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五人墓碑记2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9五人墓碑记2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6 01: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五人墓碑记学习目标①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②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③积累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等。 ④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了解文章写作特点。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
“七录斋”。检查自学,积累字词检查自学,掌握注音字的读音 蓼 逮 祠 皦 liǎodàicíjiǎo赀zī缇tí抶chì溷hùn傫lěi詈lì阉yān缙jìn逡qūn缳huán谥shì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
2、敛赀财以送其行通假字 “止”同“只” “有”同“又”  “赀”同“资”,资财,钱财。3、亦曷故哉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曷”同“何”,什么。理解下列字词“缙”同“搢”,插。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按诛五人
古今异义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私人:党羽;
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按:查究。
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4 颜色不少变
视五人之死
6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指由物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视:比较。今看。首领:头颅,脑袋。今某些集团领导人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非同寻常;今很,极1、人皆得以隶使养之
2、去今墓而葬之
3、其疾病而死 4、为之声义
5、缇骑按剑而前
词类活用隶,名词作状语,当作奴隶那样。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6、不能容于远近
7、 抶而仆之
8、 安能屈豪杰之流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9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10 激昂大义
11 荣于身后
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荣: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亦明死生之大明:形用作使动,表明,使……明;   行
1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 敛赀财以送其行
其辱人贱行

1 轻重固何如哉
2 斯固百世之遇也。品行,名词。走,动词。行为,名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实在,真是,副词。一词多义之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结构助词,的2、即除废阉之址以葬之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后一个“之”是代词,指五人3、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到……去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夫五人之死/五人之当刑/吾郡之发愤一击/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检查自学,理解下列句式?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不能容于远近
 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4、 激昂(于)大义
5、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1、? 谁为哀者
 
2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之”字提宾被动句宾语前置被正义所激发被远近人的收留以“被”表被动被大义所激励1、?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 忠义暴于朝廷
4、? 荣于身后
5、? 不能容于远近
6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8、? 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介词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
1 断头置 城上
2?投缳 道路
3激昂 大义
4?扼腕 墓道?(于)(于)(于)(于)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伸义,敛赀财以送其行。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③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我们复社中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为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来送他起程。  译:又怎能使豪杰之流为之倾倒,在墓门前扼腕叹息,抒发其志士的悲叹呢? 译:也借以说明生死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第二课时把握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分析文章层次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 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五人者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关于五人)即除魏阉废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以旌其所为。(关于墓碑)呜呼 ,亦盛矣哉(抒发感慨)第一段,介绍“五人墓”的由来,抒发感慨突出“独五人之曒曒”的问题 凡富贵之子 ,慷慨得志之徒 ,其疾病而死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对比突出“独五人之皦皦”的伟大以“何也”引发下文周公被逮,士人声义缇骑厉斥,众不能堪吴民痛心,噪而相逐吴臣请示,按诛五人英勇抗暴五人当刑,意气扬扬詈骂中丞,谈笑以死头断悬城,色不少变贤者发金,脰与尸合慷慨就义叙“五人之曒曒 ”大阉之乱,缙绅难以不易其志五人则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对比突出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由是观之 ,则今之高爵显位 ,一旦抵罪 ,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知所之者 ,其辱人贱行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五人得以加其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有重于社稷突出五人之死的意义的重大对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紧扣五人墓碑落笔,抒发强烈的感慨之情紧承对五人旌其所为,提出“独五人之曒曒何也?”围绕为什么“曒曒”展开叙述和议论点明为什么写这篇墓碑记,并交代贤士大夫是谁文章思路小结文章内容小结  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颂扬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①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②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突出五人之伟大。
  ③ 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写作特点课外素材人生之
正视生死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名言警句】 为了唤醒世人而选择死的谭嗣同 形势大变。维新派有的被捕,有的逃亡。康有为乘船逃走,梁启超暂避日本使馆,准备去日本,并劝谭嗣同一起去日本,谭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有些人来劝他逃走,都被他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9月28日,他与其他五志士同在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临刑前,他高声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马克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身体已经衰弱不堪的时候,对人说:“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绯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的家庭。”他就是这样顽强地工作着,最后坐在写字台前的椅子上溘然去世。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 1、“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解放战争时期,在我国的一偏僻的山村里,有一个10岁参加抗日儿童团,14岁参加共产党的15岁的姑娘,为掩护同志转移被捕。她坚贞不屈,神情镇定,态度从容地卧倒在敌人铡刀之下。——这,就是中华儿女永远引为尊严和骄傲的刘胡兰!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伟大的生,光荣的死,即使短短的十六春,也胜过庸碌无为的一百年! 2、青年英雄赵一曼:赵一曼,抗日女英雄,18岁参加革命,30岁为掩护同志受伤被俘,敌人用竹签子钉进他的指甲,她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 3、青年英雄董存瑞:董存瑞,19岁时,舍身炸碉堡。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 4、青年英雄黄继光:黄继光,22岁时,用身体堵住敌人碉堡的枪眼,壮烈牺牲。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 5、青年英雄罗盛教:罗盛教,志愿军战士,他在朝鲜为了挽求落水的少年,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