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以及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课时设计】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壬戌(
)桂棹(
)余音袅袅
( http: / / www.21cnjy.com )(
)幽壑(
)嫠妇(
)愀然(
)山川相缪(
)旌旗(
)酾酒(
)横槊(
)舳舻千里(
)扁舟(
)匏樽(
)无尽藏(
)狼籍(
)枕藉(
)
二、字词积累,疏通课文,解释下列黑体字
1、通假字:
⑴ 举酒属客:
⑵ 冯虚御风:
2、古今异义词:
⑴ 七月既望:古义
今义
⑵ 纵一苇之所如:古义
今义
⑶ 冯虚御风:古义
今义
⑷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歌而和之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词类活用
⑴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⑵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⑶ 正襟危坐
⑷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⑸ 方其破荆州
⑹ 渔樵于江渚之上
[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文章共有五段,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文意脉络
感情脉络
[小
结]
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
( http: / / www.21cnjy.com )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布置作业]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文理解:
研习第一段
[提
问]1、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提
问]2、请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提
问]3、请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研习第二段
[提
问]4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提
问]5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提
问]6、请背写出作者描写箫声的句子,并回答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
研习第三段
[提
问]7客人因何而悲?
研习第四段。齐读
[提
问]8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做了什么样的回答?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习第五段。
[提
问]9、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提
问]10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
问]11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本文多次用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
结]
前后《赤
( http: / / www.21cnjy.com )壁赋》写于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苏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他想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总之,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助读材料一:
全面了解文艺全才──苏轼,散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作品有《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作品有《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等;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作品有《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等;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之一;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有人称苏轼为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助读材料二: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苏轼是怎么来到黄州的。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背景介绍: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
助读材料三:
参考看法:
看法一:苏子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看法二:此时“佛老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一方面他将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的背后,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执著和追求。”
看法三:苏子在《赤壁赋》中“凭藉深刻的哲理反思试图达到自我释怀的目的,以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寻求快乐人生的支点。
助读读材料四
关于苏轼评价:
⑴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⑵ 学者林语堂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轼:“一个不可救药得乐天派,一个伟大得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得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日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于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只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是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参考答案
一、注音
壬戌(rén
xū)桂棹(zhào)余
( http: / / www.21cnjy.com )音袅袅(niǎo)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山川相缪(liáo)旌旗(jīng)酾酒(shī)横槊(shuò)舳舻千里(zhú
lú)扁舟(piān)匏樽(p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枕藉(jiè)
二、解释
1、通假字:
⑴ 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⑵ 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2、古今异义词:⑴ 七月既望:古义农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月十五。今义常用希望义。⑵ 纵一苇之所如:古义往、到。今义常用适合、如同。⑶ 冯虚御风:古义太空。今义常用空虚义。⑷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
3、一词多义:扣舷而歌之 (动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唱)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声)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的。)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不译。)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助词,表被动。)
4、词类活用⑴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状) ⑵ 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⑶ 正襟危坐 (使动用法)⑷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⑸ 方其破荆州 (使动用法)
⑹ 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作动)
文章主要内容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各段主要意思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段,写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全文感情变化
月下泛舟
乐吊古伤今 悲阐述哲理 喜
问题1:(略);问题2:澄澈、幽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3:(略);问题4:乐;问题5:哀怨、思慕、啜泣、倾诉;问题6: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问题7-11:参考教参。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辨析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学习作者
“尽吾志
”和作学问
“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王安石(1021--1086) , 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 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
1.读准下列字音:
褒________ 庐________ 窈________ 怠________ 圭________ 父________
2.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3.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三.预习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名之曰褒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泉侧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翻译全文,背会前二段.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二.学习第一、二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
⑴ 实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 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虚词:
盖音谬也--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余所至--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___________________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
3.
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
⑴ 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 、山之 、山之 、山之 。
⑵ 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⑶ 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说明文字不超过10个字): 。
第2自然段:
⑴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
① 。
② 。
③ 。
④ 。
⑵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三.重点研读第三段
1.请生翻译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
(1)字词
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式
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
此余之所得也--___________
3.讨论:
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讨论归纳:
从五方面阐述:
四、研习第四段
本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2)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五.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全文
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感想:
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
布置作业
1.课后第二题。
2.完成同步练习题.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导入
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
半山
唐宋八大家
《临川先生文集》 《核舟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熟悉课文
2.
Bāo
lú
yǎo
dài
guī
fǚ
4.叙述,叙述,议论
三、(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1.(难道……吗?)
2.(哪里……呢!)
3.(这就是……的缘故。)
(四)1.省略句
2.省略句
3.介宾短语后置
(五)1.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第二课时
二.2.(1)
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
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2)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盖: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3)者也式判断句
者也式判断句
即,始于其址舍,介宾 短语后置.
3.第1段:
⑴ 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⑵ 写仆碑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⑶ 作者光滑明亮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2段:
⑴ 作者写游洞用对比的方法,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
①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
② 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⑵ 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
2.(1)“对于这件事”.
(2)介宾短语后置.
判断句.
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 "的重要性;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四.1.这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这一段可分5层意思,请概括:
⑴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⑵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⑶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⑷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⑸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2: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⑴ 过渡衔接。两部分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⑵ 两部分在文字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后呼应。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