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逍遥游》

文档属性

名称 19《逍遥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6 21:4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5张PPT。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庄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周战国宋国道家学派“老庄”无为而治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子》全书共52篇,现存33篇,是庄子及其后学集体创作的结集,后世尊称为《南华经》(或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北冥( )
鲲鹏( )
抟(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蜩蝉( )
舂粮( ) míngkūn tuán xǐ ào jiè è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蓬蒿( )
数数然( )
恶乎待哉( )
決起( ) chōnghuì gū chūn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tiáo shuòwūxu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冥:通“溟”,海
其1:代词,它(的)
名:名字
其2:代词,它【译】: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形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古义:奋力,今义:生气
垂:通“陲”,边际【译】鲲变化成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是:代词,这
徙:迁徙、迁往
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海。开篇如何描写鲲鹏?为什么要如此描写鲲鹏?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是为了与下文写杯水、尘埃、蜩和学鸠对比提供鲜明的参照物。《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志:记载记录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抟:拍,乘
九:虚数,表示多
去:离开
以:凭借,介词
【译】《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齐谐》中说:“当鹏迁往南海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几千里的波浪。它乘着旋转风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古今异义,古义:如野马般奔腾的雾气
今义:不是人工饲养的马

生物:空中漂浮的生物
以:用,介词
吹:吹拂【译】野马般奔腾的雾气,空中飞扬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其……其:是……还是……,表示选择
其3:代词,它,指大鹏
是:这样【译】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这样罢了。《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内容解析本段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第三自然段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
胶,水浅而舟大也。且夫:再说,表另提一事。
之:主谓之间,取独。
厚:深厚
其:代词,它,指水
芥:小草为:做。
焉:兼语词,相当于“于之”、“于是”
胶:粘住不动。
而:转折再说如果水积聚的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堂上低洼的地方倒一杯水,那么小草就可以成为船,放一个杯子在此就胶着搁浅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第三自然段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斯:就
培:凭借。
莫之夭阏:夭阏:阻挡;之:指代大鹏;为宾语前置句
南: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南飞
【译】风积聚的不雄厚,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内容解析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如何理解第三段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草芥,不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依赖。
对比论证。有二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大物与载草芥对比,都是为了鲜明的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逍遥游》中的成语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
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
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決:迅速的样子
抢:冲、触
控:掉、落
之:动词,到……去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译】蝉和小斑鸠嘲笑大鹏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榆树檀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到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适:到……去
莽苍:近郊
反:通“返”,返回
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是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之:代词,这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译】到郊外去,准备三餐就可以往返,回来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万物皆有所待立论:鹏鸟南飞,
必待巨风
喻证:
驳论:蜩与鴬鸠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
鲲鹏奋飞时气势壮美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比喻: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问题归纳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知:通“智”,智慧
及:赶得上
年:寿命
奚:疑问代词,什么
以:凭,介词
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宾语前置句【译】小智慧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赶不上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译】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不知道一个月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也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寿。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初一
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译】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岁当作春,把八千岁当作秋,这就是长寿。以…为:把…当作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以:因为
特:独
匹:相比、比较【译】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因为长寿而特别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之:主谓之间
是已:这样
穷:穷竭
发:草木植被焉:兼词,于之,
在那里。
者:…的人
修:长译: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上:名作动,向上飞
绝:穿越
负:背负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彩,乘着羊角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南:名作动,向南飞
且:将要
适:到……去斥鴳(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且:将要
奚:何,哪里。
适:到…去
宾语前置句
鴳雀笑话它说:“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腾跃着向上飞,不到几丈就落下来,飞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将要飞到何处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而:表修饰
上:名作动,向上飞
至:最高限度
辩:同“辨”,区别。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内容解析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⑵笑:斥鴳为什么笑鹏鸟?庄子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此亦飞之至也,它不理解鹏鸟的远大志向,其实它自己受空间的限制也不逍遥,正所谓“小知不及大知”。驳斥。
⑶蜩鸠、斥鷃与鹏相比,“小大之辩”是什么?是形体吗?
是精神追求、是境界。
⑷既然从原则上否定了鹏鸟,为什么还反复描绘鹏鸟奋飞的壮美形象?
肯定鹏鸟高远的追求
⑸庄子驳斥蜩鸠、斥鷃的用意何在?
意在说明万物皆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的差异;安于现状、短视近利不是逍遥是消极。归纳第二部分大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夫:代词,这,那。
知:通“智”,智慧。
效:胜任
行:品行
比:顺合【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官之职,品行顺合一乡民众、道德可以合乎君主的要求、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而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合:符合,合乎。
而:通“耐”,能耐/表并列连词
征:取信
自视:看待自己,宾语前置
犹:同“繇”,喜。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译】再说,世上的人称赞他,他却并不感到劝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却并不感到沮丧,他认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明荣誉和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他在世间没有急切追求什么,即使这样,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境界。举:全部,整个
而:表假设
而:表转折,却
誉:赞誉
之:代词,宋荣子
加:更加
劝:勤勉、奋勉
非:非难、责难沮:沮丧
定:认识,分清
乎:于
内:自我,指内心修养
外:外物,外界的人或事
境:界限
斯:这样
已矣:罢了,而已彼其:两代词叠用于:在
数数然:急切追求的样子
虽然:即使这样
犹:还
未树:没有树立的
未达到最高境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夫:发语词
御:驾御
而:表修饰
泠然:轻快的样子
善:美
有:通“又”
反:通“返”【译】列子能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分美好,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可还是有所凭借呀。于:对
致福:招福
者:…的事
虽:虽然
待:凭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夫:发语词
乘:顺应
正:应有的本性
辩:通“变”
以:同“而”,顺承
者:…的人【译】至于顺应天地的法则,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的人,他还依靠什么呢?所以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忘掉自己,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不求建立功业,圣明的人不求任何名声。且:尚且,还
恶:什么,何
乎:语气助词,不译
待:依靠
无功:不建树功业
今义:没有功劳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是逍遥的吗?为什么?
2、宋荣子和列子算得上逍遥吗?
3、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什么(用原文)? 哪些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1、不逍遥,虽然他们有一定的修养和才智,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无法摆脱主客观的限制,就像斥鴳等一样见识短浅,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2、宋荣子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但修养还不够(没有忘却)。
至于列子,虽然能够御风而行,然“旬有五日而后反”,在庄子看来列子“御风而行”是因为“失”,“五日而后反”是因为“得”,一句话是列子有所待的。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只有那些忘我、无为、无用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论证思路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怎样才算“逍遥游”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鲲鹏万里蜩与学鸠野马尘埃物宋荣子有所待至 人神 人圣 人无 名无 功无 己犹有所待非逍遥逍遥人境逍遥游先破后立全文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艺术特色: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三餐而反
(4)小知不及大知
(5)此大小之辩也
(6)知效一官
(7)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8)而御六气之辩
(9)旬有五日而后反 (垂,同“陲”,边际)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反,同“返”)
(知,同“智”)
(辩,同“辨”,分辨,分别)
(知,同“智”)
(犹,同“繇”,喜)
(辩,同“变”)
(有,同“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溟”,大海3、解释多义词为[1]化而为鸟
[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成为][叫、称][作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辨别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思:之鹏之背
鲲之大
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气息相吹
蜩与学鸠笑之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助词,“的”代词,“它”到,动词代词,“这”主谓间无实义而化而为鸟
怒而飞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水浅而舟大
我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表顺承表修饰表转折表因果表修饰“就”,表承接表承接下[1]则风斯在下矣
[2]不过数仞而下上[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上古有大椿者[名词,“下面”][动词,“下落”][名词,“上面”][动词,“上升”][形容词,时间、次第在前]且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且斯则风斯在下矣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也此况且将要就4.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
古义:毛,指草木,今义:头发。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④去以六日息者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介宾后置,“于……上”后置。而莫之夭阏者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文言句式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其……其……”表选择,意为“是……还是……”“不亦……乎”表反问,意为“不是……吗?”“奚以……为”表反问,意为“哪里用得着……呢?”宾语前置,莫夭阏之翻译下列语句(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去以六月息者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挂的云彩。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翻译下列语句(2)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它将要到哪里去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如?
彼且奚适也?
1、鹏之背, ;
怒而飞, 。
2、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3、野马也, , 。
4、天之苍苍, ? ?
其视下也, 。
5、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 。
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不知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水浅而舟大也则其负大翼也无力6、故九万里, , ;
,而后乃今将图南。
7、 ,蟪蛄不知春秋。
8、故夫知效一官, , ,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若夫乘天地之正, ,
以游无穷者, !
故曰:“ , , 。” 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朝菌不知晦朔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御六气之辩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鹏之背, ;
怒而飞, 。
2、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3、野马也, , 。
4、天之苍苍, ? ?
其视下也, 。
5、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 。
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不知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水浅而舟大也则其负大翼也无力6、故九万里, , ;
,而后乃今将图南。
7、 ,蟪蛄不知春秋。
8、故夫知效一官, , ,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若夫乘天地之正, ,
以游无穷者, !
故曰:“ , , 。” 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朝菌不知晦朔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御六气之辩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名句默写
(4)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斯已矣。
(6)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适百里者,????????? ;
适千里者,???????? ?? 。
(7)???????????? ,小年不及大年。
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何以知之?疑问代词有:
“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表示否定的词有:
“不、非、勿、毋、弗、否、莫”等宾语前置3、用“是/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唯利是图 / 唯才是举 / 唯命是听(成语) 这时的“是/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宾语前置4、介词“以”的宾语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 氓》
夜以继日宾语前置5、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