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综合测试:第一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综合测试:第一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5 17:3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妖娆(yáo)  田圃(pǔ)  栖息(qī)  成吉思汗(hán)
B.微漾(yáng)
风骚(sāo)
树篱(lí)
数风流人物(shǔ)
C.朦胧(méng)
喑哑(àn)
蓑衣(suō)
红妆素裹(zhuāng)
D.襁褓(bǎo)
颤动(chàn)
留滞(zhì)
弥足珍贵(mí)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经过他一番精心的洗礼,原先布满灰尘的小汽车焕然一新。
B.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获得里约奥运会冠军,朱婷被评为MVP和最佳主攻手,人们因此称她为排坛的“一代天骄”。
C.这个女孩很腼腆,与人讨论问题时,总是温声细语的。
D.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诚信显得弥足珍贵。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我们必须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把“提高”改成“养成”)
B.不管朦胧派的诗歌难理解,可是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入手,就能找到突破口。(把“不管”改成“尽管”)
C.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交会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东进入“天宫二号”。(将“进入”改为“进驻”)
D.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在“一个人能”后面加“否”)
【解析】“对接交会”应改为“交会对接”。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人的灵性,是爱的使者,春的信使。
B.美国诗人叶赛宁的《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C.朦胧派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表达了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对精神自由和安宁生活的执着追求。
D.《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诗人捕捉了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解析】叶赛宁是俄罗斯诗人。
5.(2016,随州)续写诗句。要求与原诗在结构、修辞、情感等方面和谐一致。(3分)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第三样事,我仍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清泉见了我笑得叮咚咚地响
只要清泉笑,夏天的热烈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中国的梦想就实现了
6.鲁达是古典名著《水浒》中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一个精彩的场面是帮助金翠莲父女打抱不平。请仔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3分)
(1)这段故事名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拳打镇关西)》。
(2)根据该故事情节简要概括鲁达的性格特征。
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爱憎分明等
7.请在下面横线上分别填写含“雪”“雨”“星”“夜”四字的古诗文。(6分)
(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6)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8.(2016,宿迁)学校正在开展“手机悄然影响生活”的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6分)
(1)【活动一 漫画手机】学校组织了一次漫画比赛,要求用漫画的形式表现手机对生活的影响。下面漫画是一幅获奖作品。请用简明的语言说出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2分)
人们迷恋手机,以至于疏远了彼此的关系。
(2)【活动二 他山之石】活动中大家就校园手机管理问题搜集了大量资料,认为以下两所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请你分别指出其值得借鉴之处。(每空不超过12字)(2分)
①北京某高校在教室门口放收纳袋,要求学生把手机放进收纳袋之后,再到座位上学习。此举已取得一定成效,校园里出现了“不做‘低头族’,专心把书读”的新气象。
②浙江某学院开设了“云班课”,在全校范围内开通免费wifi,鼓励学生用手机签到、听课、答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率大为提高。
①养成暂别手机的习惯  ②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
(3)【活动三 愈辩愈明】学校组织了一次“中学生有没有必要带手机进校园”的辩论赛,正方认为“有必要”,反方认为“没必要”。请你选择立场并简述理由(不少于两点)。(2分)
示例一:正方。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有了手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有效。通过手机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手机进校园无可厚非。__示例二:反方。现在大多数同学已经成为“低头族”,缺乏对手机的控制力,带手机进校园,使得学生上课玩手机,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14分)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请你分别写出这首词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4分)
上阕侧重写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下阕侧重议论,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
10.“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热情歌颂,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胜过前人的自信。
1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句话中的“略输”和“稍逊”两词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作者委婉地指出了他们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稍微差了一些。
12.请你仔细品味上阕,分析作者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并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4分)
上阕写景生动形象,既做到了动静结合,又做到了虚实结合。比如“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静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写眼前的雪景,是实写,“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二)(16分)
会走路的花(2016,台州)
毕亮
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
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
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
⑥雨停了,云还在。
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瘆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
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子一样多吧。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
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
⑩云一直都在。
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引起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大惊小怪。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这么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食。
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词。
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快看,会走路的花。”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我知道,这一刻,她是天生的诗人。
13.阅读全文后,请以“云”为陈述对象概括文中关于云的“风景”。(3分)
①乱云汇聚→②云雨交加→云与鸦黑白相映→③白云映蓝天→云是“会走路的花”
14.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6分)
(1)体会第④段“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分)
“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用夸张手法,说明云很低,“扯下”一词将云形象化,“抖抖就是一阵雨”写出了雨水之多,写出了雨与云的关系。
(2)文章以“会走路的花”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云比喻为“会走路的花”,形象地写出了云的美丽和动感。②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云。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我”对云的喜爱,对昭苏的热爱。④表达了对那些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的敬意。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第②段画线句反映了“我”面对不同的云无法描述的情形,文章结尾呼应了这句话。
B.“云一直都在”独立成段,与第⑥⑨段一样,只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
C.第 段朋友圈的反应与“我”的“随便”“随手”形成反差,突出昭苏的云干净清澈的美。
D.文章第 段作者由昭苏的云引发出对环境状况的担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16.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都有“云”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它们各自运用的手法和作用。(4分)
【链接】
材料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高尔基《海燕》)
材料二: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惶失措。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云人格,用云象征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人们;材料一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乌云象征了黑暗的反动势力,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写乌云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材料二中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乌云表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下文写暴风雨做铺垫,进而表现人物的命运的悲惨。
(三)(14分)
雪花的心跳(2016,常州)
杨琳芳
①雪花是一种精灵、一种凄美。喜欢雪花飞扬的姿态,喜欢雪花清纯的模样,总之,方医生认为一年四季,雪是世间最美丽的景致。
②当方医生在晨幕四罩中打开房门,想融进雪儿飞舞的欢乐之中去感受雪花的心跳时,不远处雪光映照下有一个黑影一闪不见了。方医生的神经一紧,低头发现自家的门口台阶上放着一个长长的软软的包裹,方医生马上意识到这里边包的是一个孩子,他急忙把包裹抱到房屋温暖的火炉旁,掀开褥子一角,一个大约三个月大的可爱女婴还在甜甜地睡着。医生本能的责任,促使他快速对小女孩做了一个身体检查,五官端正,心肺跳动正常。此时,小女孩睁开紫葡萄一样的双眼,绽开一脸玫瑰般的笑靥。
③可当方医生扯下套在小女孩脚上的毛袜时,突然发现女孩的脚有残疾,他无奈地苦笑着想,谁让自己被人称作针灸大师呢?方医生喜欢雪,从此就给小女孩起名叫雪儿,把拣到雪儿这一天的日子定为她的生日。
④三年过去,雪儿在方医生的精心治疗下,脚已基本正常。活泼可爱的雪儿在房间里奔来跑去,不时给方医生一家和病人带来阵阵的笑声。但让方医生感到困惑的是,三年来,他总是感到有个黑影幽灵一般在他周围徘徊,这个黑影到底是谁呢?他究竟要做什么?
⑤又是一个雪天,方医生一家正给雪儿过生日,一对中年夫妇提着一大兜礼品来到方医生家。中年男人说:“方医生,去年冬天我来城里办事,突然犯了胃病,是你一针扎下去,治好了我的病,还没要我一分钱,你瞧,一直到今天,我才来向您表示感谢。”方医生搜寻了所有的记忆,最后还是记不起来,只好很含糊地应答:“那没什么,那没什么。”中年男人说:“是啊!您看好了那么多的病人,记不住他们的情况了,可病人一辈子不会忘记您啊!”末了,和中年男人一块来的女人抱起雪儿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眼里噙着泪水说:“你们的女儿可真漂亮呀!”雪儿用手擦拭着她的泪说:“阿姨,你哭了?”女人放下雪儿,把脸扭了过去。
⑥中年夫妇走后,心生窦疑的方医生忙打开礼包,只见里面有三套不同季节的女孩服装和一些零食,下面还压着一封信。他急忙展信细看,只见信中这样写道:
⑦尊敬的方医生,我是三王庄的一个养蜂人,几年来,在你眼前晃动的那个黑影就是我。三年前女儿出生,我和妻子就发现了她的脚有残疾,要治好女儿的病需要花很多的钱。知道你是方圆百里的针灸名医,治好了不少有脚疾的人,于是我们心一横,就做出了这样不道德的事,想再要个健康的男孩传宗接代。之后,我们如愿以偿,可儿子不久前又因病夭折了,我们的生活灰暗到了极点。我无数次跑到您家门口远远望着聪明、乖巧、跑来跑去的雪儿,还无数次整晚守候在你家的窗前,聆听雪儿的笑声。有几次,我甚至萌生了趁你们不注意偷走她的念头,但每当听到你们全家人的欢声笑语,看到雪儿幸福健康地成长,良心就会受到谴责。我很惭愧,后悔自己无情地丢弃了义务和责任,从此永远失去了女儿……方医生,我已和妻子订好了南下的火车票,准备到南方放蜂发展去,等到雪儿上大学的时候,为她准备一笔丰厚的学费,也好弥补我们一生的过失,弥补对您和雪儿的亏欠,这是我们夫妻唯一的心愿了!王心悔。
⑧未看完信,方医生早已泪盈眼眶。雪儿像为亲生母亲擦拭泪水一样为方医生擦去眼角淌下的泪,稚气地问:“爸爸,你为什么也哭啊?纸上写的什么,给我念念好吗?”
⑨方医生抱起雪儿缓缓站起来,凝望着窗外翩翩起舞的雪花,像往日感受雪花的心跳一样,感受着雪儿的心跳,他亲了亲雪儿红苹果般的脸说:“等到你考上大学的时候,一定会念给你听的。”
(选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7.请从方医生的角度,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2分)
领养弃婴——困惑黑影——了解真相——感受心跳
18.仔细品味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女人”此刻的心理活动。(3分)
通过“放下”“把脸扭了过去”等动作,写出了女人掩饰内心的痛苦和愧疚,不想让雪儿知道真相的心理。
19.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雪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文章以“雪花”开篇,又以“雪花”收束,全文贯穿“雪花”。雪花的美折射出人物的心灵之美,见证了方医生高尚的情操和养蜂人的愧疚、亲情和自我救赎,医治了雪儿父母的思想残疾。
2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方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方医生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被人称作针灸大师,医好了雪儿的残疾。他还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他收养并医好了雪儿,理解和体谅了养蜂人的“救赎”行为,并被养蜂人的行为所感动。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文中两处写雪儿擦拭大人的泪水,前者表现雪儿的乖巧,后者表现方医生的担忧。
B.那封信的作用主要有:解释雪儿被抛弃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升华小说主旨。
C.小说题目形象深刻,雪花高洁,故事曲折,揭示出激荡人心的复杂的人性人情之美。
D.方医生不仅医治了雪儿的身体残疾,更医治了雪儿父母的思想残疾。
【解析】分析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文章内容,找到相关的文字,比较判断正误。A错,后者表现方医生是被感动得“泪盈眼眶”,而非“担忧”。
三、作文(50分)
22.有人陶醉于春日的和风细雨,有人惊心于夏日的狂风暴雨,有人伤感于秋冬的凄风苦雨……风雨是大自然的抒情诗。其实,人生之旅并非一路阳光,也会有风雨相伴,所以有了“风雨同舟”“风雨兼程”“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劝勉和激励……
请以“风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