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3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论语(lún) 自省(xǐng) 曲肱(gōng) 蹴尔(cù)
páo(庖)丁
pián(骈)死
gǒu(苟)得
槽lì(枥)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士/不可以/不弘毅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见贤思齐焉 (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 (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3)病者困剧 (极其难受。困,困顿;剧,厉害。)
(4)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4.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C.《订鬼》选自《论衡·订鬼篇》,作者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D.《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作者韩愈,“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5.填入下面空白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教育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课题,谈到教育的方法,孔子注重启发,强调引发学生的创造力,他说:“________”由此可知,教育,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之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默写填空。(5分)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4)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5)李清照采用设问、借代、比喻等手法写出风雨后花叶的景象的句子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名著阅读。(5分)
(1)有一位同学,读了《水浒》之后,写了一副对联,请判断对联说的是哪个人物,并概述对联中提及的一个情节。(2分)
对联:打山门拔杨柳洒家自洒,闻潮信圆六和吾身非吾
人物:鲁智深
情节概述:打山门:鲁智深在五台山醉酒,打坏门前金刚,被长老打发到大相国寺。拔杨柳: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与泼皮饮酒,嫌树上老鸦吵闹,倒拔垂杨柳(绿杨),泼皮拜倒在地。闻潮信圆六和:鲁智深在六和寺夜闻钱塘江潮信,想起师父偈语,便在椅子上坐化。
(2)班长要为升旗仪式写一篇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稿,他打算用保尔的事迹作例子。请你依据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积累,仿照下面的示例,帮他再举一例。(3分)
示例: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双目失明的保尔拿起笔来顽强地从事创作,甚至手稿丢失也不放弃。
举例:为了保证工期,缺衣少食的保尔带领队员起早贪黑地抢修铁路,甚至身患重疾也不休息(其他符合题意均可)。
8.你校九年级(2)班正在开展以“名人广告效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3分)
材料一:近日,通过对某省级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广告节目的跟踪统计,在播出的全部广告条目中,名人广告约占40%;通过对全国几种热销的报刊的调查统计,名人广告所占的广告份额虽然少,但占据的版面和位置却十分显眼。
材料二:当今时代,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由于名人自身地位的独特性,其本身就有一定的追随者,所以其影响力是不容低估的。正因为如此,许多厂家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名人为自己做广告,看重的也正是明星的影响力。
名人广告热度不退;名人虚假广告多,引发信任危机。
(2)同学们针对“花钱请‘名人’做广告是否真有很好的名人效应”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假如你是反方代表,针对正方的辩词该怎么说呢?(3分)
正方:我认为花钱请“名人”做广告有很好的名人效应。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其过人之处。而且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的。消费者由于心目中有自己喜欢的名人,一旦名人做广告,他们对名人的喜欢、信任甚至模仿,就可能转嫁到产品上。这是典型的名人效应,是商家介绍产品、推销产品的很好的方法。
反方:我认为花钱请“名人”做广告不会有很好的名人效应。请“名人”做广告,虽然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但更容易给人喧宾夺主之感,让人怀疑产品价格是否合理,自己是否是在为明星的巨额代言费“埋单”。所以,花钱请“名人”做广告并不是商家推销产品的好方法。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4分)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尾联写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如何理解“即”“便”两个词?(2分)
两句诗是诗人的想象之笔,“即”“便”这两个词表示时间短,更准确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10.简要说说这首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精练的语言来抒发诗人杜甫听到平定“安史之乱”的胜利消息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二)(16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蹴尔而与之 (踩踏食物的样子)
12.下列“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1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此(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仪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4.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5.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论据。(3分)
示例: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示例: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三)(11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子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鞭打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20.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四)(9分)
鸟说
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②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③,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④,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⑤,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好也,奚⑥不深山之适⑦回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⑧!
(选自《戴名世集》)
【注释】①日:有一天。②: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③盏:杯。④掬:捧。⑤鷇(kòu):初生的小鸟儿。⑥奚:为什么。⑦适:到。⑧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意思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去地不五六尺(距离,离开)
(2)手下,鸣乃已( 停止 )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人手能及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雏且出矣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D.不知其何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B均为副词,译为“将要、将近”;A前者为代词,译为“它”,后者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无实义;C前者为介词,译为“在”,后者为介词,译为“比”;D前者为代词,译为“它”,后者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2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
24.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注意回避风险,尽量远离祸患。
【课外文言文翻译】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伯乐回答说:“我的子侄们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有个叫九方皋,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请您接见他。”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识别天下的好马呢?”伯乐说道:“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和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鸟说
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一棵桂树。一天桂树传来鸟叫声,靠近一看,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小杯子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
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道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
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发现它们不见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
三、作文(50分)
25.
有人喜欢白色的纯洁,有人喜欢橙色的温暖,有人喜欢粉色的浪漫……你也许对某种色彩情有独钟。激情燃烧的火红,收获成功的金黄,茁壮成长中的那一抹新绿,追逐梦想时的那一片蔚蓝……青春的画卷上,总有一种色彩属于你。
请以“有一种色彩属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