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 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音乐优美。
琵琶行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自号“醉吟先生”,人称“诗魔”。是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作通俗易懂,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
他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白居易生平与诗作琵琶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1、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3、奠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谁 解 青 衫 泪形
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出场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
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答:急切、欣喜。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答: 矛盾、含羞。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江中听诉身世苦昔日现在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艳盖群芳艺压京城门庭若市纵情欢乐对比、反衬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琵琶女
的形象与自己的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和身世后,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经历、处境)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满腔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写作背景“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4、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着深深的忧虑。
琵琶女 诗人 艺压京城 艳盖群芳 年老色衰 委身商人 位至谏官 名动京师 谪居卧病 飘零天涯 共同点盛 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直言敢谏却被贬的忠臣情( )( )( )( )( )(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年长色衰嫁商人直言进谏遭贬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京倡—商妇—怨京官—谪官—恨出自 京城
才华 出众
落泊 失意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共鸣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更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又是对当时社会抛弃人才的控诉。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不会仅仅因为和琵琶女的经历和遭遇相同就潸然泪下的。那么,诗人和琵琶女真正能够做到心灵相通,同病相怜的桥梁到底是什么呢?音乐琵琶声谁 解 琵 琶 声探究: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重闻琵琶青衫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互 文)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一次演奏:
朗读第一段“惨”! (离愁、沦落)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2018-10-171思考朗读第二段诗文,思考作者用了那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音乐是抽象的,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形的音乐形象化了。在第二次的音乐描写中,共有九处比喻,你能找完整吗?
形容乐声粗重繁密
形容乐声轻柔细致
形容乐声清脆圆润
形容乐声婉转流畅
形容乐声缓慢低沉
形容乐声沉咽暂歇
形容乐声雄壮激昂
形容乐声戛然而止——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找出描写相应乐曲声的比喻句。琵琶女演奏急促—愉悦;轻快—停顿;爆发—高昂—戛然而止 。
余音绕梁(听众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
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
还久久沉醉在音乐的氛围中。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和描绘方法?(白描、工笔勾勒、烘托、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一:大量运用比喻。(划线处)将抽象的音 乐变为可感的形象。二:叠词传神。(椭圆处)三:叙议结合,曲中含情。(方框处)四:正面、侧面结合。(此处与末句)第二曲序曲(初弹):转、拨、掩抑、思、诉开始:大弦—嘈嘈—急雨小弦—切切—私语错杂弹、落玉盘间关—滑幽咽—难冷涩—凝绝不通—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迸铁骑-突出-鸣收拨、划一声、裂帛悄无言秋月白过渡:发展:高潮:尾声:《霓裳》《六幺》(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过程场景特点方法结束:浊杂粗重轻细凄切清脆圆润婉转声弦暂歇雄浑激昂清脆尖利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以议评声以喻摹声以形绘声以人衬声以景托声直写间写雄浑、激昂、大气、不畅实 写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2018-10-171思考音乐能够传递出人的心声,人生如歌,那么,我们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轨迹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水浆迸 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旋律悄无言,秋月白 读了这首诗歌,我们都为琵琶女掬一把同情泪。琵琶女的命运确实令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女的曲调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生活变化的轨迹和感情的变化呢?琵琶声 ---------- 尽诉心中悲愤情 倾诉悲情。急切愉快。幽愁暗恨。激越雄壮。第三次演奏: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满座皆泣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重闻琵琶青衫湿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技巧归纳:
①运用比喻描写音乐:
以声写声,以形写声。
②通过写音乐效果描写音乐。
③通过演奏者的动作神态描写音乐。
④运用叠词描写音乐:
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
⑤ 听者的反应: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诗人多次写到自己被琵琶女的弹奏深深感染,请找出并体会作者到底从琵琶女的弹奏中感悟到了什么。
一闻琵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加重离情;
二闻琵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加重悲情;
三闻琵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 加重谪情。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送客闻琴
第二次彼此相见第三次却坐促弦(暗写)(明写)(明写)(详写)(略写)
(侧面烘托琴技)“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江州司马青衫湿”运用比喻侧面衬托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谁 解 风 物 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一枝一叶总关情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凄凉愁惨 “别时茫茫江浸月” 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 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明月江水寒”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全诗脉络故事情节感情波澜明线(实)暗线(虚)月夜弹琵琶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却坐促弦急闻声作叹息相逢何必曾相识翻作琵琶行歌女的身世诗人的感受满座皆掩泣两线交汇??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但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琵琶行》中的艺术典型典型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典型乐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典型境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典型感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典型氛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典型形象
说明琵琶女有难言之隐,迟疑,有所顾虑,无心见生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典型境界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典型氛围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典型感情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
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总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并成为莫逆之交,当俞伯牙为钟子期的死摔坏了琴,发誓再也不抚琴后,一段知音的佳话开始流传;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