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河流课件 (共14张PPT) (2)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河流课件 (共14张PPT)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1-03 19:0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第三节 河流 教学目标
1. 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
2.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3. 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说明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外流河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众多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这些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塑造了富饶的冲积平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等。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西南地区有些河流向南流入印度洋。在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在我国内陆,有些河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有些河流河水沿途蒸发、渗漏,最终消失于荒漠中。这些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 汇集河水的地域称为河流的流域。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 ;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水量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来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汛期;冬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流量小,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春季气温回升,冰雪消融,也会有短暂的汛期。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汛期枯水期鄱阳湖九江蛤蟆石水域码头汛期、枯水期景观对比阅读材料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全长约1 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冀、鲁、苏、浙6 省(直辖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历史上,京杭运河起过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目前,该运河江苏以北河段已停止使用多年;江苏、浙江境内的河段,一直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京杭运河是长江水北调的重要输水通道。京杭运河示意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很多人会唱《长江之歌》,这首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啊,长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
摘自胡宏伟:《长江之歌》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全长6 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长江流域面积180 多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0%,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长江流域支流众多,流经地区大多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年径流量9 500多亿立方米,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长江干支流大部分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期。长江流域水系长江源入海口朝天门虎跳峡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支流和干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约占全国水电装机总量的2/3,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长江干流剖面示意 自古以来,长江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目前,长江干支流形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因此,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长江航运长江有大小支流3 600多条,通航河道700多条。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总量的6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兴利除弊,国家对长江进行了综合治理。例如,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长江在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之间的河段称为川江。川江滩多流急,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从根本上改善了川江航道,万吨级船队从长江入海口可直达重庆。此外,长江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荆江治理长江在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河段称为荆江。荆江河道蜿蜒蛇行,多浅滩和沙洲,水位高出北岸平原,加上河道弯曲,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新中国成立后,对荆江进行了综合治理,防洪和航运效益显著。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现在看来,这“天上”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流入渤海。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年径流量只有660多亿立方米,约为长江的1/15,而且70%?80%集中在夏秋季。与长江相比,黄河的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黄河流域水系黄河源头龙羊峡水电站宁夏平原壶口瀑布 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早在两千年前,宁夏平原的人们就揭开了引黄灌溉的历史。现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引黄工程,提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已陆续建成了多座大型的水电站,促进了流域的经济发展。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黄河中下游河段含沙量之大。黄河干流泥沙沿途的变化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于是,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地上河”。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堤改道,形成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每遇洪灾,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安全度过多次大的洪峰,避免了洪水的灾害。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区示意阅读材料治黄百难 唯沙为首 黄河区别于其他江河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含沙量较大。因此,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
黄河中游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作,使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约2亿吨。
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的建成,使黄河的水资源调度和水沙的控制有了重要的工程基础。例如,一年一度的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便是通过人为制造的“洪水”冲刷河道,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遏制河床抬高。经过多年的“冲澡、净身”,黄河下游主河槽河底高程有所降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的壮观场面活动认识黄河的忧患 黄河自古多忧患。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就存在洪水威胁、泥沙淤积等问题。近年来,河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阅读下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 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2. 这些忧患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
3. 这些因素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别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黄河的忧患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地区。这里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而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受纬度位置影响,初春时节,上游河段开冻较早,河水挟冰块而下,水势汹涌,往往导致水位猛涨,形成凌汛。黄河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变得宽阔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