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毡子(zhān) 瞥见(piě) 颓唐(tuí) 调侃(kǎn)
B.歼灭(qiān)
筋骨(jīn)
枉驾(wǎng)
秉烛(bǐng)
C.伫立(zhù)
自刎(wěn)
真谛(dì)
绸缪(móu)
D.箱箧(qiè)
贵庚(gēng)
炽热(chì)
掸土(tǎ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前仆后继 千秋功业 怡然自得 才殊学浅
B.深居减出 龙盘虎踞 痛心疾首 兵荒马乱
C.金碧辉煌 求神拜佛 绫罗绸缎 死心踏地
D.眼花缭乱 荡然无存 充耳不闻 舍身求法
3.
阅读下面文字,改正其中的错误。(3分)
①“我成功了,”我喊了出来。“朋友们!”②为了这一刻,我顶着骄阳,踏着严霜,道路在脚下延伸;为了这一刻,我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挺起胸,成功在奋斗中缩短。③而现在,我将登上领奖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④这一次我终于握住了“成功”的手,虽然只得了一枚银牌,却是我血汗的结晶,是对我苦练的肯定。⑤我要将这一刻与我的朋友分享,是他们在我失意时为我鼓劲。⑥我要向教练保证,下一目标是以夺取金牌为目的!
(1)第①句的标点__。__应改为__,__。
(2)第②句的缩短一词应该改为实现(或“获得”“获取”“夺得”等能与“成功”搭配的动词)。
(3)第⑥句应删去“以”和“为目的”。
4.将①~③句依次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文化是一种尊重,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自然上。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________;人懂得尊重别人——________;人懂得尊重自然——________;品位、道德及智能,是文化的积累和总和。
①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智能 ②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③①②
5.下面情境下,表述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
)(3分)
【情境】小明把从小刚那儿借的书弄脏了。他不好意思直接把书还给小刚,就委托小亮代还,并且让小亮代他致歉。小亮对小刚说:
A.小明把你借给他的书弄脏了,他不好意思自己来,让我代还,并替他说声对不起。
B.我来替小明还书。书被他不小心弄脏了,他不好意思自己来。不就一本书嘛,你就别计较了。
C.这是向你借的书,现在还给你,但书不小心弄脏了,真是对不起。
D.这是你借给小明的书,他让我还给你,并让我转达他对你的谢意。
6.按照原文填空或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6分)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为了比喻不可抵抗的潮流或无法抗拒的决心,我们可以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诗句来表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7.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洪教头恼恨林冲来,又想赢得这锭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关烧天势。林冲想到:“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将棒盖将入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把棒从地上一挑,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挑里,林冲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小腿骨上,洪教头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快将酒来把盐。”众人一齐大笑。
(1)这个文段选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
(2)从两人比武中,可以看出洪教头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急躁;②冲动;③争宠(嫉妒贤能)
8.综合性学习。(7分)
近年来,初中生带手机上学的现象日益增多。为此,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调查表,回收189份,回收率94.5%。调查数据显示如下:
调查项目
人数
所占比例
拥有手机人数
49
25.9%
手机来源
父母购买
36
73.5%
自己购买
7
14.3%
亲戚赠送
6
12.2%
手机主要用途(多项选择)
上网、QQ
聊天、玩游戏
53
77.9%
打电话、发短信
9
13.3%
炫耀或作弊
6
8.8%
手机主要负面影响(多项选择)
影响学业
159
84.1%
浪费金钱
59
31.2%
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11
5.8%
(1)请归纳出调查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不少于两点)。(2
分)
①现在的初中生,有_1/4_左右的学生拥有手机;__②初中生拥有的手机,主要是父母提供的;__③初中生使用手机主要用于上网、QQ_聊天或玩游戏;__④玩手机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影响学生学业。
(2)从“手机主要用途”栏目的数据分析中,你发现了一些苗头性的信息。如果在学生座谈会上,你有机会向校长反映,你会怎样说呢?(注意简明、连贯、得体)(3
分)
示例:校长,您好!现在大部分初中生带手机是为了上网、QQ_聊天或玩游戏,这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利,请您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正确引导,好吗?(此题有三个答题要点:称呼和礼貌用语;紧扣“手机用途”分析其负面影响;提出建议和请求)
(3)校长听了你的建议后,决定举行一次“初中生带手机上学,禁还是不禁?”的辩论会。辩论会上,甲、乙双方各抒己见,请你为乙方再补出一条理由。(2
分)
甲方观点:我方反对初中生用手机
甲方理由:①手机的辐射对身体不好。
②在学校里,没有哪一门课程用得上手机,手机成为一块看时间的“表”。
③我们正处在成长阶段,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对手机里的信息极感兴趣,极易迷恋手机,荒废学业。
乙方观点:我方认为学生带手机,禁止不如疏导
乙方理由:①手机进校园已成为大势所趋,过分禁止,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②学校、家庭若善于引导,措施得当,使手机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如电子词典、在线查询等,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题重在言之成理,还可以从“留守子女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家庭引导孩子自觉、恰当使用手机,不能简单禁止”等角度来说)
③美国学校管理者联合会认为,学校应该鼓励手机在课堂上使用,让它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13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自鲁即①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②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③,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④劝⑤我者也,何故止我?”
(节选自《墨子守义》)
【注释】①即:就,往。②莫:没有人。③处:居,闲居。④如:宜,应当。⑤劝:劝勉,鼓励。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丢掉)
(3)子不若已 (停止,罢手) (4)何故止我 (使……止,劝阻,阻止)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呢?
(2)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呀。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2分)
用分析推理的论证方法证明: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而取义”;在“死”和“不义”之间,要痛恨“不义”而“不辟患”。
12.【乙】文中,墨子面对朋友的不理解,他设喻委婉,态度诚恳。读罢短文后,你从墨子身上学到了一些什么?请简要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3分)
①语言要委婉,态度要诚恳,要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朋友。__②要讲究设喻说理的技巧,做到以理服人。__③表明自己坚守正义而不动摇的决心,有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
(二)(13分)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________,________,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3.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指出王维的诗句即可)
14.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2分)
诗中有画。
15.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2分)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句式相同,意境贴切即可)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16.
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2分)
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达了王维的诗句对“我”灵魂的照耀和身心的洗涤。
18.文段③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们联想到《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请写出这个名句,并补充一个由此联想到的古仁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3分)
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例示例:欧阳修被贬滁州,却与民同乐,造福一方。苏轼多次遭贬,却豁达坦然,心忧民生。
(三)(14分)
公仆的苦与乐
胡昌升
①人的一生都要面临生死、荣辱、苦乐的思考与选择,量出人生长度的是生死,测出人生高度的是荣辱,而诠释人生宽度与厚度的则是苦乐。苦乐是每个人现实生活中的真切感受。苦与乐相生相伴,相随相融,并相互转换,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她。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露出先贤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折射出古人先苦后乐的价值追求。对人民公仆来说,“为民受苦苦亦乐”,苦的环境、苦的心境、苦的局面不仅可以磨炼意志、砥砺品性、考验忠诚,还可以让我们在苦乐相伴中牢记使命,排难而进,书写精彩人生。
③苦是一叶负重的小舟,破浪前行苦亦乐。
④一叶小舟,负重载物驶向彼岸。从起航的那一刻起,她的使命就是驶向彼岸。起航时,离开安全平静的港湾;航程中,有电闪雷鸣,有旋涡暗礁,有海雾弥漫,有狂风巨浪,小舟承受着许许多多的苦……然而,小舟不能退却,也不会退却。相反,因为重物在舟,必须激流勇进,必须乘风破浪,必须定向定力,才能把重物送达彼岸。这,是小舟,负重至岸是她的使命。
⑤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都渴望天伦之乐。当我们在此时此地的岗位上履职尽责,我们就已起航,随时离开幸福温馨的家的港湾。高原缺氧、常年冰雪的环境之苦,暗流涌动、维稳严峻的磨砺之苦,发展滞后、民生民计的忧劳之苦,我们承载着许许多多的苦……无论多苦,我们都必须面对,必须以百倍的勇气去担当、去克服、去超越。
⑥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一座小桥,连接南来北往。从构架起的那一天开始,小桥就俯首躬身,使得“沟壑变通途”。不管岁月如何悠长,不管春夏秋冬如何更替,总是坚守梦想:承载着车水马龙,聆听着人声鼎沸,忍受着寒夜荒寂。弯弯的小桥,承受着许许多多的苦……然而,小桥始终俯着身子,让每一个过桥的人过得踏实,过得平安,过得欢喜。这,是小桥,俯身便民、默默沟通是她的情怀。
⑧我们人民公仆,就是要用心用情,超越血脉,把党的政策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户农牧民的家中、每个农牧民的心上。躬身为民,这正是我们坚守的动力。
⑨苦是一口千年的古井,谦诚奉献苦亦乐。
⑩一口古井,嵌地掏心,谦和诚朴,以甘泉滋养万物。掘井及泉,古井总是在低洼处悄然而住。寒来暑往,昼夜更替,这古井从石缝泥隙里万涓成水、辛苦积攒,一旦有所需求,毫不吝啬,倾其所有;古井从不张扬,善利万物而不争,哺育着这一方土地及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古井从不索取,以无限的柔情守护着古老的村庄,用甘泉哺育着一代一代的生灵。这,是古井,低调无私、奉献自我就是她的精神。
高原拥有古井品质的人很多很多。在理塘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位名叫王安全的工人,他的办公地点是一座400千瓦的小电站,12年来孤身一人默默坚守,给当地2000多农牧民群众安全用电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乡上换届时,有人大代表联名推选他当乡领导,他却婉言谢绝,他要继续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他是外地来甘孜打工的人,一打就是12年。老阿妈有病他捐钱买药,老阿爸交不起电费,他用自己的工资垫付。
作为人民公仆,我们要像负重的小舟,承载为民发展的使命;像躬身的小桥,用心用情为民服务;像无私的古井,谦和诚朴,利万物而不争;像消炎杀菌的良药,扶正祛邪,让中华大地风清气正;像绽放的梅花,把香气奉献给我们热爱的土地和我们深爱的人民。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月28日,有改动)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苦与乐相生相伴,相随相融,并相互转换,人民公仆在苦乐相伴中牢记使命、排难而进,书写精彩人生。通过人的一生要面临生死、荣辱、苦乐及引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名言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0.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请仿照第③⑨段的格式,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2分)
示例:苦是一座连心的小桥,俯首载物苦亦乐。
21.第⑤段和第⑧段能否互换?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不能,第⑤段的内容主要是论述面对困难“苦”要破浪前行,要像一叶小舟一样完成“负重至岸”的使命,论证了第③段“苦是一叶负重的小舟,破浪前行苦亦乐”这一论点;第⑧段则是论述要有做好连心桥的情怀,是论述第⑥段这一论点。
22.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谈谈你对全文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内容上,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对公仆的苦乐观进行总结,升华主旨。结构上:照应③⑥⑨三个句子,更照应文章中心论点,进一步点题。
23.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苦乐观的公仆大有人在,请你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示例:感动2013年中国人物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谦诚奉献苦亦乐。
(【课外文言文翻译】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三、作文(50分)
24.单车驰骋田野,树上的小鸟令我感动;坐在教室安心学习,认真的同学们令我感动;聆听广播新闻,英雄人物令我感动……时时刻刻,感动催我奋进,令我神往。
请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材要反映我们当代中学生风貌;②中心突出,记叙得当;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