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始得西山宴游记 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3 18:1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 始 得 西 山 宴 游 记 柳宗元
柳侯祠
柳宗元衣冠墓
学习要求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作家柳宗元; 识记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属“永州八记”之一。
课文阅读分析:
联系课文说明本文题目中“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穿全文的作用;
理解本文以游众山反托游西山的铺垫手法,并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分析文中登临西山一段的写景层次,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侧面衬托手法来突出西山之高峻的。课文学习题解
文体知识
背景
课文内容
文意理解
语言知识点
结构层次
写作特色
作者简介1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解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二十一岁中进士,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贞元时期,柳宗元在科名和仕途上,是比韩愈更为得意的。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作者简介2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故并称“韩柳”。其一生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但贞元时期,他在长安,努力施展政治抱负,而“不以是取名誉”,重要作品不多,成就不大。元和以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受到了生动的社会教育。这对他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他的诗文,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所表现的独创性,也非常突出。 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八日,柳宗元于柳州病逝,他临终前写信给友人刘禹锡,托他保存整理自己的全部文稿。后来刘禹锡编成《柳河东集》三十卷,并为之作序,现存种类文章共四百多篇,诗一百四十多首。 作者简介3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久负盛名,最为人们称道,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当时的永州虽然地僻民穷,但是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如果说作者把丑恶和憎恨抒汇在寓言中的话,那么他把美好和热爱又都寄托在游记里了。他“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文中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无不精彩,无不引人入胜,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感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yí 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zhēn)莽,焚茅[艹伐](fá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 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蹙(cù)累积,莫得遁(dùn)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pǒu lóu)为类。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题解/背景 永贞元年(805)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当时属偏远之地,但佳山秀水,景色优美,作者政治上遭受打击,抑郁愤懑,加之司马属闲散官职,所以作者游山玩水,以求寄托。作者先后写了被称为《永州八记》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八篇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是既各自独立成篇,又以时间为序排列,相互联系,前后贯通。《始得西山宴游记》便是其中的第一篇,因西山为“向之未始游”,故以“始得”二字命题名篇。文意理解1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从我成了罪人,居住在这个永州,经常忧惧不安。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每逢闲暇的时候,就缓缓的行走,随意的游览。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天天跟我的朋友登上高山,钻入森林,遍寻曲折的溪流的源头;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幽静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哪一个远的地方没有走到。文意理解2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到了地方就拨开荒草,席地而坐。倾尽壶中的酒,喝个大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醉了就互相枕压睡着,睡着做梦,平时心中想到什么,梦也就跟它一样。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睡醒了就爬起来,起来就回家。总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姿异态的,都为我所游遍,却不知西山景色的奇异独特。文意理解3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寺西边的亭子里,遥望西山,才指点其景色奇异。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fa,穷山之高而止。
于是命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向前走,砍掉丛生的杂树,烧掉茂盛的茅草,一直到山的最高处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攀着岩石,拉着藤蔓,登上山顶,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纵览眼前美景,于是数州的土地,都在我们的坐席下面。文意理解4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它们的高低的形势,有的高耸,有的低凹,像蚁洞外的小土堆和洞穴,千里之局距看来只有尺寸之阔,各种景物聚拢紧缩,层层堆积,都无法逃出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
青山缭绕,白水环流,在远处与天边相连,向四周望去,都是如此。至此我才知道,这西山卓立不凡,不和那些小山丘同类。文意理解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他高大绵亘与天地之气相连,看不到它的边际;完满自足地与天地作伴,而不知道它的穷尽之期。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拿过酒杯满满的倒上酒来喝,渐渐无力的醉了,不知不觉太阳已经下山了。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只见苍茫的暮色由远处到来,来到后什么也看不见了,而仍然不想回去
文意理解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神像凝结了一样(忘掉了一切思虑),形体像消散了一样,(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万物暗暗融成了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至此才知道我过去还未曾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次游西山才算开始。所以写了文章记这件事。
是岁,元和四年也。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语言知识点(一)1、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
(今义)递进连词
更 (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
(今义)更加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
(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
(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
(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判断动词。语言知识点(二)2、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僇人
为(表目的) 故~之文以志
3、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语言知识点(三)译文:  
  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恐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萦回曲折的溪涧。只要有幽泉和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互相枕靠着躺下;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睡醒就起来,起来就返回。自以为凡是这一州山水有点不同常态的,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望见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于是就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草木丛,烧掉茂密的茅草,直到山顶为止。我攀援着登上西山,席地而坐,观赏风景,周围几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卧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高的隆起,低的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尺寸之界包含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紧缩,层层堆叠,没有一个能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满斟而饮,摇晃就要醉倒,一点儿也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一无所见,而我还不想回去。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为一体。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主旨 文章以自然山水之美与作者人格之美相映照,在记叙了游览西山的经过,突出了作者在游览中获得的精神感悟的同时间接肯定了作者在革新失败,贬官永州后,仍坚持的特立独行的品格。层次结构全文分两段
第一段:永州泛游
1、谪居永州的背景及现状。
2、闲游山水,倾壶而醉。
第二段:写作者对西山的发现以及引导出自己精神上的新境界。
1.写初登西山时所见景致,暗示了西山的高峻
2.写俯瞰众山之景,以众山之小反衬西山之高。
3.远眺所见之景,又显示西山高耸云天的气势。
写作特色1.侧面衬托
如对西山的高峻,不做正面的描绘,而用众山与西山的高下对比,来表现西山的气势非凡。
2.铺垫的运用
如文章开头,并不切入正题,而先写平日游览众山的情景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来反托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以及获得的感悟。本文写作
手法分析记叙手法 先写谪居,次写发现西山,三写登山,再写山上所见,最后写感受。1.顺序法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2.移步法描写手法3.比喻法: “若垤若穴”,以“垤”、“穴”比喻众山之渺小。1.映衬法:自以为游遍永州美景衬托发现西山后才知道游山之乐。2.白描(直接描写):如“岈然洼然”是直接描写山谷的深邃低陷。抒情手法2.借景抒情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以“西山”自喻孤傲不群,不同流合污;“培塿”比喻阿谀奉承的小人。1.直接抒情
直接写游西山与众化冥合,超越时空,物我两忘的感受。抒情手法3.情景交融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暮色由远而近,即使什么也看不见,仍不想离去。前后呼应前:“恒惴栗”
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情前:“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醉态前:“觉而起,起而归”,
后:“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归家前: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游句式整齐多变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课文小结:
  这篇精妙的山水小品,妙处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以心体物,物我交融。
  第二,以乐写忧,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悲愤心情。
  第三,骈散并用,形成了语言节奏上的铿锵韵律,富有独特的美感。思考题1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2、 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思考题23、 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思考题3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思考题4重难点问题1、说明“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串全文的作用。
2、文中那些地方寄托了作者的人格之美。
3、理解本文以游众山反托游西山的铺垫手法,并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4、分析文中登临西山一段的写景层次,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侧面衬托手法来突出西山之高峻的。
5、“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重难点问题答案11、说明“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串全文的作用。
平日的游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而西山景色新异,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是作者第一次真正的游览,所以在题目上冠以“始得”二字。“始得”二字为全文的线索,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2、文中那些地方寄托了作者的人格之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显示了作者不满当世,仍养其浩然之气,保其崇高之节的昂扬不屈的精神。第二段在写宴游的全过程的同时寄托了作者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情感。这些都映照出作者的人格之美。 重难点问题答案23、理解本文以游众山反托游西山的铺垫手法,并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文章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接描写游览西山的景色,而是先写平日游览众山的情景,用以反托游览西山的奇异,以及从中获得的感悟,是铺垫手法。4、分析文中登临西山一段的写景层次,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侧面衬托手法来突出西山之高峻的。
文中登临西山一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初登西山时所见景致,暗示了西山的高峻。
第二层写府瞰众山之景,以众山之小反衬西山之高。第三层远眺所见之景,又显示西山高耸云天的气势。

对西山的高峻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即:
以众山与西山的高下对比,来表现西山的高峻,如以“望远”来衬托其高。“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以“小”来衬托其高,“岈然洼然,若垤若穴”。重难点问题答案3重难点问题答案45、“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永乐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顶真手法,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绵绵无穷,“剪不断,理还乱”,醉梦交织,颓唐郁结的心情无以消解的表达效果。
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己。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这种自然美是通过对事物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而表现出来的。
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二卷·古代文学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