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体会母爱的伟大,教育学生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有一位正值人生黄金时期的青年,在21岁生日这天突然残废了双腿,丧失了行走能力,面对巨大的打击,他的精神几乎崩溃。这时候,有一个地点抚平了他心灵的创伤,启迪了他对生命的感悟;有一个人给了他继续生存的勇气,给了他奋发向上的力量。最终,这位初中毕业的青年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他就是——史铁生。史铁生 史铁生,现代著名小说家。1972年双腿瘫痪,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地 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1.沧桑(cānɡ sānɡ):
2.剥蚀(bō shí):
3.坍圮(tān pǐ):
4.亘(ɡèn)古不变:
5.捋(lǚ):
6.恍惚(huǎnɡ hū):
7.恪(kè)守:
8.熨(yù)帖: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侵蚀。倒塌,毁坏。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严格遵守。舒服,舒适。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课文两部分的记叙对象有什么不同?请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和二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提示】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和母亲。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 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在第8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2.“我”是“跑”到地坛去的吗?是如何去的?“我”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提示】不是。“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答案出自第3段3. “我”“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提示】“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答案出自第3段4. “我”“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用课文原句来回答)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点?
【提示】原因:“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到那里去是为了逃避,像个遇到伤害的鸵鸟一样想把自己藏起来。
相似点:地坛是荒芜的,一如当时作者的心境。但地坛虽荒芜却并不衰败。答案出自课文第5段5.概括作者悟出的生死问题的真谛。荒芜的园中的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什么作用?
【提示】真谛: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是必然的,不必急于求成。
作用: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并且因为它们的存在,倒使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6.“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提示】活的问题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地坛中的景物向作者昭示着各种可能性,吸引着作者去解答。7.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那是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地挽救了作者。8.朗读第二部分,思考:“我”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提示】“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 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9.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的?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提示】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10.母亲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我”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一把应“怎样活”的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地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女,去爱这个世界。11.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提示】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刻刻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作者从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中感悟到:要珍爱生命,要体味人生。从母亲的一生中他悟到:要有坚忍的意志,要理解他人。
残疾人的母亲,她们比平常的母亲更为痛苦,更为不易,她们注定是没有回报的,她们承担的是一辈子的苦役,所以她们的爱更加无私,更为崇高,因而也更具有人格美、人性美,是人间爱的极致、美的极致 。1.关心残疾人 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给一份敬重,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歧视。
2.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的阻挡,才能激起绚丽的浪花朵朵。
——古希腊格言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邰丽华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
1.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2.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3.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4.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5.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1.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加深学生对母亲的理解。
2.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