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
《相信未来》课时考案
测试范围:相信未来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1.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9分)
灰烬(
)
给予(
)
瞳孔(
)
凄凉(
)
惆怅(
)
轻蔑(
)
嘲讽(
)
摇曳(
)
不屈不挠(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6分)
惆怅:
依偎:
灰烬:
不屈不挠:
3.
食指,原名
,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代表作有
、
等。与舒婷、顾城、北岛等同为“
诗”的代表诗人。(4分)
4.
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6分)
A.“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比喻历史真相,生活真相。
B.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年轻”就是优势,年轻就可以战胜衰亡守旧的势力。
C.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皮肉”借代我们的生命,“腐烂的皮肉”指我们死去。
D.“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脊骨”就是脊梁,指独立不屈的人格。
5.下面是对食指《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6分)
A.诗歌语句基本齐整,音节和谐,尽管不是一韵到底,但押韵还是很规范的,体现了作者对诗歌结构美、音乐美的追求。
B.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语言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C.诗歌基本上分两大部分,前四节为一部分,表达了自己“相信未来”,追求美好的信念:后三节为一部分,表达了自己“相信未来”的原因。
D.诗写于1968年。从诗中不难看出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6.仿照《善良》的第一节,以“长大后”为开头,续写诗歌的第二节。(9分)
善良
小时候
善良是抚摸小鸟伤腿时流下的眼泪
是帮小猫找到妈妈后发出的欢笑
是阳光下那双童稚的眼睛
长大后
善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35分)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1.下列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6分)
A.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B.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C.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D.鲜花——收获的果实
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了美好的归宿
2.谈谈你对“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一句诗的理解。(9分)
。
3.认真品读这两节诗歌的语言,仿照这两节诗歌的语言形式,用“当……当……我依然……写下……”句式写一个长句。(10分)
4.《相信未来》整首诗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相信未来”这撼人心魄的信念。请根据以下两节诗的内容,说说诗人“相信未来”的精神动力。(10分)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三、课外阅读(25分)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我的钥匙丢了。
心灵,苦难的心灵
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
翠绿的三叶草。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作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
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
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1.你认为“我”寻找的仅仅是“钥匙”吗?为什么?(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诗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以这种独白沉吟的方式倾诉?试说明原因。(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过关检测卷(二)
一、1.jìn,jǐ,tónɡ,qī,chóu,
miè,fěng,yè,
náo
2、惆怅:伤感、失意。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不屈不挠:不屈服。
3.
郭路生,《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朦胧
4.A点拨:“历史迷雾”或掩盖真相的东西。
5.C点拨:第一部分是前三节。
6.搀扶弱小时脸上的深情,挺身而出时爆发出的刚毅,尘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心。
(供参考)
二、1.D点拨: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果实被窃取或情感的失落。
2.“凝露的枯藤”指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整个诗句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3.(略)
4.①“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虽然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但也仅仅是“皮肉”的“腐烂”,这意味着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就是“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三、1.不仅仅是寻找获得解放的钥匙,而是经历了被封闭、被束缚的年代之后,对“一切丢失”的意义、价值和精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不懈的追求。
2.“我”是一个曾经疯狂而迷失了自我的“红卫兵”,也是一个寻找灵魂归宿、生存意义和一切美好情感的青年。
3.(1)诗人是以一个单纯的大孩子的姿态进入诗歌的,整首诗歌的背景被处理得简单而且日常化,“大街”“荒野”“画片”“三叶草”等意象有一种透明的朴素的品质。
(2)这种“大孩子”式的倾诉,极富生活化,很容易引起共鸣,读来更深情,更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