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荷塘月色(课件)-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1+荷塘月色(课件)-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6 01:5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学习要点】
1.探究文章的结构。
2.探究文章写景的艺术。 要学会哟☆课堂探讨☆ 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道题的探究文章的结构的题目,注意文中作者的行走路线和内心情感的变化。 ☆课堂探讨☆ 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的”和“悄悄的”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是和谐一致的。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1.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采;蛙叫蝉鸣──最为热闹。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此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答题时找到文中所写景物,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探讨☆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训练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这些仅是举例性的,课文满篇都是精彩的语句,学生可自行查找,自行品味。本题还将品味语句与仿写语句结合起来,让学生发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 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1.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2.第一句,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第二句,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3.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1.第一段②③④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拟人、比喻、通感。
B.比喻、排比、比喻、拟人。
C.比喻、比喻、比喻、通感。
D.比喻、拟人、比喻、拟人。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A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拟人)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比喻)。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对第一段文字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B.这段文字没有直接写月,但却处处写月,所描绘的都是淡淡的月下的景。
C.这段文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细腻的描绘了静态的荷塘上面的美景。
D.这段文字用了许多迭字,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既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又使得文气舒展,音节和谐。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C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C.细腻的描绘了静态的荷塘上面的美景。(荷塘多处写到动态)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3.下列理解、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划直线句子中的“弥”字与“弥天大谎”的“弥”字意义相同。
B.“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中“碧天”指荷叶,“星星”指荷花”。
C.划波纹线的句子中“酣眠”喻满月朗照,“小睡”喻淡云遮月。
D.这两段文字中第一段侧重写荷塘上的月色,第二段侧重写月下的荷塘。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D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第一段侧重写月下的荷塘,第二段侧重写荷塘上的月色。找到窍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