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秋水(节选)_2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秋水(节选)_2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6 01: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秋水《庄子》走 进 作 者,了 解 作 品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和老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庄子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鲁迅曾评价庄子的散文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理解。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1.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以为莫己若者 ②泾流之大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④不辩牛马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轻伯夷之义   轻:轻视
B.少仲尼之闻   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D.我之谓也    我之谓:说的就是我(B)3.对下列各句中的“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秋水时至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顺流而东
(C)5.选出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不同的一项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秦王见相如于章台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B)7.对文中出现的四个“而”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顺流而东行 ②东面而视 ③望洋向若而叹曰
④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A.①②③的“而”均表示修饰关系,④表并列关系
B.①②表修饰关系,③表承接关系,④表并列关系
C.①④表并列关系,②③表修饰关系
D.①②表并列关系,③表承接关系,④表递进关系(A)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介词短语,在这时;今:连词,表承接。)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指我国的一部分海域。)
3、河伯始旋其面目(古:指面部,脸;今:脸面或面貌。)
4、野语有之曰(古:俗;今:不受约束。)古今异义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面,名词作状语,面朝东)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少)
5、轻伯夷之义者(轻,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轻)
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词类活用
文 言 句 式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谓语动词“若”前,即“莫若己”;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谓之我也”)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可译为“不是……就是……”)
成 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望洋,仰视貌;原指看见人家,才感到自己渺小.现指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表示被内行的人耻笑.
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全文可分为几层?1.河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自喜的呢?(用原话回答)答: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2.河伯见了北海之后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黄河:不辨牛马(雄壮开阔)北海:不见水端(辽阔无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对比对比黄河与北海之比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仁 者 见 仁,智 者 见 智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那些道理?明确:①人贵自知之名
   ②满招损,谦受益
   ③有比较才有鉴别
   ④自大由于无知
   ⑤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惠 子 相 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拓展阅读读文回答:
〈一〉、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二〉、小组讨论:这则短文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注:①鹓鶵(yuānchú),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
②鸱(chī),古书上指鹞(yào)鹰(鹰的一种)。返翻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作 业:1.背诵全篇
2.完成夺分王的二、三练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