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讲+练+测)-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3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讲+练+测)-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10-06 20:21:34

文档简介

专题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讲考纲
考纲概要
考纲解读
高考真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1.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2017江苏卷(24)、2017海南卷(28)、2016新课标Ⅰ卷(5)、2015新课标Ⅱ卷(4)、2015江苏卷(9)、2016新课标Ⅲ卷(31)、2.2017江苏卷(9)、2016江苏卷(20)、2016江苏卷(27)
讲考点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例1】(2017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跟踪训练1】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答案】C
考点二 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全球性环境问题
(1)现在的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美学、科研价值等。
②间接价值:生态调节功能。
③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
②易地保护。
③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④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例2】(2017年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跟踪训练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使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
【答案】A
讲方法
1.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
比较项目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调节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分析
2.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
(2)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成反比,但是也有例外,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
讲易错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4个易混点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3个易错点
(1)从不同角度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基因(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体现生物多样性)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
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当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专题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小
B.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D.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D
2.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B.生物圈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C.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能够减少碳排放,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A项正确;生物圈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机制,B项正确;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项正确;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3.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质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该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C.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D.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答案】C
【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A项正确;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生物的繁殖体,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项正确;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在物质上能够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需吸收太阳能,即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C项错误;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地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项正确。
4.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输入
【答案】B
5.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乙生物群落的
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
C.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答案】C
6.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答案】C 
【解析】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导致侵入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7.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从1997年起,湿地国际联盟组织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消除轻度污染
D.湿地生态系统是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答案】B
8.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C.温室效应是由于地球生物对CO2的代谢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D.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非洲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答案】B
【解析】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对当地物种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A错误;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B正确;温室效应是由于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所致,C错误;森林和草原具有很大的生态价值,不宜大量开发和利用,D错误。
9.某海域随着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由于石油泄漏导致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B.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温度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调节的结果是藻类和浮游动物都恢复到最初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的数量偏离了最初的状态,没有维持相对稳定,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以有效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D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50分)
11.图一为某人工生态系统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示意图,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________。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________。
(2)图二中乙所含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甲所含能量。
(3)图二中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丙为________;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4)该人工生态系统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生活污水过度流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会使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1)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小于
(3)分解者  ①②⑤⑥
(4)水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为植物提供N、P等无机盐和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根据图二中只有甲和丁之间存在双箭头,且围绕甲的箭头“一进多出”,可判断甲为生产者,丁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乙所含的能量小于甲所含能量。
(3)图二中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纸之间①②⑤⑥,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
(4)水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为植物提供N、P等无机盐和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所以该人工生态系统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当生活污水过度流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会使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2.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棚内产生的________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放进行_______________,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这种肥料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自身散热、地热、________和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
【答案】(1)二氧化碳  氧气
(2)发酵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
(4)太阳光能  发酵产热
(5)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栽培可提高产量。
(3)由于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能量较少,所以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自身产热、地热、太阳光能和发酵产热。
(5)该种植养殖模式较好的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高效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
13.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2)某湿地因过度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而遭到破坏,这是因为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__________,使其___________稳定性减弱。
(3)若将(2)中的湿地改为湿地公园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_______。
(4)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有的能量m,农作物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m+n。
(5)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w1)→乙(w2)→丙(w3),括号内为该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w1/1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间接
(2)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
(3)次生演替速度和方向
(4)大于
(5)甲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流入与乙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4)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总能量m,农作物通过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m+n。
(5)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甲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故正常情况下乙获得的能量w2远小于w1/10。
14.下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其功能的恢复过程。请回答:
(1)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有___条食物链,狐属于___级消费者。鹰与蛇之间为____关系。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40只,其中有标记的2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___只/hm2。
(3)鼠和兔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很少部分用于自身的________,大多数在呼吸作用中以______的形式散失。
(4)若某种原因导致蛇全部死亡,而狐的数目不变,则环境容纳鹰的数目会__,原因是_____。
(5)图2中的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y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___(“强”或“弱”);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___(“强”或“弱”)。
【答案】(1)5
次捕食和竞争
(2)60
(3)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热能
(4)增多鹰由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食物链缩短,减少了能量的损耗
(5)弱弱
(4)若某种原因导致蛇全部死亡,而狐的数目不变,由于鹰由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食物链缩短,减少了能量的损耗,则环境容纳鹰的数目会增多。
(5)图2中的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y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15.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______________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_____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原理。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机盐  次生演替 
(2)标志重捕  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 
(3)群落  种间关系 
(4)物质循环再生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数量相互限制,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3)涉及到多种生物的问题属于群落水平上的问题。本小题中的信息传递发生于多种物种之间,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4)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遵循的是生态工程中的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专题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真题回放
1.(2017年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2.(2016年新课标Ⅰ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正确。
3.(2016年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用于其他生物的自下而上,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4.(2015年新课标Ⅱ卷,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5.(2015年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
6.(2016年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7.(2016年江苏卷,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模拟演练
1.安徽省蚌埠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联合国把每年的5月22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17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级:个体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利用生物多样性发展旅游业与用于科学研究同属直接价值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手段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级: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项错误;利用生物多样性发展旅游业与用于科学研究同属直接价值的范畴,B项正确;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D项错误。
2.(浙江选考2018版生物考前特训(2017年10月)选考仿真测试卷)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6左右
B.臭氧的减少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C.酸雨会破坏土壤的肥力,使河流、湖泊、水源酸化
D.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
【答案】B
【解析】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A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B错误;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D正确。
3.(江苏省盐城市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下图是苏南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B.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该人工湿地具有蓄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该人工湿地的构建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
【答案】B
4.(安徽省巢湖一中、合肥八中、淮南二中等高中十校联盟2018届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稳定性的影响,利远小于弊。人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
B.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建立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D.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依然要施加氮肥
【答案】D
【解析】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A项错误;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而不是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项错误;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由于输出粮食等,依然要施加氮肥,D项正确。
5.(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8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________性。
(3)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图3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
            
(4)我国许多景区水域都受到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透明度减小,从而导致景致大为减色。相关部门为了使湖水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做紧急处理。此种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并可能危害到________的生物。
(5)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鲫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
①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__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②植食性鱼类可以____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答案】(1)无机盐浓度 
(2)稳定 
(3)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4)污染水体(或环境)  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 
(5)①竞争  ②捕食藻类
【解析】(1)由图1可知,浮游藻类数量增多,导致无机盐浓度下降,说明藻类的繁殖离不开无机盐。
(2)由图2可知,污水流经湖泊后,污染物迅速减少,说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3)水华严重时,浮游藻类大量悬浮于水面,导致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有机物制造量减少,最终使沉水植物死亡。
(4)化学杀藻剂虽然可以快速杀死藻类,但容易污染环境,甚至会通过食物链危害到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其他生物。
(5)同一水体中的植物与藻类由于竞争无机盐和阳光等资源,会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植食性鱼类可以捕食藻类,同样能够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创新预测
1..江苏省农林厅于2004年12月9日向全省下达了紧急“剿杀令”《关于切实做好加拿大“一技黄花”防控工作的通知》。“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值物引进,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林乃至棉化、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能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因生物多样性
B.“一枝黄花”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从原产地引进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
【答案】B
2.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死亡
B.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C.输入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
D.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输入氧化塘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的有机物中含有的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有机物含量较高,需氧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故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低,C错误。
3.旱灾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损害影响深远,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恢复,有的影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不具有抵抗干旱、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
B.生态系统对干旱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程度的加深,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D.某种生物灭绝后,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不可能由其他生物来代替
【答案】C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正反馈调节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C.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气候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D.物种多样性由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决定
【答案】D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正反馈调节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B正确;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气候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C正确;遗传多样性决定物种多样性,D错误。
5.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大功能。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加重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可知早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
(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稳定性越________(填“强”或“弱”)。
(4)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雾霾,甚至PM
2.5爆表的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1)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负  正 
(3)抵抗力稳定性  强 
(4)自我调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