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秋水《庄子》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了解作品《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一书风格独特,以寓言和比喻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体,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其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有浪漫主义的风格。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故事一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下面的故事蕴含了庄子的什么哲学思想?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故事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 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 巨室,而我嗷嗷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杂草等物体衍生出了元气,元气又化成形体,成了生命,死是一种回归自然。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小结庄子思想: 主张“天道无为”,反对一切社会制度的束缚;认为是非、善恶、美丑、生死都是相对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抛弃智慧和认识活动以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闻一多先生对于庄子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庄子小故事两则“知鱼乐”之辩 本文以故事为载体,以庄子与惠子辩论的方式讨论了一个命题,由庄子提出这一论题:按你的逻辑,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对啊,我不是你,所以不知你怎么知道鱼快乐,那么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快乐,这不全了?你怎那么糊涂?你不是问我“安知鱼乐”吗?说明你已知道我是知鱼快乐的,你不是明知故问吗?不过,我还是告诉你吧,我是在濠河岸上知道鱼快乐的。这里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出在哪儿呢??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全文可分为几层?1.河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自喜的呢?(用原话回答)答: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2.河伯见了北海之后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黄河:不辨牛马(雄壮开阔)北海:不见水端(辽阔无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对比对比黄河与北海之比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通过对比探究文章的寓意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不见水端顺流而东,欣然自喜旋其面目,汪洋兴叹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渺小与不足 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下述观点也可:人贵有自知之明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满招损,谦受益自大源于无知大小是相对的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思考: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看待世界积 累 运 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灌河(guàn) 迁徙(xǐ)渚崖(zǔ)伯夷(yí)
B.欣然(xīn)泾流(jīng)俳优(pái)仲尼(zhòng)
C.殆矣(dài)水端(dān)跏跌(jiā)两涘(sì)
D.少仲尼之闻(shǎo)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háng)
旋转(xuán)
(D)2.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以为莫己若者 ②泾流之大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不辩牛马 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A.①② B.④⑤ C.②④ D.①③(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轻伯夷之义 轻:轻视
B.少仲尼之闻 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D.我之谓也 我之谓:说的就是我(B)4.对下列各句中的“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C.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D.秋水时至
(C)7.选出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不同的一项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秦王见相如于章台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B)8.对文中出现的四个“而”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顺流而东行 ②东面而视 ③望洋向若而叹曰
④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A.①②③的“而”均表示修饰关系,④表并列关系
B.①②表修饰关系,③表承接关系,④表并列关系
C.①④表并列关系,②③表修饰关系
D.①②表并列关系,③表承接关系,④表递进关系(A)1、泾流之大 “泾”通“径”,径直
2、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通假字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介词短语,在这时;今:连词,表承接。)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指我国的一部分海域。)
3、河伯始旋其面目(古:指面部,脸;今:脸面或面貌。)
4、野语有之曰(古:俗;今:不受约束。)古今异义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面,名词作状语,面朝东)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少)
5、轻伯夷之义者(轻,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轻)
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词类活用
文 言 句 式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谓语动词“若”前,即“莫若己”)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可译为“不是……就是……”)
成 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望洋,仰视貌;原指看见人家,才感到自己渺小.现指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表示被内行的人耻笑.
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