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古诗两首 课件+教案+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古诗两首 课件+教案+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3 09:27:17

内容文字预览

(共48张PPT)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三复四温”式阅读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有时还把书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这两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去读一读吧!
一起来学习
古诗两首
22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2.《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学习目标
2.走近作者
3.写作背景
4.字词精讲
5.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6.课文解读
7.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
8.课文结构
9.课文主旨
10.课堂拓展
11.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2.当堂检测
13.课后作业布置

2
3
学会“鉴、徘、徊”3个生字。理解“一鉴开、徘徊”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重点)
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意义。
陆游:
(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他保存下来的诗有9000多首,内容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的疾苦,表现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主要作品:《示儿》《钗(chāi)头凤》《卜算子·咏梅》。
朱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祖籍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主要作品:《春日》《观书有感》等。
分类学生字
字词积累:
水平如鉴(

徘(
)徊(
)
jiàn
pái
huái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两位作者在诗中向我们阐述了哪些读书的道理?
串珠问题:
1.从陆游的诗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才行。
观书①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②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③那得清如许④
?为⑤有源头⑥活水⑦来。
①观书:读书。
②鉴:镜子。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③渠:这里指方塘。
④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观书①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②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③那得清如许④
?为⑤有源头⑥活水⑦来。
⑤为:读四声,因为的意思。
⑥源头:水发源的地方。
⑦活水: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头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课文理解品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两句诗语重心长,以慈父严师的口吻举古人做学问之例,指出他们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全意的。其言外之意是教导儿子抓紧时间读书求知,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拓展:
试着列举一些“古人学问无遗力”的例子或成语?
示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十载寒窗
、通宵达旦
、滴水穿石
课文理解品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句诗指出光靠读书还不行,还要亲自实践。在这两句诗里,诗人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课文理解品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起句写半亩大的一块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次句写倒映在池塘中的天光、云影一起晃动闪烁,愈发显出“方塘”的水色清澈澄净。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虚实结合
概念:属于衬托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衬托出静态。
效果:更好地从侧面衬托出静,表达更自然。
答题模式: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通过对……的描写(叙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1题。
课文理解品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诗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诗人以池水为喻,将寓意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心智开阔,明晰事理;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成就。
《冬夜读书示子聿》
1.结合前两句具体分析,说说诗句说明了哪些内容,阐明了什么道理?
诗的前两句说明了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课文互动探究
2.诗的后两句是怎样阐述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
诗的后两句表明,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须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切理解,突显其不凡的见解。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书本知识,使其得到升华。
《观书有感》
1.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景物,刻画了怎样的景色?
起句写小小的一块方形池塘像一面晶莹的镜子,一个“开”字,以动衬静,顿时使方塘为之生色。次句写倒映在池塘中的天光云影一起晃动闪烁,愈发显出“方塘”水色清澈澄净,幽深可人。诗人以闲适雍容的口吻描写了一派田园风光与池塘景色。
课文互动探究
2.联系前两句,想想后两句诗人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第三句一转,写诗人看到这番景象后产生的联想,末句出示答案,即塘水有水源,源头有活水。诗人以池水为喻,将寓意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只有不断地接受新知识,不断地达成与外界密切的关系,才能精进不已。
3.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呢?它和读书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源源不断的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更加开豁,更加聪明。这首诗表面描写景物,实际写了作者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借景喻理)。暗喻人的心灵澄明,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核心问题:
两位作者在诗中向我们阐述了哪些读书的道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阐述了: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观书有感》阐述了: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心智开阔,更加睿智。
串珠问题:
1.从陆游的诗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如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心智开阔,更加睿智。
做真正有学问的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亲身实践
读书求知
绝知此事要躬行
豁然开朗
洞彻事理
不断读书
不断汲取
观书有感
写景物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
谈体会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写由读书生发的感想。《冬夜读书示子聿》写的是诗人陆游冬夜读书时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要不断汲取新知识,还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观书有感》写的是诗人朱熹看到池塘清澈明净,想到这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缘故,进而联想到读书,说明人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得来的。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
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
岁时开始自己读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推荐阅读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yàn)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段时间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liáozhāi)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此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
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我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义愤填膺!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
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此后我决定咬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到我11
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
对于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
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
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kòu)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
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国学诵读
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家诫要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说苑》)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三余读书】
东汉时的董遇很有学问,被称为“儒宗”,很多书生想拜董遇为师,跟他研究学问,董遇不肯收徒,他认为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生说没有那么多时间,董遇让他们利用冬天、夜晚及阴雨天这三余时间读书。
【关于读书的谚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
略。
1
(1)朗读课文
略。
(2)背诵课文
略。
4
(1)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躬:亲自。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3
略。
(2)渠:这里指方塘。为:因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5
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半亩方塘”喻人的心智,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源头为其输送活水,说明了人的心智开豁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这首诗将读书的感想化为生动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满诗情。
一、我是小小书法家。
鉴别
徘徊
二、用√给带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鉴开(jiàn
qiān)
徘徊(pái
fēi

徘徊(huí
huái)
方塘(táng
bà)
源头(yuán
yuān)
绝知(jué
juē)






三、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比喻
设问
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表达_______的心得体会。
3.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读书
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读书,学习新的知识。22古诗两首教案
《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后两句是进一步地告诫儿子,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首诗告诉人们,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设计理念:
这是一首哲理性较强的诗,在教学中,既要让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理解诗意,明白诗中蕴含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感受诗歌文字与意境的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课力求落实以下理念:以读促悟,营造诗歌氛围;拓展积累,引导想象,丰富诗歌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以上的教学理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课努力设计出一节诗的课堂,全课主要分为三个版块:(1)走近陆游,导入新课。通过读陆游的诗,走近爱国的陆游,再导入他关爱孩子,重视对子女的教育。(2)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提供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3)细读品味,赏读古诗。以这首诗为本,扩散开去,用更多的诗句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意,体会哲理,使这首简短的诗变得丰富起来,并教会学生学诗的方法,让其在自主的感悟中享受学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走近陆游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会背诵许多古诗,能给大家背一两首你喜欢的吗?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灿烂,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这几天,老师读到一位诗人的诗作,摘抄了几句,想和大家一起欣赏
出示陆游的名句,师生一起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知道这是谁写的吗?我们刚刚学习了他的《示儿》,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他?
出示作家卡片:陆游,南宋诗人,一生著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丰富,有《剑南诗稿》、《谓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世9千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3、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其实他还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曾经写过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送给他的小儿子,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第三首。
设计意图:用背诗读诗的形式导入新课,创设一种诗的课堂,并且通过诗歌引导学生走近陆游,再从爱国的陆游引出爱子的陆游。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采取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教师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2、理解诗意
(1)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
示:指示、训示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始:才
工夫:花了工夫
无遗力:不遗余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结合注释以及自己的学习资料探讨诗意,再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说说四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因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学能力,而且拥有很多学习资料,大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诗意已有了解,所以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引导,直接提供资料帮助理解,而把重点放在对诗的品味和感悟
三、细读品味赏读古诗
过渡:我们学习古诗不能只停留在对诗句的理解,还要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意境。
1、品读一、二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师:再读这两句,你能想到哪些?
引导:
(1)讲讲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
(2)交流描写学习勤奋的成语,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闻鸡起舞等。
(3)诵读关于勤奋学习的诗句,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如果学习不勤奋会是什么结果呢?就像一些古诗说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小结:是啊,同学们品味得真好,简短的诗句中蕴含着多少话呀,这就是诗的魅力之一。
2、品读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读书学习光靠勤奋就行了吗?
(2)再读诗句,你觉得陆游说的有道理吗?
引导:用我们学习或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如医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有临床经验才能成为名医;驾驶员要开车练习才能掌握技巧;教师要走进课堂才能将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3)如果此时,纸上谈兵的赵括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4)陆游用诗歌的形式告诉子聿读书与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真是用心良苦,其实有许多诗人也用诗歌表达过这种感想。
诵读诗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设计理念:用生活中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来理解诗句,比较通俗易懂,再积累有关诗句进行诵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哲理性
3、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创设情境:那是一个冬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屋外月明星稀,一片寂静,屋内却透着融融的暖意,几个孩子围在母亲的身边,叽叽喳喳着说笑,陆游在旁边的书屋里聚精会神地读着书,读着读着,生发出许多感想,于是把小儿子子聿叫过来,语重心长地说:——(齐读)
子聿忽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沉思了一会说:“父亲,我明白了,一定照您说的去做。”
同学们,你明白吗?请把你的体会读出来。(自由读后个别读)
(2)练习背诵古诗
4、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什么收获?
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首诗的意境
四、课外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搜集陆游的另外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自读体会。
《观书有感》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释渠:指方塘如许:如此,这样
(2)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 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2、照3、仔细看,审察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2、来回移动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