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
本节内容是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的内容,且学生容易出错,常把知识点混淆,所以把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及酸、碱、盐等全部进行归纳总结并分类是很有必要的;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形成化学学习的一种思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为今后学好化学奠定了基础。胶体是以学生初中学习的纯净物、混合物、溶液和浊液等知识为基础,提倡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在介绍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基础上引入胶体的概念。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既巩固了初中所学的内容,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学会对酸、碱、盐、氧化物的进一步分类;
3、掌握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2、学会审题,获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提高按照化学学科特点,思考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
2、培养学以致用,练习实际的学习习惯;
3、培养严谨求实的学科态度。
【教学重点】
1、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和性质;
2、分散系的分类;
3、胶体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氧化物间的区别和练习;
2、酸、碱、盐的性质;
3、理解胶体性质用及用途的练习。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视频、电泳实验视频、生活中胶体的相关图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图书馆中的数目繁多,如何从书海中找到你要的那本书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图书馆里的书籍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
【提问】元素周期表有110多种元素,却组成了4000多万中物质,如何又快有准确的掌握物质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对空气、N2、Cl2、CO2、CuSO4.5H2O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师讲解】所以我们要把物质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物质的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呢,我们主要学习化学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提问】对于Na2SO4、Na2CO3、K2SO4、K2CO3这几种盐要如何分类?
【学生活动】从阳离子的角度分类Na2SO4、Na2CO3是钠盐,K2SO4、K2CO3是钾盐;从阴离子的角度分类Na2SO4、K2SO4是硫酸盐,Na2CO3、K2CO3是碳酸盐。
【教师讲解】交叉分类法:
【提问】大家还记得按照物质的组成,可以把物质分为那些?
【学生活动】按照物质的组成可以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和非氧化物;非氧化物分为酸、碱、盐和其他。
【教师讲解】树状分类法
【教师讲解】对于酸、碱、盐又可以有哪些分类的方法?它们的性质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师讲解】1.酸的分类和性质
按照酸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按照酸能够电离出氢离子的个数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
按照酸溶液是否具有挥发性可分为挥发性酸和非挥发性酸;
按照酸在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的程度可分为强酸和弱酸。
酸的通性:①酸可以使指示剂变色
②酸与活泼金属生成盐和氢气
③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④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⑤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
【提问】对以上酸的通性各举一例
【学生活动】
Fe+2HCl=FeCl2+H2↑
CuO+H2SO4=CuSO4+H2O
NaOH+HNO3=NaNO3+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教师讲解】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仅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uO、MgO等。
【教师讲解】2.碱的分类和性质
按照碱能够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个数可分为一元碱、二元碱和多碱;
按照碱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
按照碱在溶液中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程度可分为强碱和弱碱。
碱的通性:①碱可以使指示剂变色
②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④碱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
【提问】对以上碱的通性各举一例
【学生活动】
CO2+2NaOH=Na2CO3+H2O
NaOH+HCl=NaCl+H2O
CuSO4+2KOH=Cu(OH)2↓+K2SO4
【教师讲解】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仅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O3等。
【学生活动】写出SO2,SO3分别与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讲解】3.盐的分类和性质
按照酸碱中和成盐的程度将盐分为酸式盐、正盐和碱式盐;
按照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
【教师讲解】4.对氧化物的分类
【教师讲解】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为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教师总结】物质分类的意义;常见的分类方法。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及对酸、碱、盐、氧化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对混合物的分类。
【提问】阅读课本,回答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
【学生活动】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一种或几种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教师讲解】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
(即10-9m);胶体:1
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教师讲解】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可以对胶体进行划分:
①气溶胶: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
②液溶胶:如,
Fe(OH)3溶胶、血液、墨水等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
③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教师讲解】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现象(效应)。
【学生活动】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提问】举出丁达尔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丁达尔效应在化学实验中有什么应用?
【学生活动】丁达尔效应可以用于区分胶体和溶液
【教师讲解】胶体的性质
2、布朗运动
胶粒的运动情况如同花粉颗粒在水里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播放视频】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通电后,U型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从现象可看出,阴极附近Fe(OH)3胶粒增多了,说明在电场作用下,胶粒作了定向移动。
【提问】通电后,Fe(OH)3胶粒移向阴极,说明Fe(OH)3胶粒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学生活动】Fe(OH)3胶粒带正电。
【教师讲解】像Fe(OH)3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教师讲解】一般来说,在同一胶体中,由于胶粒吸附相同的离子因而带同种电荷,如Fe(OH)3胶粒带正电荷,硅酸胶粒带负电荷。但胶体本身不带电,我们不能说Fe(OH)3胶体带正电。因为胶体中,胶体粒子带点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胶体能够较稳定的存在。
【提问】方才,我们分析了胶体稳定的原因,其中胶体粒子带电是重要的因素。那么,能否想出针对性的办法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粒彼此聚集长大而沉降呢?
【学生活动】加入电解质。加入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等
【教师讲解】胶体的性质
4、聚沉
分散质粒子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学生活动】引起胶体聚沉的方法:加入电解质、加入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加热、搅拌。
【教师讲解】胶体的性质
5、渗析
定义:利用半透膜把胶体中混有的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
原理: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小分子和离子能透过半透膜。
【学生活动】渗析的应用:胶体净化、提纯使胶体和溶液分离。
【教师总结】
1.
胶体粒子直径较溶质粒子大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酸
碱
盐
其它
物质
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氧化物
过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滤纸
半透膜
不能透过半透膜
丁达尔效应
教学反思《物质的分类》同步练习
1.“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属于(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盐
D.非金属单质
2.下列关于胆矾(CuSO4·5H2O)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它属于纯净物
B.它属于硫酸盐
C.它属于铜盐
D.它属于混合物
3.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碱
酸
盐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盐酸
烧碱
二氧化硫
B
烧碱
硫酸
纯碱
一氧化碳
C
苛性钠
醋酸
石灰石
水
D
苛性钾
硝酸
苏打
三氧化硫
4.下列物质中符合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分类标准的是(
)
A.K2CO3
B.Na2CO3
C.NaCl
D.NaHCO3
5.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依次排列的是(
)
A.硫酸、碳酸钠、硫酸钠
B.硫酸、烧碱、胆矾
C.硫酸氢钠、生石灰、醋酸钠
D.磷酸、熟石灰、苛性钠
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
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
7.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HNO3应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强氧化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物 ⑨混合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⑥⑦⑧
C.①⑨
D.①④⑤⑥⑦
8.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l~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颜色都呈红褐色
D.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9.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胶体带电荷,溶液不带电荷
B.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时没有明显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时出现明显的光路
C.胶体微粒带电荷,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带电荷
D.在胶体中通电时,分散质微粒向某一极移动,在溶液中通电时,溶质微粒分别向两极移动
10.对于数以千百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现有六种物质:SO2、SiO2
、CaO、MgO、Fe2O3、Na2O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们中有一种物质与其它物质有明显的不同,请找出这种物质并写出依据(写出两种分类方法)
序号
物质
被选出的物质
选择依据
(1)
O2、H2、C、N2
(2)
Fe、Na、Al、Si
(3)
NO、CO2、SO2、Fe3O4
11.下表中有三组物质,每组四种物质中有一种物质与其它三种物质属于不同的类别。请选出该物质,并把该物质及选择该物质的依据填在下表相应的空格中。
12.据报道“目前世界上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
这里的“铁”是指(
)
A.铁单质
B.铁元素
C.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13.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
)
A.H
2、O3
B.H2SO4、H2CO3
C.SO2、NO
D.Na2SO3、KClO3
14.下列四种物质中,既能跟酸性氧化物反应又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它本身也属于氧
化物的是( )
A.CO2
B.Ca(OH)2
C.H2O
D.CaO
15.以铁、氧化铜、氯化铜溶液、盐酸、氢氧化钾溶液为反应物,两两间发生的反应有( )
A.6个
B.5个
C.4个
D.3个
16.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碱
D.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
17.已知Fe(OH)3胶粒带正电荷,Al(OH)3胶粒也带正电荷,而H2SiO3胶粒带负电荷,带不同电荷的胶体相互混合时,则发生聚沉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溶解,该溶液是( )
A.2
mol·L-1
H2SO4溶液
B.2
mol·L-1
NaOH溶液
C.2
mol·L-1
MgSO4溶液
D.硅酸溶胶
18.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在此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溶液,②硫酸镁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聚沉现象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某粉末中含有碳酸钙、木炭粉、氧化铜、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1)取样加热至高温,产生一种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把足量稀盐酸滴入冷却后的固体残渣中,固体全部溶解,同时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再向溶解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片,无红色固体析出。则该粉末中:
一定不含____________;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为确认它的否存在,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10
mL淀粉胶体和5
mL
NaCl溶液混合,后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烧杯内的蒸馏水中,2
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5
mL烧杯中的液体,并做如下实验(淀粉遇碘水变蓝色):
(1)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其现象是_
__;
(2)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少量碘水,其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
_;
(4)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分离完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
_____。
21.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胶体聚沉。使一定量的胶体在一定时间内开始凝聚所需电解质的浓度(c
mol/L)称作“聚沉值”。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则表示其凝聚能力越大。实验证明,凝聚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凝聚能力越大,则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值”最小的为( )
A.NaCl
B.FeCl3
C.K2SO4
D.Na3PO4
22.下表有3组物质,每组均有甲、乙、丙三种物质(酸、碱、盐均为溶液)
第Ⅰ组
第Ⅱ组
第Ⅲ组
甲
BaCl2
Fe
Cu(NO3)2
乙
Fe2O3
K2SO4
H2SO4
丙
Mg
NaOH
MgCl2
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问题:
(1)第Ⅲ组中有一种物质能与第________组中的所有物质反应,这种物质是________;
(2)不能跟第Ⅰ组中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的第______组物质中的________能与第Ⅲ组中
的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图,A、B、C、D、E各代表水、铁、二氧化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物质。常温下,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请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D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C:
;
(3)相连环物质间发生的反应中,置换反应共有
个。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B
2.D
3.D
4.B
5.B
6.A
7.B
8.D
9.B
10.(1)SO2
它为气态,其余为固态。(2)Na2O2
它是过氧化物,其余是氧化物
11.
序号
物质
被选出的物质
选择依据
(1)
O2、H2、C、N2
C
通常为固体
(2)
Fe、Na、Al、Si
Si
非金属
(3)
NO、CO2、SO2、Fe3O4
Fe3O4
金属氧化物
知识巩固:
12.B
13.C
14.C
15.B
16.B
17.A
18.C
19.
氧化铜;木炭粉、氧化铁;碳酸钙,另取样品少量,加入足量的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有碳酸钙,无气泡产生,则无碳酸钙。
20.(1)白色沉淀啊(2)无现象(3)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
(2)取膜内液体,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证明NaCl溶液已分离完全。
能力提升:
21.D
22.(1)I
,H2SO4
(2)II,NaOH
2NaOH+Cu(NO3)2=Cu(OH)2↓+2NaNO3
2NaOH+H2SO4=Na2SO4+2H2O
2NaOH+MgCl2=Mg(OH)2↓+2NaCl.
23.(1)A:Fe
B:CuSO4
D:CO2
(2)B+C:CuSO4+Ba(OH)2=Cu(OH)2↓+BaSO4↓
(3)1个
基础达标
知识巩固
能力提升(共15张PPT)
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学会对酸、碱、盐、氧化物的进一步分类;
3、掌握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性质和用途。
1、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很快就能找到你需要的书呢?
2、我们生活的世界,元素有100多种,组成的物质多达4000多万种,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Na2CO3
K2SO4
Na2SO4
K2CO3
钠盐
钾盐
碳酸盐
硫酸盐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交叉分类法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分类的标准无所谓对错,只是该分类标准否用于解决问题的方便。
例:
如何对以下物质进行分类?
空气、N2、Cl2、CO2、CuSO4.5H2O
分类标准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非氧化物
酸
碱
盐
其他
(游离态)
(化合态)
树状分类法
酸
无氧酸
含氧酸
一元酸
二元酸
多元酸
酸
HCl、H2S等
H2SO4、H2CO3等
HCl、HNO3、CH3COOH等
H2SO4、H2CO3等
H3PO4(磷酸)
酸
挥发性酸
非挥发性酸
HCl、
HNO3
酸的分类
酸
强酸
弱酸
完全电离出H+
部分电离除H+
六大强酸:HCl、H2SO4、HNO3、
HClO4(高氯酸)、HBr(氢溴酸)、HI(氢碘酸)
注意:区分强酸、弱酸的根本标准是能否完全电离,不是酸的腐蚀性。
酸的分类
四个关系:
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一定
不一定
不一定
不一定
知识小结
分散系
常见胶体:
定义: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带电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3)电泳现象(电学性质):科学视野
课本P28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当胶粒带正电荷时向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向阳极运动。
注意: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带电,没有电泳现象(如淀粉溶液)。
-
阴极
+
阳极
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带正电荷
分散系
1.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
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
B.
②③④
C.②③⑤
D.
①③④⑥
B
课堂练习
2.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 )
①用盐卤点豆腐 ②用明矾净水 ③医药上用三氯化铁止血 ④
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全部
D
课堂练习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