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综合测试:第四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综合测试:第四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5 17:3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彷徨(pánghuáng) 矫作(jiǎo)  脊梁(jǐ)   伦理(lún)
B.狡黠(xiá)
诘难(jí)
慨叹(kǎi)
肇事(zhào)
C.咀嚼(jǔjué)
汲取(jí)
玄虚(xuán)
滞碍(zhì)
D.诓骗(kuāng)
诬蔑(wū)
贫瘠(jí)
藻饰(zǎo)
2.下面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持之以恒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轻而易举
B.格物致知 吹毛求疵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C.前扑后继 豁然贯通 咬文嚼字 地大物搏
D.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玄虚之至 因小失大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只要全体中国人锲而不舍地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B.班长把同学们希望周六到野外秋游的想法报告了班主任,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C.他真是个怪人,读书时专爱寻章摘句。
D.他犯了罪,他的家人给法官送去一份厚礼,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
4.(2016,广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5.(原创题)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则消息的主要信息。(15字左右)(2分)
人民日报消息 2017年1月21日,沪通长江大桥天生港航道桥胜利合龙。沪通长江大桥全长11072米,大桥北侧跨越天生港专用航道,主跨336米,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刚性梁柔性拱桥。大桥南侧跨越长江主航道,采用主跨1092米的钢桁梁斜拉桥结构,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主塔高达325米,约100层楼房高,也是世界最高公铁斜拉桥的主塔。
世界最大跨径公铁两用钢拱桥(斜拉桥)合龙。
6.(2016,贵阳中考改编)名著阅读。(4分)
(1)“①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这句名言出自培根随笔中的《②谈美》(篇名)。(2分)
(2)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水浒》中,宋江的绰号“拼命三郎”,和他相关的故事情节有“三打祝家庄”“私放晁天王”“误入白虎堂”等。
B.《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作品中“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海底观美景”“征服‘星期五’收为奴仆”等情节极富幻想、引人入胜。
C.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都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
D.“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这是《傅雷家书》中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解析】A.宋江的绰号是“及时雨”,石秀的绰号是“拼命三郞”;“误入白虎堂”的是林冲;B“征服‘星期五’收为奴仆”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文字;C.《故乡》是小说,出自《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杂文。
7.根据提示默写。(5分)
(1)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5)(2016,南充)诗人笔下,花是有灵性、有品格的,既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风骨,又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
8.(2016,黔西南)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8分)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3分)
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好书;③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④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2分)
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2分)
示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讲述了一位普通青年成长为一名共和国战士的经历,读了之后你会受到主人公钢铁般坚强的意志的感染。
(4)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1分)
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__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13分)
对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说不(2016,咸宁)
①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但近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思潮,一些别有用心者大肆诋毁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等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严重扰乱了人们对英雄形象的认知,冲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应当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英雄被糟蹋,历史被抹黑,就会自毁根基乃至失去未来。我们必须对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说不。
②纪念英雄是人类的良知,也是国际社会的价值共识。美国拥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这显然离不开美国精神,而美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自身历史的尊重和对本国英雄的崇敬。法国也有厚重的英雄历史、英雄文化和英雄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法国人对英雄的纪念和缅怀都不会褪色。相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英雄,历史虚无主义就会乘虚而入,就会陷入国家向何处去的困惑。在这方面,苏联以及东欧一些国家有着深刻的教训。戈尔巴乔夫时期,受“新思维”影响和西方敌对势力蛊惑,苏联历史观发生了动摇。苏联解体后,处于历史变动时期的俄罗斯由于对某些重要历史问题没有形成共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度盛行,否定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否定苏军在战胜纳粹德国、解放欧洲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于是,苏联女英雄卓娅被描绘成一个精神病人,舍生堵枪眼的马特洛索夫被描绘成一个少年犯。否定本民族英雄、否定这段历史直接后果就是认为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人类文明大道,而放弃社会主义才是回归人类文明的正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对否定我们国家和民族英雄的错误思潮予以回击,高扬崇尚英雄的优良传统。
③铭记历史,坚决回击歪曲历史、亵渎英雄的错误思潮。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写道:“三年以后,……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铭记历史,就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铭记那些在反侵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我们要认清歪曲历史言行背后的真正图谋,有根有据、有理有力地揭穿那些污蔑英雄的不实之词,防止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造谣惑众、歪曲历史。
④以法律法规捍卫英雄,坚决追究损毁英雄形象者的法律责任。以法律法规捍卫英雄,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在精神层面,应从法律上设立有关缅怀英雄的重大纪念日,建立或修缮纪念碑和纪念馆。2014年,我国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使纪念烈士成为法律规定的倡导全民纪念英烈的国家仪式,就是这方面的有力举措。在物质层面,各级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提高对英烈的奖励和抚恤标准。此外,要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惩处那些造谣惑众的“网络推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英雄形象。
⑤着力培训敬重英雄、捍卫英雄的社会文化生态。要形成人人崇敬英雄的良好社会文化生态,也要使这种社会文化生态更符合公众的价值标准,使英雄形象更接地气,更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共鸣。比如,应客观理性地评价英雄。英雄首先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也有平凡的一面。不能因为其生活中平凡的一面就否定其英雄壮举,也不能因为其是英雄就不能有平凡的一面。
9.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一些别有用心者大肆诋毁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等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
不能去掉。“大肆”一词用在这里表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诋毁英雄已到无所顾忌的程度,如去掉就不能体现这种严重程度。
10.试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分)
先提出“纪念英雄是人类的良知,也是国际社会的价值共识”的观点,接着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论证这一观点,然后得出“必须对否定我们国家和民族英雄的错误思潮予以回击,高扬崇尚英雄的优良传统”的结论。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②③④/⑤。
B.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一批抗战老兵组成方阵,接受检阅。这一事例也可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这是对歪曲历史、亵渎英雄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击。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
D.文章第⑤段认为要客观理性地评价英雄,要营造崇敬英雄、捍卫英雄的社会文化生态,要努力维护英雄的完美形象,不允许对英雄的不足说三道四。
12.生活中除了有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外,还有哪些对待英雄的不正确做法?请列举一例,并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一些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中出现了神化英雄的现象,其中有夸张、雷人的虚构场景,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被称为“抗日神剧”。这些“抗日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把英雄表现得特别神勇,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当前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被描绘成唾手可得,恐怕现在人们就很难了解和反思为何这场战争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二)(16分)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2016,张家界)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我们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折射的正是对创新的热切呼唤。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一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__________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创新成果之所以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18日04版,有删改)
1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2分)
14.文章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怎样“涵养创新的精气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补充其中的两个方面。(2分)
增强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②要有不惧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和能力(要有抗打击能力);③管理者对创新失败要有宽容的智慧;④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
15.仿照画线的句子,为第③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3分)
示例一:假如不能正确对待一次次失败,居里夫人怎么可能从一堆废渣中提取到镭?示例二:假若没有对上百次失败的无惧,爱迪生如何能发明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灯泡?
16.第⑤段中“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这句话里加点的词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仅”强调公司成立时间之短,“就”突出签约项目之多,用这两个词更充分显示出该公司改革体制机制所激发出的创新活力之强,更增强了这一例证的说服力。
17.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举一家设计公司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不断迸发,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有力证明了“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18.文章论述的事理引人深思,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文章给予你最深的启示。(3分)
我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拦路虎,每到这时候我都想放弃,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砥砺前行,才有可能直至梦想的顶峰。
(三)(14分)
免费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那时父亲才十七八岁,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他本想投考名牌大学,无奈身无分文,只好向祖父的一位老友求助,此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同年夏天,父亲考上了协和医学院,这令他万分兴奋,而筹措学费成了当务之急。
那位名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千地说我祖父这人性格真够特别,竟可抛下家小一个人远走高飞!又说我后祖母实在不像话,祖父寄回的钱居然一个子儿也不给我父亲,书香门第的后裔沦落成了流浪青年!
父亲听了非常感动,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期盼来,名人没有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和蔼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父亲就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著名的西餐馆。
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这些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我讲这件事给你听,是要你悟出来,别人本来就不欠你的!在你的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选自《读者》2016年第5期,有改动)
19.文章第一段的写作内容有什么作用?(2分)
为下文享用“免费午餐”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0.听了“父亲”的叙述,“我”为什么会得出“祖父的老友”“太虚伪了”的结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祖父的老友”对“父亲”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关怀,比如“不待父亲说话,便感慨万千地说了许多”,“拉着他的手向人们介绍”,甚至请他吃了免费午餐。另外一个方面,当“父亲”倾诉自己的期盼时,“名人没有听完”便“一连接听了几个电话”借故支开了话题,在吃饭时“聊得很欢”,使父亲没有插话的机会,“父亲”除此之外再没有得到“名人更大的帮助”。
21.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父亲”是一个天资聪颖、性格坚强、拥有自尊、敢自我剖析的形象。
22.这篇小说为什么以“免费午餐”为题?(3分)
因为“免费午餐”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23.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
①别人不欠你的,你无需为别人未能提供帮助而责怪人家;②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但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自己的事业需要自己去“挣”;③人际交往相互帮助是必要的,在“安身立命”方面还得自己想办法。
三、作文(50分)
24.从下列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阅读,是人生难以忘怀的体验和过程;阅读,让我们走进了缤纷多彩的世界;阅读,使我们的精神家园丰富而高尚……
请以“阅读让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题目要补充完整;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
(2)请以“家园”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