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上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最新部编版七上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10 19:50:59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流淌( ) 帐篷( ) 水渠( )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谷文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B.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来个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C.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D.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折服了观众。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4.“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
“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艰难·奔梦】奔走路上,我们需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①写一句励志名言警句。
示例:即使身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发。(张海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你最喜欢的名著中选一位励志人物,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
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指的是什么。
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一朵朵白云
刘国星
(1)老牧人身着天蓝色蒙古袍,古铜色的脸庞,皱纹堆叠,花白胡须飘垂胸前……一派仙风道骨。
(2)老牧人一年四季放牧一群羊,行走于草原的坡坡岭岭间。
(3)无论春夏秋冬,老牧人的长调都伴着他的羊群。
(4)老牧人父母辞世早,他终生未娶。有人说,是老牧人穷怕了,怕花钱。老牧人不置可否。
(5)塞北草原的五六月份,雨水丰沛,草长花开,调皮变幻的白云一团一团的。老牧人就赶着羊群,向那一大团一大团的云朵走去。
(6)有人礼貌地打招呼,喂,牧羊哩!
(7)老牧人笑笑,说,做神仙哩!
(8)老牧人也常向其他牧人讲牧羊经:要春放沟膛 ( http: / / www.21cnjy.com ),冬夏放山梁,秋季草丰满地跑。春季沟膛里地势低,水分足,草先长出来,羊就容易吃到草;冬天要放阴坡,天冷,羊一停,就冷,要运动着,肉就长得结实;当然,夏季放阳坡,太阳毒,热,羊也待不住;秋季呢,满世界都是草,还结了草籽,香哩!运动着吃,身条就会长得美!这叫抓“肉膘”。
(9)牧人们听着,啧啧称赞。也有不以为然的,哎,那你咋没发财哩?老牧人脸色一灰,就赶着羊群走远了。
(10)大家也都知道,①老牧人的羊群永远都是58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每年羊出栏,来了羊贩子,他的羊出完栏,都是这个数。而别人家的羊群却挤挤搡搡,哪群也有几百只,他们都发了“羊”财。他们看见老牧人省吃俭用的样子,就有点不屑。一再要求养羊的嘎查达也不理解。
(11)老牧人也曾奔走相告,别超 ( http: / / www.21cnjy.com )牧,草场扛不住。嘎查达说,要做跨越式发展,你懂啥!老牧人却管住自己,他说,我这片草场,②58只羊日子过得很好;若多了,就成了遭罪啦!羊贩子们也爱收老牧人的羊,数九寒冬,别家的羊瘦骨嶙峋,老牧人的羊却还是滚瓜溜圆!羊羔是在腊月生的,牧人们就都慌了神儿,羊瘦没奶,母羊见着羊羔就躲;不躲的乳房就被吃出了血……老牧人家的母羊和羊羔却很和谐——母羊亲羊羔,羊羔跪乳。
(12)那天,嘎查达领众牧户参观,却见一只母 ( http: / / www.21cnjy.com )羊躲开欲吃奶的羔子,跑到远处吃草。人群里就有七高八低的笑声。老牧人不慌不忙地走进蒙古包,拿出马头琴,边拉边唱:
柴格,柴格,柴格,
你的白羔饿得慌呀,
你快发发软心肠吧!
(13)反复地唱、反复地唱,那母羊竟然停住吃草的嘴,慢慢向羊羔走了过来。
(14)嘎查达和牧人们都很惊奇。老牧人说,这羊生的是头胎,不是没奶,是还没有做母亲的经验!
(15)就在那个早晨,嘎查达大手一挥,说,再不能过度放牧啦!
(16)还是一个早晨。老牧人赶着羊群穿梭于云朵之间。
(17)可太阳升起来了,云朵不和羊群玩耍了!羊群出来了,老牧人却倒在高高的山梁上。
(18)三天之后,牧人们才发现了这群没人放牧的羊。找老牧人,却发现他的尸身已被野狼和神鹰带走了。
(19)于是,就有人带着哈达、奶酒来山梁祭拜。忽一日,来了一辆车,下来许多孩子,一数,③竟是58个——是城里的孤儿。老牧人养活他们五六年了!21教育网
(20)于是,哭声一片。
(21)有牧人说,最近半年,老人身上常带着黄油和奶食品。他可能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倘若迷糊过去,黄油和奶的香味就会引来野狼和神鹰,带走他!21·世纪*教育网
(选自《2011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备注】嘎查达,蒙古语,意为村官。
1.本文用了一连串事件来刻画老牧人,请简要概括其中主要的四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9)段画线句“老牧人脸色一灰……”,请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58”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它的作用。
①老牧人的羊群永远都是58只;②58只羊日子过得很好;③竟是58个——是城里的孤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标题是否可以更改为“老牧人”?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xū hé tān tā chuō
chóu tǎnɡ pénɡ qú
2、C
解析:C项“说长到短”指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不符合句意。
3、C
解析:A项否定有误,删掉“没有”;B项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掉其一;D项搭配不当,将“飘扬”改为“飘荡”。
4、(1)示例:①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②勤劳:以勤为本本心牢。③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
(2)①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金)
②人物:保尔·柯察金
主要事迹: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没有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终于书写了辉煌的人生篇章。品格:勤劳、意志坚强。
(3)示例: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我”再见牧羊人的所见所闻。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
3、指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种的长得很茂盛的一大片橡树。
4、示例: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2·1·c·n·j·y
(二)课外阅读
1.①把牧羊看成做神仙;②向其他牧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讲述牧羊经;③奔走呼告别超牧;④用马头琴唤羊哺乳;⑤资助城市孤儿;⑥提早安排好自己的后事。(任选四件即可)
2.示例:哼,我要想发财,早发财了。我的钱是资助孤儿了……算啦,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3.前两个58表现出老牧人养羊不超牧,不为赚 ( http: / / www.21cnjy.com )钱发财;第三个58照应前文,点破(揭示)了老人一直隐藏的善举。三次重复,刻画了老牧人目光长远、注重环保、不重名利、默默资助孤儿的崇高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善心善行的赞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老牧人是一个经验丰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私热诚,慈悲助人、淡泊名利,目光长远、注重环保,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物形象。
解析:答出两点即可,但要求有具体分析,示例:如从他最终设法让野狼和神鹰带走自己的躯体,体现了老牧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
5.示例:不赞成。文中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出现“白云”,是老牧人牧羊的背景,与老牧人仙风道骨的形象特征相照应,“一朵朵白云”象征了老牧人纯洁而崇高的心灵,增加了文章的意境美。而以“老牧人”为标题,则显得太普通。
-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2016部编版 七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歌曲《快乐的牧羊人》愉悦欢快,动听的旋律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大家在电视电影上大都看见过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丽又辽阔。是的,美丽的草原有着无穷的魅力,草原人民欢乐豪迈,他们的乐观积极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牧羊人是草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生活在异国他乡高原上的牧羊人——艾力泽 布菲。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主人公做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
点拨:主人公艾力泽 布菲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在荒凉的阿尔卑斯地区种树,为这里带来了生机和繁荣。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
2、作者对主人公艾力泽 布菲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充满了一种敬仰和赞美之情。文中可以看出这种感情的地方有:
(1)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他的那条大狗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4)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
3、以时间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写与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教学目标
感知课文
4、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并说说从这前后的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应该读出了一个慷慨无私,不计回报的好人,他是多么值得人们去尊敬!
教学目标
走近作者
让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斯克市,法国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以描写大自然和乡村生活见长,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片《植树的男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教学目标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被牧羊老人的精神感动,因此写作了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
生字把握
慷慨(kānɡ k i) 干涸(hé)
废墟(xū) 坍(tān)塌
缝隙(fènɡ xì) 酬(chóu)劳
刨(páo)根问底 沉默寡(ɡu )言
山毛榉(jǔ) 薰(xūn)衣草
琢磨(zuó mo)
近似字辨析
戳(chuō)戳穿 坍(tān)坍塌
戮(lù)杀戮 彤(tónɡ)彤云
慨(k i)慷慨
概(ɡài)气概
溉(ɡài)灌溉
教学目标
词语积累
干涸:干枯,没有水。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硬朗:形容人身体健康,强硬有力。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溜达:散步,闲走。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宣扬出去。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教学目标
分段讲解
一、默看课文第一部分,思想问题
1、抽读第一段,这一段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使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议论,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自己去文中找这个“好人”;通过议论,还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的赞美之情。
分段讲解
2、抽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中使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它们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和叙事。它们都只有一个目的:表明这里环境荒凉恶劣,没有生机,与后文所表现出的同一地点的绿色富饶、充满生机和美丽幸福的乐园进行对比,从而突出牧羊人所创造的奇迹之伟大,进而达到赞美牧羊人崇高品质的目的。
分段讲解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呼啸之猛,突出了生活环境的恶劣,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环境的恐惧心理。
分段讲解
4、抽读第四段,思考:作者写牧羊人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细节体现了牧羊人乐于助人的品格和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他默默植树作了铺垫。
分段讲解
5、从表达方式和修辞两个角度赏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
表达方式:这是心理描写,写“我”对牧羊人的独特感受,从侧面表现了他自信、平和的品质。
修辞方法: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人给我带来的亲切平和的感受,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感激之情。
分段讲解
6、默看7-11段,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详细叙述了牧羊人种树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牧羊人植树认真负责,慷慨无私的品格,也表现了他植树的艰难。
分段讲解
7、第11段中交待了牧羊人三年植树的经过和妻儿去逝后来山上植树的决定,这是什么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插叙的方法。交待牧羊人植树的原因以及植树的艰难。
教学目标
分段讲解
二、学生默看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第15段写到:“当我想到……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用来揭示文章的主题,赞扬了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植树精神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长期默默奉献的植树老人由衷的赞美和敬仰。
教学目标
分段讲解
2、第17段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说说这奇迹具体指什么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奇迹:大片的树林,有橡树,有山毛榉,有白桦,还有在曾经干旱的地方见到了溪水。作者这样写,为下文写这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场景作好了铺垫,也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由衷的敬仰之情。
教学目标
分段讲解
3、第18段说:“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穿插在叙事中的议论,这些议论,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牧羊人植树的艰难和可贵。
教学目标
分段讲解
三、默看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句话?
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现在荒原上的环境的美好,与以前恶劣的环境形成了对比,侧面烘托出了植树老人的伟大。
教学目标
分段讲解
2、文章第20段着力描写昔日的废墟上充满生机的情景,有雨水、雪水、泉水、水渠、农场,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
这是环境描写,崭新的环境,是牧羊老人用了30多年的寂寞和艰辛换来的成果。这充满生机的环境与30多年前的荒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写出了植树老人的伟大之处。
教学目标
分段讲解
3、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结尾一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仰。
教学目标
巩固提升
1.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什么好处?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真实感和神圣感。
巩固提升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巩固提升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巩固提升
4、总观全文,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乐于助人的人。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1、给下面红色字体的字注音。
干涸( ) 废墟( ) 坍塌( )
缝隙( ) 刨根问底( ) 沉默寡言( )
山毛榉( ) 薰衣草( ) 琢磨( )
点拨:hé xū tān
fènɡ xì páo ɡu
jǔ xūn zuó mo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2、解释下列词语。
干涸:干枯,没有水。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
(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
(1)蹋—塌 (2)暴—爆 (3)躁—燥 (4)逢—缝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4、“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赏析句中“懒懒地”一词。
点拨:“懒懒地”一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羊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片土地的荒芜和没有生气。
作业布置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1、本文一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用第一人称叙事,反映的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这样的故事内容才能使读者信服。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2、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是这篇文章的又一亮点。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饱满,而且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中牧羊人的形象很多都是通过环境描写来完成的。比如用牧羊人小屋的描写来反映出老人的自信、平和的性格;再比如用山毛榉树的高和橡树林的茂盛来烘托老人的坚强。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3、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整体采用对比的写法,通过阿尔卑斯山地区前后的变化,来揭示文章的主题:植树老人的伟大和崇高。
教学目标
课堂板书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最后相见: 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牧羊人创造的奇迹
植树的牧羊人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6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及传神的肖像描写。2.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叙事清晰明了的特点,能用质朴的语言记录身边的平凡人和平凡事,并能简要地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评价。3.学习牧羊人的不气馁、不沮丧、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无私的高贵品质。
重点 把握文章语言清新朴实、叙事清晰明了的特点,学习用质朴的语言记录身边的平凡人和平凡事,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难点 1.用环境描写揭示文章主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知晓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歌曲《快乐的牧羊人》愉悦欢快,动听的旋律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大家在电视电影上大都看见过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丽又辽阔。是的,美丽的草原有着无穷的魅力,草原人民欢乐豪迈,他们的乐观积极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牧羊人是草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生活在异国他乡高原上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 听老师讲。 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做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主人公艾力泽·布菲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在荒凉的阿尔卑斯地区种树,为这里带来了生机和繁荣。2、作者对主人公艾力泽·布菲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充满了一种敬仰和赞美之情。文中可以看出这种感情的地方有:(1)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2)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3)他的那条大狗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4)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3、以时间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景。第二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境的迥异变化。第三部分(19-21):写与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4、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并说说从这前后的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应该读出了一个慷慨无私,不计回报的好人,他是多么值得人们去尊敬! 学生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进行概括或找出关键词语。找句子。 培养学生概括和抓关键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的能力。
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斯克市,法国社会小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以描写大自然和乡村生活见长,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片《植树的男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学生做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被牧羊老人的精神感动,因此写作了这篇文章。 学生做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预习检测 生难字 慷慨(kānɡ kǎi) 干涸(hé) 废墟(xū) 坍塌(tān)缝隙(fènɡ xì) 酬劳(chóu) 刨根问底(páo) 沉默寡言(ɡuǎ) 山毛榉(jǔ) 薰衣草(xūn) 琢磨(zuó mo) 读,并做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形似字 戳(chuō)戳穿 坍(tān)坍塌戮(lù)杀戮 彤(tónɡ)彤云慨(kǎi)慷慨概(ɡài)气概溉(ɡài)灌溉
词语积累 干涸:干枯,没有水。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硬朗:形容人身体健康,强硬有力。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溜达:散步,闲走。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宣扬出去。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分段讲解 一、默看课文第一部分,思想问题1、抽读第一段,这一段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使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议论,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自己去文中找这个“好人”;通过议论,还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的赞美之情。2、抽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中使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它们有什么作用?使用了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和叙事。它们都只有一个目的:表明这里环境荒凉恶劣,没有生机,与后文所表现出的同一地点的绿色富饶、充满生机和美丽幸福的乐园进行对比,从而突出牧羊人所创造的奇迹之伟大,进而达到赞美牧羊人崇高品质的目的。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呼啸之猛,突出了生活环境的恶劣,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环境的恐惧心理。4、抽读第四段,思考:作者写牧羊人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这些细节体现了牧羊人乐于助人的品格和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他默默植树作了铺垫。5、从表达方式和修辞两个角度赏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表达方式:这是心理描写,写“我”对牧羊人的独特感受,从侧面表现了他自信、平和的品质。修辞方法: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人给我带来的亲切平和的感受,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感激之情。6、默看7-11段,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详细叙述了牧羊人种树的过程?有什么作用?使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牧羊人植树认真负责,慷慨无私的品格,也表现了他植树的艰难。7、第11段中交待了牧羊人三年植树的经过和妻儿去逝后来山上植树的决定,这是什么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这是插叙的方法。交待牧羊人植树的原因以及植树的艰难。 二、学生默看第二部分,思考问题1、第15段写到:“当我想到……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用来揭示文章的主题,赞扬了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植树精神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长期默默奉献的植树老人由衷的赞美和敬仰。2、第17段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说说这奇迹具体指什么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奇迹:大片的树林,有橡树,有山毛榉,有白桦,还有在曾经干旱的地方见到了溪水。作者这样写,为下文写这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场景作好了铺垫,也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由衷的敬仰之情。3、第18段说:“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是穿插在叙事中的议论,这些议论,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牧羊人植树的艰难和可贵。三、默看第三部分,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句话?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现在荒原上的环境的美好,与以前恶劣的环境形成了对比,侧面烘托出了植树老人的伟大。2、文章第20段着力描写昔日的废墟上充满生机的情景,有雨水、雪水、泉水、水渠、农场,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这是环境描写,崭新的环境,是牧羊老人用了30多年的寂寞和艰辛换来的成果。这充满生机的环境与30多年前的荒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写出了植树老人的伟大之处。3、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结尾一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仰。 思考并整理出答案。讨论,并整理出答案。赏析句子。讨论交流。讨论问题讨论,整理答案。讨论交流。讨论问题,整理答案。讨论交流。讨论问题,整理答案。讨论交流。 让学生掌握议论的作用。把握描写和叙事的作用。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方法和能力。细节描写的作用。掌握心理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作用。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插叙的作用。培养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了解对比的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结尾段的作用。
巩固提升 1、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什么好处?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真实感和神圣感。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4、总观全文,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乐于助人的人。 讨论问题,整理答案。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了解第一人称的作用。对比的作用。了解侧面烘托的作用。
课堂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干涸( ) 废墟( ) 坍塌( ) 缝隙( ) 刨根问底( ) 沉默寡言( ) 山毛榉( ) 薰衣草( ) 琢磨( )点拨:hé xū tān fènɡ xì páo ɡuǎ jǔ xūn zuó mo2、解释下列词语。干涸:不毛之地:造就:刨根问底:点拨:干涸:干枯,没有水。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造就:培养使有成就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点拨:(1)蹋—塌 (2)暴—爆 (3)躁—燥 (4)逢—缝4、“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赏析句中“懒懒地”一词。点拨:“懒懒地”一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羊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片土地的荒芜和没有生气。 注音。 考查学生对本课字音的掌握。正确解释和运用词语。考查字形。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
作业布置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学写颁奖词。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小结 1、本文一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用第一人称叙事,反映的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这样的故事内容才能使读者信服。2、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是这篇文章的又一亮点。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饱满,而且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中牧羊人的形象很多都是通过环境描写来完成的。比如用牧羊人小屋的描写来反映出老人的自信、平和的性格;再比如用山毛榉树的高和橡树林的茂盛来烘托老人的坚强。3、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整体采用对比的写法,通过阿尔卑斯山地区前后的变化,来揭示文章的主题:植树老人的伟大和崇高。 做笔记。 掌握和运用本文的三种写法。
课堂板书 植树的牧羊人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学生做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牧羊人创造的奇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