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钓鱼的启示》导学案设

文档属性

名称 13《钓鱼的启示》导学案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4 17:4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钓鱼的启示
导学案
课题
钓鱼的启示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学习方式。《钓鱼的启示》记叙了一个从钓鱼到放鱼最后获得启示的故事。因此,我设计本课教学方案时首先设疑激趣,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父亲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学前准备
1.查找有关鲈鱼的资料,了解钓鱼的相关知识。(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体会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多媒体播放课文插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2.出示题目,设疑引读: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钓鱼中作者获得了什么启示?
1.学生按一定顺序描述画面。2.学生交流有关钓鱼的相关知识。3.学生动手查阅字典,了解“启示”的意思: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4.快速浏览课文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1.课文写了谁与谁关于钓鱼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2.师生交流生字、新词学习情况。3.组织小组学习,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学生把不熟练的字词多读几遍,把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3.开火车认读卡片上的生字词,全班交流、评价、正音。4.同桌合作找出难写难记的生字、词语。(重点学习饵、溅、鳃、翼、诫、践、纵等字;重点学习“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5.小组合作探究: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鱼饵(  ) 诱惑(  )实践(  ) 翕动(  )皎洁(  ) 沮丧(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乞求:________________不容争辩:____________诱惑:________________告诫:________________抉择: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梳理顺序(用时:12分钟)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引导学生研讨: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1.学生听课文录音,学习朗读方法,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围绕“钓鱼、放鱼、启示”这三方面的先后顺序,全班交流。3.学生研读课文,体会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4.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四、知识拓展,总结延伸(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概括本课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收获。2.学生抄写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
5.写一写文中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批注
第二课时
学习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快速读文,理清脉络(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文章内容。2.启发思考: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作者收获了终生受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
1.学生自由读文,理清文章结构。2.小组交流自己有哪些收获,向同学们请教自己不懂的地方。3.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个启示: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6.默读课文,思考“我”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读课文,体会启示(用时:17分钟)
1.引导思考:作者是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后才获得如此宝贵的启示的呢?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2.组织交流:爸爸心里也知道“我”的想法,爸爸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3.展开讨论:爸爸的态度为什么丝毫没有为“我”的抗议所动摇?爸爸当时是怎么想的?
1.边读边画作者的心理描写。2.小组交流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钓到鱼时:紧张、激动。放鱼时:“爸爸!为什么?”——不情愿;“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抗议。放鱼后:悲伤。3.学生找出描写爸爸态度的相关句子:(1)“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2)“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4.学生思考后交流,体会爸爸的深刻用意:爸爸对“我”是很严格的,正因为如此,爸爸让“我”学会拒绝诱惑。
7.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况“我”心情的变化。得意→(  )→(  )→(  )8.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朗读课文,深悟启示(用时:10分钟)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启发思考:如果你也和他们去钓鱼,目睹了这一经过,你会想些什么?3.小组讨论: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做的?
1.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2.小组合作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悟。3.小组交流: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人的“鱼”,自己该怎么做?如: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自觉遵守规则。
9.课文中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诱惑人的“鱼”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用时:8分钟)
1.师生共读多媒体出示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2.布置学习要求:课后搜集并积累有关道德的名言警句。
1.学生研读名言,互动交流。2.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10.写一句有关道德的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