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登 高杜 甫2018-10-17 中国古代风俗,农历九月九日 重阳节登高饮酒,可以长寿消灾。士大夫又有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之传说,所谓“君子登高必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 诗歌中的登高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中的登高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诗歌中的登高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整体分析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 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反复诵读,把握节奏,体味情感。
“风急”——“急”字不仅传神地写出当时的季节特点,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曹丕在《燕歌行》中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句。秋风本来就凉,江边的秋风就更凉,而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更是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寒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地感受。
第一联14个字写了哪些景物? 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4个字写了6种景物: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这些意象中,哪一个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每种景物用一字形容,却十分精准,可见炼字功夫之深。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2018-10-17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颔联两句历来被称道,成为千古名句,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么?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诗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韶光易逝,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长江不尽,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和我一样命运多舛.壮志难酬?面对生命的短暂,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虽凄苦冷落却并不消沉。2018-10-17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落木),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长江),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有一种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沉郁高昂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下来 因此这两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它用神来之笔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但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的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思考:诗人仅仅是悲叹大自然之秋吗?2018-10-17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第三联中写到那些可悲可叹之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
悲秋:时之凄惨。
常: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年暮垂老。
多病: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颈联2018-10-17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落木和不尽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诗人采用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的笔法,使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更深刻地表达出来了。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可见诗人不仅在悲自然之秋,也在悲人生之秋。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不仅只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生命困顿、命运多舛;还指国势危艰。这位忧愤深广的老诗人无论自己处境如何始终关注天下苍生。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从那句可以看出?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之秋。 如此多的“悲愁”,诗人应怎样排遣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能借酒浇愁是最好的派遣方法,何况杜甫也特别爱喝酒。有诗为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九日》
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而且此时正值重阳节,按习俗也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再喝了,因为他有严重的肺病、风痹等多种疾病。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排遣一些愁绪,可是他却因病戒酒,纵有千愁万绪,可怎生排遣?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不能说,而是愁苦太多太重,说不完、诉不尽,索性不再说,只任这无尽的悲愁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心头。颈联尾联直接抒情,抒发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小 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写景首联颔联仰望云天秋风
俯视清渚白沙仰望天边落木
俯视不尽江水抒情颈联尾联悲秋常作客
多病独登台苦恨霜鬓
新停浊酒视野更开阔哀景写哀情 诗中采用了情景交融 的艺术手法,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和颔联着重渲染 整个秋天气氛。颈联和尾联表现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作者 羁旅愁苦与孤独以及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要点分析这首诗的艺术上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
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在写景之中,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局
部景,有整体景。
三、是语言凝练。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对每
一种景物用一或两个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
恰切,可以说是凝练准确。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
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
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读杜诗,首先要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如《秋兴》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川与巴山
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
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
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
;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
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
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
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合作探究:
《秋兴》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
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异同?点拨: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
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
难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
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
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理上,两诗的首联,颔
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
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
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
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
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
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的颔联
“江间波浪”对“塞上风云”,“兼天涌”
对“接地阴”。《登高》颔联“无边”对
“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
“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
“常作客”对“独登台”。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