邈、孟浩然、皮日休、陈抟(tuán)、丘处机,还有隐士集团,诸如:晋代竹林七贤等。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增广贤文》
2

1

3
(1)不知处:不知所处的位置。句意: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但是深山老林里云雾缭绕,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
(2)意欲:想要。句意: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4

一、先解释划线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不知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道在哪个地方
就在这座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想要
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1.松树下问一个童子,说是师傅采药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牧童骑着黄牛缓慢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透过枝叶,回荡在树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三、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写“寻者”(
)而来,却只能(
)而归。通过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之情。
(2)《所见》是(
)朝诗人(
)的作品,这是一篇著名的反映(
)的诗篇。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个(
)的儿童形象。古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
),忽然“(
)”,是因为他“(
)”。
贾岛
败兴
高洁
仰慕
乘兴

袁枚
田园风光
天真活泼
高声唱歌
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
四、默写古诗。
寻隐者不遇
作者(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所见
作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
GAN
SHOU
MEI
HAO
ZI
RAN
PEI
YANG
YU
WEN
SU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