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相信未来 能力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相信未来 能力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6 00:5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相信未来
能力训练
阅读《相信未来》,完成1—5题。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于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用象征手法表达残酷的现实,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复咏唱“相信未来”,对表达诗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诗中“我”“我们”“她”三个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的“我”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不是指作者自己。
B.
“我们”包含作者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
C.
“她”泛指未来的人们。
D.
“我们”和“她”指代的内容相同。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
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6—8题。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我的钥匙丢了。






心灵,苦难的心灵






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






翠绿的三叶草。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作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






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






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6.你认为“我”寻找的仅仅是“钥匙”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诗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什么以这种独白沉吟的方式倾诉?试说明原因。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仿照《相信未来》第1节的句式,另选一组意象,表达“相信未来”这一主旨。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相信未来。
【参考答案】
一、

1.被蛛网查封的炉台、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怀中。这些意象蕴涵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失望与悲哀,凄凉与迷惘。

2.相信年轻的生命经过无数次的迷途、探索、失败,一定会正视残酷的现实,克服困难,创造出新的生命。

3.(1)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以热情与执着去面对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突出强调;“相信未来”,相信未来客观公正的评定,相信未来的美好,相信理想一定能实现。

(2)反复咏唱
“相信未来”,一唱三叹,不断强化坚定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具有崇高的悲剧感。

4.B(A诗言志,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体——作者本人;C“她”指未来觉醒的人们;D不符合文意)

5.C(用“孩子的笔体”并非说明作者年轻、幼稚,而是突出“我”相信未来信念的纯净、执着、神圣而又充满希望。)
二、

6.不仅仅是寻找获得解放的钥匙,而是经历了被封闭、被束缚的年代之后,对“一切丢失”的意义、价值和精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不懈的追求。

7.“我”是一个曾经疯狂而迷失了自我的“红卫兵”,也是一个寻找灵魂归宿、生存意义和一切美好情感的青年。

8.(1)诗人是以一个单纯的大孩子的姿态进入诗歌的,整首诗歌的背景被处理得简单而且日常化,“大街”“荒野”“画片”“三叶草”等意象有一种透明的朴素的品质。

(2)这种“大孩子”式的倾诉,极富生活化,很容易引起共鸣,读来更深情,更亲切自然。
三、

当荒草野蛮地封锁了我的花坛,当蜜蜂的歌声吟唱着伤感的徘徊,我依然坚定地挥动笨拙的手臂,用闪烁的泪珠写下: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