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指南录后序课2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指南录后序课2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6 01:1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0张PPT。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思维体操
猜谜:
风调雨顺(打一人名)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作者介绍文天祥纪念馆——江西吉安文天祥纪念馆——牌匾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指南录>后序》文学常识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现在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跋:一般列于书后,或称为“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字音德祐( yòu ) 缙绅( jìn ) 纾祸( shū )
觇北( chān ) 献谄(chǎn) 诟虏帅( gòu )
二阃( kǔn ) 渚洲( zhǔ) 自刭( jǐng )
殆例( dài ) 巡徼( jiào ) 檄文( xí )
余僇( lù ) 愧怍( zuò ) 贵酋( qiú )
羁縻( jī )( mí ) 号呼靡及(háo ) ( mǐ )
毗陵( pí ) 邂逅( xiè )( hòu )
听朗读,概括每段大意。听朗读,概括每段大意。1.述说出使的背景。
2.在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民族尊严的经历。
3.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
4.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
5.说明诗集的内容“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保存并结集的目的是“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6.写作时间和诗集名。
文章结构一(1—4):出使元营的经过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九死一生的感慨。
二(5—6):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并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阐述自己报国的心志。研习第一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探讨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探讨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探讨提问: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什么? 明确: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精读文章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对比的?其作用又是什么? 对比满朝文武文天祥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惊惶失措贪生怕死、委责于人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以国事为重、舍身救国反衬出文天祥的坚毅品格和爱国思想小结第1节段意: 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第二段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探讨提问:文天祥初至北营,表现如何?在外交上取得了什么成果?
抗辞慷慨——不卑不亢,以浩然正气,据理力争,用自身的尊严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探讨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明确:
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探讨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含垢忍辱地前往)?明确:将以有为也为了实现“将以有为”的目的,文天祥采取了哪些行动?一得间奔真州。
二逃脱后,积极寻求兴国之机,“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两阃,约连兵,图中兴”。(“即”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救国的急切心情和忘我之情。)
三由于伯颜行反间计,致使维扬帅下逐客令,文天祥只得隐姓埋名,草行露宿,亡命天涯,历经千难万险,誓死南归。探讨提问: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探讨提问:“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明确: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在出使北营的对敌斗争中,文天祥的爱国思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出使北营,面对敌酋,抗辞慷慨,据理斗争。(坚决不定城下之盟,大义凛然。)
二被拘北营,诟骂虏帅,数叛贼罪。(“诟、数”两字宣泄了他的激愤之情,表达了他无所畏惧的气概。)
三分当引决,而又隐忍北行,既下决心以死报国,又以将以有为作权变之计。(可见其忍辱负重,爱国情怀深沉感人。小结第2节段意: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第三段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探讨提问:第4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
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探讨提问: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明确: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小结第3节段意: 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第四段探讨提问:在第4节中,两次使用“呜呼 ”一词,它在体现层次和表达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明确: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 ”的危难,说明作者自己将生死置之度外;第二个“呜呼”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一步,抒发对于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痛何如哉! ”主要是为国事而痛惜,是脱离险境后的伤痛。本段末句3个“痛”字的含义是什么?这3个“痛”字把忧国伤时的悲愤感情推向高潮。这里不仅包含了个人遭遇的痛苦,还包含着山河破碎、国家危亡、救国艰难的悲痛之意。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危恶境界?诋大酋,骂逆贼,争曲直,自刎死,鱼腹死,彷徨死,遇哨兵,进退难,贼手死,陵迫死,陷绝境,无法逃,捕系死,邂逅死,无辜死,遇寇死,不纳死,涉鲸波。永嘉台州宁波杭州苏州无锡江阴宜兴镇江扬州南京高邮仪征崇明岛瓜洲高沙泰州海安如皋南通常州长江太湖结合课文二~四段,弄清文天祥出使北营的经过和遭遇 北营苏州洋桂公堂贾家庄城子河 本段连用了多少个“死”字?其含义是什么?这些死亡威胁主要来自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句式上有何特点,表情达意的效果是什么?连用22个“死”字。 每一个“死”字都包孕着一个事实,展示出一种死亡威胁的危恶境界。 这些死亡威胁或来自敌方和叛贼,或来自恶劣的客观环境,更有来自变幻莫测的人事。 表现了文天祥坚强不屈的斗志、视死如归的精神和炽烈的爱国深情。 由22个“死”字组成的排比、反复句,结构错落有致、变化多端,语句短促、节奏急迫,增强了死亡威胁的情势,充分抒发了由此产生的曲折起伏的痛苦惊恐、悲愤交织的感情。  呜呼!予之及于死(1)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2);骂逆贼当死(3);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4);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到死(5);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6);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7);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8);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9);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10);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11);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12);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13);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14);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15);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16);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17);至通州,几以不纳死(18);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19)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20)生,昼夜事也,死(21) 而死(22)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探讨《指南录后序》中的22个“死” ”死”①:提领下文,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
“死”②至“死”(19):并列排比
“死”(20)至(22):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从“死”的结构来分析:
作名词的“死”:①、⑨、(12)、(19)、(20)、(21),共六个,或作主语,或作宾语;
作动词的“死”:“②、③、④、⑤、⑥、⑦、⑧、(10)、(11)、(13)、(14)、(15)、(16)、(17)、(18)、(22) ,共十六个。 从死的词性来看有的来自敌方(元营),如②、③、④、⑥、⑧、(10)、 (13)、(15)等,用以揭露元军的凶狠和残暴;
有的来自内部(南宋),如⑦、⑨、 (11)、(14)、(18)等,用以披露南宋的混乱和腐败;
有的来自环境的险恶,如(12)、(16)、(17)、(19)等,用以透露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从“死”的危险程度分析:主动(自杀)的“死”仅有⑤、⑥、⑦三个,表明作者的赤胆忠心;
被动(他杀)的“死”有其余十四个( 即所有来自敌方和南宋的“死”的威胁),显示文天祥的高风亮节。 从“死”的方式分析: 凡“死”字共二十二处。这些“死”字,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准确鲜明,又形象生动,可谓妙语纷呈,出神入化! 美读练习 1、??十八个排比句的感情基调:抒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 2、??停顿:分号的停顿较长 3、??各句中的重音:诋、骂、争、备不测、物色、彷徨等词 探讨提问:这段文字和全文有什么关系?明确:本段历数了自己所遭受的种种死亡威胁,它既是第一部分内容的集合、浓缩和补充,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再次得以淋漓展现,又为下文“以诗明志”埋下伏笔。
小结第4节段意: 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第五段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探讨提问:
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探讨提问:
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小结第5节段意: 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第六段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这一年夏季五月,年号改为景炎,庐陵人文天祥给自己的诗集写了序文,题名为《指南录》。探讨提问: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明确:取诗集中《渡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小结第6节段意: 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北兵已迫,皆不及施
出使 莫知计出,不得爱身 求救国策 叙
欲口舌动,更欲觇北
抗辞慷慨,诟敌数叛 民族气节
一.艰险遭遇 被扣 呼 应
分当引决,北驱隐忍 将以有为
表 现
得间出奔,图议中兴
脱逃 报国义举 事
亡命天涯,誓死南归
及于死者,不知其几 抒
二.爱国情怀 历险 赤胆忠心
危恶错出,非人所堪 情
来历:间以诗记所遭 说
三.记录成诗 目的:使来者悲予志 激励后者
定名:《指南录》后序 明诗 集 的 背 景诗集的形成主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写作特点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写作特点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一词多义1、本义为“门缝”、“夹缝”、 “空隙”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2、“间隔”、“间断”;间以山河。3、“间或”、“有时”“断断续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4、“隔阂”、“疏远”;君臣多间。5、“离间”;赵王信秦之间。6、“秘密地”、“悄悄地”;间——间 间魏王使……间入邯郸。7、引申为“抄小路”、“抄近道”;道芷阳间行。8、 “中间”、“其间”;千乘之国,摄于大国之间。9、 “置身其间” 、“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练习得间奔真州机会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道芷阳间行秘密地,
间行,从小路走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断断续续地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2、形容词作动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词类活用3、动词作名词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巡查的军官)
4、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序,作序;名:命名)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没有依托。今:由于清闲而烦闷;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以至于永嘉
(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
(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
(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古:出使一次。今:一群人)
是年夏五
(古:指示代词,这。今:判断动词)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约以连兵大举避哨(于)竹林中/出入(于)乱尸中请罪于先人之墓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介宾短语后置予羁縻不得还
真州逐之城门外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被动句式☆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1、用“于”表被动
例:而君幸于赵王……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吾计决矣。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例:兔不可得 ,而身为宋国笑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字表被动
例: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无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句意及上下文判断。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定语后置
骑数千过其门
古代官职升迁除:授官
拜:授予官职(一般为升职)
擢:提拔
辟:征召
迁:升迁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贬职
左迁: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