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课前新知初探
课堂深化探究
课前新知初探
深化探课堂究
名师号科教兴属的先行者
课前新知初探
基础梳理自主落实
第一周期2种
短
多人
期8种
电子层数相
第三周期8种
的元素,按原
周
第四周期18种
子序数递增的周期序数=该
元素原子的电
期\长
第五周期18种顺序,从左
子层数
右排成横
第六周期32种
期
形成周期
32种
第七周期
如果排满
课堂深化探究
解疑释难重点突破
由长周期
A
和短周期
族
A族元素共同
构成
不同横行中原
子最外层电子
族
第18个纵数相同的
族序数=该
族
的元素素,按电子层元素原子的最
由长周址数递增的顺序外层电子数
上而下排成
族|ⅦB族元素构成
纵行,形成族
列元素
Ⅷ族
纵行)
原子结构的相似性
子最
决定
碱金1÷连化合物中化合价为+1价
外层只有
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原子结构的递变性
碱金属元素原子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
决定
子层数依增多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元素性质的递变性
元素金属性(或还原性
逐渐增强
课前新知初探
原子最外层都决定相似性国乙氧化性
含有7个电子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电子决定差异性
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层数依次增多或递变性
非金属性(或氧化性)逐渐减弱
单质
F2
Cl
Br2
12
颜色
都有颜色
相似性
毒性
都有毒
都不易溶于水,易溶于CCL等有机
溶解性
溶剂(F,易和水发生爆炸反应)
通常状态
气体→气体→液体→固体
颜通常颜色淡黄绿色→黄绿色一深红棕色→紫黑色
递色变化规律
逐渐加深
变密度变化规律
逐渐增大
性
熔沸点变化规律
逐渐升高
在水中溶解
逐渐减小
度变化规律(共35张PPT)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
原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带负电荷
带正电荷
不带电荷
1.6748×10-27千克
1.6726×10-27千克
9.1176×10-31千克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质量用相对质量来表示
相对质量
1/1836
相对质量
1.007
相对质量
1.008
Z个
N个
原子质量数A
数值上Z+N=A
X
Z
A
取整数相加
原子序数
等于
元素的性质取决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练习:画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同电子层——同横行
同最外层电子——同纵行
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例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一、元素周期表
周期
族
1、参照元素周期表,观察每一周期(横行)有哪些特点?各周期元素分布如何?以前三周期为例,周期序数和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讨论:
元素周期表共有7行7个周期,每一周期元素个数并不一定相等,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2、与每一周期元素作对比,族(纵行)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每一族元素分布有什么特点
以主族为例,主族序数和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共16个族,分别为7主7副1零1VIII族。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3、观察元素周期表,周期序数和族序数的表示有什么不同 “1…”“Ⅰ…”“A”“B”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具体某元素,我们如何表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呢
元素周期表中,周期用纯数字表示,族用“Ⅰ~Ⅶ”和“A”和“B”表示。“A”代表主族,“B”代表副族。如:“N”所在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ⅤA族。
周
期
表
7个周期
7个主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
元素共同构成的族(IA~VIIA)
7个副族:仅由长周期构成的族
(ⅠB~ⅦB)
VIII族(3个纵行):Fe、Co、Ni等9种元素
横的方面
(7个横行)
纵的方面
(18个纵行)
零族:稀有气体元素
1234567
2种元素
8种元素
8种元素
18种元素
18种元素
32种元素
26种元素
短周期
长周期
不完全周期
元素周期表结构
1.写出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Na
Cl
Fe
2.写出原子序数为16、55、88三种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Na
第三周期第ⅠA族
Cl
第三周期第ⅦA族
Fe
第四周期第Ⅷ族
16
第三周期第ⅥA族 55
第六周期第ⅠA族
88
第七周期第ⅡA族
随堂练习:
1、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周期表是有哪位化学家发现的
(
)
A.门捷列夫(俄国)
B.纽兰兹(英国)
C.迈尔(德国)
D.尚古多(法国)
2、不能作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顺序的依据的是(
)A.原子的核电荷数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质子数
D.原子的中子数
3、请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你可以发现其中有_____个横行,也就是有____个周期,短周期指
周期,长周期
周期。元素周期表有______个纵行,分为
___个族,其中____个主族,___个副族,___个第Ⅷ族,____个0族,0族即是
元素。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共同构成的族
。
A
D
主族和零族
七
一二三
四五六七
十八
十六
七
七
一
一
稀有气体
七
布置作业
1、熟记1~20号元素顺序和符号
4、某元素的原子AZM,它的氯化物MCl
1.17g溶于水制成溶液后,
加入1mol/L的AgNO3溶液20ml恰好完全反应。若这种同位素原子核内有12个中子,求:
(1)Z值和A值;
(2)把X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有何现象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
(1)设与AgNO3溶液反应消耗氯化物MCl的物质的量为n
mol。则:
MCl
+
AgNO3
=
AgCl
+
MNO3
1
1
n
mol
1mol/L
X
20ml
X10-3
1/n
=
1/(1
X
20
X
10-3)
n
=
0.02(mol)
M的摩尔质量=
1.17/0.02
–
35.5
=
23(g/mol)
A=23
Z
=
A
–
N
=
23
–
12
=
11
由此可以断定M为Na
(2)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淡黄色固体产生;
2Na
+
O2
=
Na2O2
元素名称
核电
荷数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电子数
电子层数
碱
金
属
元
素
1
5
6
锂
钠
钾
铷
铯
3
11
19
37
55
1
1
1
1
2
3
4
二、
元
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
、碱金属:
锂(Li)
钠(Na)
钾(K)
铷(Rb)
铯(Cs)
钫(Fr)
放射性元素
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碱金属原子结构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
相同,
都为 。
②递变性:从Li到Cs,碱金属元素
的原子结构中,
依次
增多。
最外层电子数
1个
电子层数
思考与交流
碱金属元素的主要物理性质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颜色和状态
密度
g/cm3
熔点
OC
沸点
OC
锂
Li
3
银白色,
柔软
0.534
180.5
1347
钠
Na
11
银白色,
柔软
0.97
97.81
882.9
钾
K
19
银白色,
柔软
0.86
63.65
774
铷
Rb
37
银白色,
柔软
1.532
38.89
688
铯
Cs
55
略带金色光泽,柔软
1.879
28.40
678.4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相
似
点
递变性
颜色
硬度
密度
熔沸点
导电导热性
密度变化
熔沸点变化
Li
Na
K
Rb
Cs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柔软
较小
较低
强
逐渐增大(K特殊)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思考: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点?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水的反应;
实验:
(1)钾与O2的反应;
现象:金属钾被加热后慢慢熔成金属小球,并且剧
烈燃烧,发出紫色火光(透过蓝色钴玻璃)。
(2)钾与H2O的反应;
现象:金属钾浮在水面上,剧烈反应,听到微弱的
爆鸣声,并且出现紫色的火光(透过蓝色钴玻璃)
。
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性。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其余碱金属的性质又如何?
钠与钾都能与氧气、水发生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
(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4Li
+
O2
====
2Li2O
2Na
+
O2
====
Na2O2
2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请大家书写出Rb、Cs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M
+
2H2O
===
2MOH
+
H2↑
与O2反应
反应不如钠剧烈,生成Li2O
点燃剧烈燃烧,生成Na2O2
燃烧更加剧烈生成比过氧化物复杂的氧化物
遇空气立即燃烧,生成更复杂的氧化物
遇空气立即燃烧,生成更复杂的氧化物
Li
Na
K
Rb
Cs
与H2O反应
剧烈,生成H2
更剧烈,生成H2
轻微的爆炸,生成H2
遇水立即燃烧,爆炸
结论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遇水立即燃烧,爆炸
(2)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Li
Na
K
Rb
Cs
1.相似性:
都易失电子表现强还原性
化合物中均为+1价
小结:
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2.递变性:
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
(电子层数的影响大于核电荷数的影响)
失电子能力
还原性
金属性
原子半径
化学性质相似
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
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
例:已知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
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则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如何?
金属性 Na〉Mg〉Al
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有哪些方法?
1单质与水(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3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卤素单质
颜色状态
密度
熔点
沸点
F2
淡黄绿色气体
1.69g/L
-219.6
-188.1
Cl2
黄绿色气体
3.214g/L
-101
-34.6
Br2
深红棕色液体
3.119g/mL
-7.2
58.78
I2
紫黑色固体
4.93g/mL
-113.5
184.4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卤族元素在物理性质上的规律
浏览P8资料片卡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表,并总结规律:
结论:
(1)颜色
——
(2)状态
——
(3)密度
——
(4)熔沸点
——
逐渐增大(自上而下)
逐渐升高(自上而下)
浅
深;
气
液
固;
科学探究
——
卤族元素的性质
浏览P7的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并思考:
卤素(ⅦA族)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理论分析
实
验
验
证
思考: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卤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点?
(1)与氢气的反应;
(2)相互间的置换反应;
阅读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表格:
与氢气的反应
光
500℃
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规律:
即: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
剧烈程度:F2>Cl2>Br2>I2
生成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HI
F2
Cl2
Br2
I2
剧烈程度: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反应通式:
X2
+
H2
===
2HX
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有哪些方法?
1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总结: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主族元素,无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在性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
还原性逐渐增强
氧化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总结: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主族元素,无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在性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
还原性逐渐增强
氧化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三、核素
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
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
11H、21H、126C、136C、168O、178O等各为一种核素。
1
1
6
6
8
8
(1)表示核素要用原子符号:AX
Z
(2)绝大多数元素都包含多种核素,一种核素
就是一种原子(到2001年底已发现114种
元素的3070种核素)。
(3)多数核素能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少数核
素因其原子具有放射性不能在自然界中稳
定存在(如14C)
6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1H、21H、31H互为同位素,都是氢元素的同位素。同位素具有如下特点:
1
1
1
(1)天然、稳定存在的同位素,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数一般是不变的,如氯元素有两种同位素,3517Cl占75.77%、3717Cl占24.23%
17
17
(2)在相同状况下,各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几乎完全一样),但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同位素的应用:见P.10
3、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个原子的质量
1个126C原子的质量
6
12
如168O的相对原子质量:
88
Ar(168O)=
8
2.657×10-26kg
1.993×10-26kg
12
=15.998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
例:硼有两种天然同位素10B和11B,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0,则对硼元素中10B质量分数的判断正确的是
A
20%
B
略小于20%
C
略大于20%
D
80%
解:
设10B的原子个数百分含量为X,则10.80=10X+11(1-X),
解得X=20%,故选A.
解析:
设10B的原子个数百分含量为X,则10.80=10X+11(1-X),
解得X=20%.
因此:
10B质量分数=(20%×10÷10.80)
×100%=18.5%,选B.
例 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X+2
B.X+4
C.X+8 D.X+18
例
在1-18号元素中,X和Y元素可组成化合物XY3,当X的原子
序数为m,Y的原子序数可能是(
)
①m+4
②m-4
③m-8
④m+2
⑤m-6
⑥
m+12
A
①②③
B①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D
解析
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可能相差2、8或18,则乙的原子序数可以是X+2、X+8或X+18。答案 B
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小结:
1、同周期相邻元素:
2、同主族相邻元素:
a.ⅠA和ⅡA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相差上一周期的元素种数。
b.
ⅢA至ⅦA和O族的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相差下一周期的元素种数。
除相同长周期第ⅡA族、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11或25外,其余原子序数相差均为1。
例:氯只有35Cl和37Cl两种稳定同位素,它们在氯气中的原子数之比为3:1,相对分子质量为70、72、74的氯气分子数之比可能是( )
A.5:2:1 B.5:2:2
C.9:3:1 D.9:3:2
解:相对分子质量为70、72、74的氯气应分别是35Cl2、35Cl-37Cl、37Cl2,设其物质的量分别是x、y、z,故35Cl物质的量为(2x+y),37Cl物质的量为(y+2z),
故(2x+y)/
(y+2z)
=3/1,得x=y+3z,将A、B、C、D四个选项分别代入上面的关系式即得出正确答案。A、D《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3、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现象,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发掘元素周期中美的因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感悟化学之美,科学之美。
2.通过化学史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感受人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相互推断
三、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元素周期律使人们认识了杂乱无章的化学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如何把这种规律具体地表现出来呢?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4—P5页,思考周期表中周期和族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板书】
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递增的元素从左到右为同一周期;
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的元素从上到下为同一族。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4页1,思考周期表中有多少周期?每周期有多少种元素?
【概括总结】
1周期,共2种元素
短周期
2周期,共8种元素
周期
3周期,共8种元素
(七个横行)
4周期,共18种元素
长周期
5周期,共18种元素
6周期,共32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
7周期,目前已发现26种元素
【阅读、思考】在周期表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镧系和锕系,阅读课文P14倒数第二段,说出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什么位置?结构上有何特点?
【总结陈述】在第六周期中,从57号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的最外层和次外层电子层结构及元素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这15种元素总称为镧系元素。排在周期表第六行,第三列。
与此类似,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铹(Lr)这15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三列。
【观察与思考】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哪些族?
【概括总结】
主族(A):共7个主族,包括长周期和短周期元素
族
副族(B):共7个副族,只包括长周期元素
(18个纵行)
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
【观察与思考】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16个族中,各族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如何?
【展示】元素周期表
【陈述】在元素周期表中,各族从左到右的依次是:
IA
IIA
IIIB
IVB
VB
VIB
VIIB
VIII
IB
IIB
IIIA
IVA
VA
VIA
VIIA
0。
【观察与思考】在所有族中,元素最多的族是哪一族?共有多少种元素?
【结论】在所有族中,第IIIB族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因此元素最多,共有32种元素。
【理解应用】据周期表结构,推测原子序数为85号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哪一周期?哪一族?
【案例分析】推测元素在哪一周期:85-2-8-8-18-18=31,减5次后小于32,为第6行,第六周期;推测在哪一族:第六行的最后一列元素应为第32个,从减出的数据为31可以推出它是在第17列,为第VIIA族。
【阅读思考】
阅读教材P13页倒数第一自然段,通过周期表,我们还可以了解元素的哪些信息?
【交流】
(1)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位置、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元素的类别、相对原子质量、价层电子排布、是否人造元素、是否放射性元素等信息。
(2)通过周期表,我们还可以对元素进行分区,如硼、硅、砷、碲、砹和铝、锗、锑、钋的交界处画一条虚线,虚线的左侧为金属元素,右侧为非金属元素;位于虚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金属元素的性质,又表现为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3)通过周期表,还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认识它们的性质。
【随堂练习】
1.①原子序数=
=
=
,这个关系只能用于
情况
②周期:与行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③族:与列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请你整理好之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3.写出K、Na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
(思考)两者性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哪一个比较活泼?与原子结构有关吗?
4.(2004年全国)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
A.Al3+
B.Mg2+
C.Be2+
D.H+
5.已知某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是A,其阴离子Rn-含有x个电子,则m
g
Rn-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简单的碱金属与氧气、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知道结构决定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由原子结构理论分析推导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及方法。由实践得出理论,并由理论指导实践。
2、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3、用辩证唯物主义量变质变的观点,在本节内容中有着最恰当的体现。
二、教学重、难点
1、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碱金属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判断;
4、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三、教学过程
【引入】活泼的金属元素Na的性质是我们所熟知的,现象是本质的反应,宏观是微观的体现。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一)、碱金属元素
[科学探究1]请同学们看书本P5,并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核电荷数从Li到Cs逐渐增多。
2.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为1。
3.电子层数依次增多,从2层增大到6层。
[实验1]取钾、钠各一粒,分别放在石棉网上的左、右两边,同时加热。观察实验的现象。
[现象]钾首先熔化(熔点低),先与氧气发生反应,后钠再熔化与氧气反应。
[板书]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请写出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尝试的写出锂、钾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碱金属
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加热)
锂
钠
钾
[提问]从钾、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答]相似性: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递变性: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过渡]我们知道金属钠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水发生反应。
[实验2]钾、钠与水的反应:取两烧杯,放入相同量的水,然后分别取绿豆大的钾、钠各一粒同时分别放入两烧杯中,观察实验的现象。
[现象]钾燃烧,先消失;钠熔化,后消失。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提问]根据]钾、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请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如何变化?
[答]相同点:碱金属与水反应都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不同点: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生成氢氧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强。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的是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学习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板书]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科学探究2]根据碱金属的物理性质表格,请总结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共性、递变性?
碱金属单质
颜色和状态
密度(g/cm-3)
熔点(。C)
沸点(。C)
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半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nm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Li
银白色,柔软
0.534
180.5
1347
0.152
Na
银白色,柔软
0.97
97.81
882.9
0.186
K
银白色,柔软
0.86
63.65
774
0.227
Rb
银白色,柔软
1.532
38.89
668
0.278
Cs
银白色,柔软
1.879
28.40
678.4
0.265
[总结]
随核电荷数增加,密度逐渐增大(K除外),熔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碱金属有这样的相似性、递变性的本质原因在哪里?
[答]因为,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原子半径的递变,有性质的递变。
随着荷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易失去,表现在参加化学反应时越来越剧烈,金属性增强。
[板书]4、结构决定性质
[讲解]金属性:金属原子失电子的能力。
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
1、金属与水或者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剧烈程度来比较;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比较。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判断;
2、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三、教学过程
【引入】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卤族元素,并比较与Cl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板书]四、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卤族元素
[科学探究1]根据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似性、递变性,根据下表总结并推测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电子数
电子层数
原子半径
卤族元素
氟
0.71nm
氯
0.99nm
溴
1.14nm
碘
1.33nm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
递变性:卤素随着荷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越来越差,非金属性减弱。
[讲解]非金属性:非金属得到电子的能力。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1、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
2、非金属单质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过渡]下面我们根据对卤素性质的推测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板书]1、卤素的物理性质
[科学探究2]根据下表,总结卤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卤素单质
颜色和状态(常态)
密 度
沸点
℃
溶点
℃
溶解度
(100g水中)
F2
淡黄绿色气体
1.69g/l(15℃)
-188.1
-219.6
反应
Cl2
黄绿色气体
3.214g/l(0℃)
-34.6
-101
226cm3
Br2
深红棕色液体
3.119g/cm3(20℃)
58.78
-7.2
4.17g
I2
紫黑色固体
4.93g/cm3
184.4
113.5
0.029g
相似性:都是双原子分子,有颜色,不易溶于水(氟除外),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萃取原理)。
递变性:从氟到碘,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依次增大,熔点、沸点依次升高。
[板书]2、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卤素单质与H2的反应
化学式
跟
氢
气
的
反
应
反
应
化
学
方
程
式
F2
在冷、暗处就能剧烈化合而爆炸,生成的氟化氢很稳定
F2+H2=2HF(氟化氢)
Cl2
在光照或点燃下发生反应,生成的氯化氢较稳定
Cl2+H2=2HCl(氯化氢)
Br2
在加热至一定温度下才能反应,生成的溴化氢不如氯化氢稳定
Br2+H2=2HBr(溴化氢)
I2
持续加热,缓慢的化合,碘化氢不稳定同时发生分解
I2+H2=2HI(碘化氢)
卤素单质与水、碱反应的比较
化学式
与水的反应
与碱的反应
F2
2F2+2H2O=4HF+O2↑(剧烈)
很复杂
Cl2
Cl2+H2O=HCl+HClO(能跟水反应)
Cl2+NaOH=NaCl+NaClO+H2O
Br2
Br2+H2O=HBr+HBrO(比氯气跟水的反应更弱一些)
Br2+NaOH=NaBr+NaBrO+H2O
I2
I2+H2O=HI+HIO(只有很微弱的反应)
不写
[总结]卤素与H2、H2O、碱的反应,从氟到碘越来越不剧烈,条件越来越苛刻,再次证明了从结构上的递变有结构决定性质。
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1-1]完成下列实验,观察现象。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加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12
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3
[思考与交流]分析以上三个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找出氧化剂、氧化产物,比较氧化性强弱。
再次证明了,结构决定性质,卤族元素从氟到碘,氧化性逐渐
降低。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原子的构成,会用质量数表示原子的组成
2、对核素和同位数有一定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同位素的学习,深化元素概念的理解。了解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单质或化合物分子的过程中的组合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原子中不同电性粒子之间的关系,认识原子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理解元素与核素、同位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初步建立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联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和数目
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复习回忆]
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分析]
质量/kg
相对质量
电性和电量/C
质子
1.673×10-27
1.007
+1.602×10-19
中子
1.675×10-27
1.008
0
电子
9.109×10-31
1/1836
-1.602×10-19
1、构成原子粒子所带的电性及电荷大小。
2、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总结]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问]原子核的特点?
[答]体积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核上
[引入]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和中子小的多,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
(一)、质量数
定义
符号:A
计算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
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
[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子数+中子数(A)
相对原子质量
F
10
18.998
Na
12
22.990
Al
14
26.982
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
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
[总结和比较]
和
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
[随堂练习]:1、完成表格1
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电子数
12
12
12
20
40
18
2、完成表2
元素符号
原子符号
核电荷数
中子数
电子数
1
0
1
1
1
1
1
2
1
6
6
6
6
8
6
[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
就各为一种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
核素:
同位素:
[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
2、Cl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
⑴在形成的Cl2分子中,会有
种不同的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
。
⑵从原子的组成看,原子的质量数均为整数,但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却是35.5,这是为什么?
[回答]同位素有的是天然存在的,而且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各种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公式:
M=M1
n1%+
M2
n2%+…《元素周期表》习题
选择题
为纪念编制元素周期表的俄国化学家,人们把第101号元素(人工合成元素)命名为钔(元素符号为Md),这位科学家是
拉瓦锡
B、波尔
C、门捷列夫
D、道尔顿
我国成功研制的铯(133Cs)原子喷泉钟,使我国时间频率基准的精度从30万年不差1秒提高到600万年不差1秒。已知该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5,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为
A、23
B、55
C、78
D、133
下列不能作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的顺序的依据是
原子的核电荷数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质子数
D、原子的中子数
某粒子含有6个电子,8个中子,电荷数为0,则它可以表示为
A、14Si
B、14Si
C、14C
D、14C
某课外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发现钾和钠的性质相似,下列说法中能最好地解释这个事实的是
都是金属元素
B、原子半径相差不大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最高化合价相同
6、有5种单核粒子,它们分别是
、
+、
+、
2+、
(“
”内元素符号未写出),则它们所属元素的种类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中的下列粒子数可能发生改变的是
质子数
B、中子数
C、质量数
D、电子数
下表符号中“2”的含义正确的一组是
H
2He
2CL
Ca2+
A
质量数
中子数
质子数
电荷数
B
质量数
质子数
原子个数
电荷数
C
质子数
中子数
原子个数
电荷数
D
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荷数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第IIA族中无非金属元素
B、第IA族元素单质均能与水反应生成H2
C、0族中无金属元素
D、金属元素的种类比非金属元素多
10、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的表示方法来形象表示,其中
表示质子或电子,
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B、①、②、③互为同素异形体
C、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
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某核素的质量数为37,则对该核素的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
B
C
D
质子数
18
18
19
18
中了数
19
20
18
19
电子数
19
18
20
18
12、把少量的溴水注入KI溶液中,经充分反应后,加入CCl4用力振荡,静置后可观察到
A、液体分成两层,下层呈紫色
B、液体分成两层,上层呈紫色
C、混合液不分层,且无色透明
D、混合液不分层,且呈褐色
二、填空题
13、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互为同位素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
以上所列共有_____________种元素.
14、(10分)卤族元素的单质与H2反应
能量变化(
E)
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其中a、
b、c、d分别表示卤族中某一元素的单质,
E为相同物质的量的单质与H2反应过程
中的能量变化(
E越大,表明反应越容易发生)。
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卤族元素
d为__________(写化学式,
下同)
,红热的铜丝
的单质
在b单质中燃烧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与H2反应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由该能量变化示意图可得出的结论是同一主族,自上而下,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_________.
15、(9分)在下表所列的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都可以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出各组中的例外元素,并将该组其他元素的可能归属按所给6种类型的编号填入表内。归属类型为:①主族元素;②过渡元素;③同周期元素;④同族元素;⑤金属元素;⑥非金属元素。
元
素
例外元素
其他元素所属类型
(1)S、N、Na、Mg
(2)Li、K、Ca、Cs
(3)Rb、B、I、Fe
16、(10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隐含许多信息和规律。
以下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写出表中c、d的元素符号: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用元素符号标出硫在周期表中对应的位置。
相同大小的a、b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投入热坩埚中,反应较剧烈的是_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下同)。
写出c的氧化物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元素的单质与e的氢化物(分子中含三个原子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8分)A、B、C、D为按顺序排列的前四种卤素单质,仔细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
卤素单质
密度(标准状况下)
沸点/℃
熔点/℃
溶解度(标准状况下,100g水中)
A
1.696
g
·l-1
-188.
1
-219.6
——
B
3.214
g
·l-1
-34.6
-101
226
cm3
C
3.119
g
·cm-3
58.78
-7.2
4.16
g
D
4.93
g
·cm-3
184.4
113.5
0.029
g
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的卤素单质是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下同)
,为固体的卤素单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整数)
写出B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卤素单质B、C、D的氧化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18、(8分)一定质量的某金属X和足量的稀H2SO4反应共有0.3mol电子发生转移,生成
6.02×1022个
Xn+
,这些阳离子共有6.02×1.3×1023个质子、6.02×1.4×1023个中子。
求Z、n和A的值。
写出该金属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5
C、C、D、C、C、
6——10
B、D、B、B、A、
11——12
D、A、
13、(1)U;U
(2)C;N
(3)C;O
14、(1)I2;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
(2)H2+F2====2HF;点燃(或光照)
(3)减弱
15、(1)N;③
(2)Ca;④
(3)Fe;①
16、(1)Al;C
(2)略
(3)K
(4)Al2O3+6H+===2Al3++3H2O;
2K+2H2O===2KOH+H2
17、(1)C;D
(2)38
Cl2+H2O===HCl+HClO
Cl2>Br2>I2
18、(1)Z、n、A的值分别为13、3、27
(2)2Al+3H2SO4====Al2(SO4)3+3H2
He
e
d
c《元素周期表》习题
一、选择题
1.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可以推知原子的①质子数
②核电荷数
③核外电子数
④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族是(
)
A.0族
B.副族
C.主族
D.第Ⅷ族
3.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第ⅡA族,则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不可能处在(
)
A.ⅢA族
B.ⅠA族
C.镧族元素
D.ⅢB族
4.短周期元素A、B、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已知B、C两元素所在族数之和是A元素族数的2倍,B、C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的4倍,则A、B、C是(
)
A.Be、Na、Al
B.B、Mg、Si
C.O、P、Cl
D.C、Al、P
5.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国际组织)在1989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改为18列,如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按此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周期表第1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B.第1列的碱金属和第17列卤族元素单质的熔沸点变化趋势相反
C.只有第2列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
D.第3列所包含的元素种类最多
6.短周期元素X和Y可组成化合物XY3,当X的原子序数为m时,Y的原子序数可能是(
)
①m+4
②m-4
③m-8
④m+2
⑤m-6
⑥m+12
A.①②③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7.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碱金属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逐渐减小
B.从上到下,碱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
C.钾与氧气或水反应比钠的反应剧烈,铷、铯的相应反应更剧烈
D.碱金属元素阳离子的氧化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依次增强
8.(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则表示的碳原子(
)
A.核外有13个电子,其中6个能参与化学反应
B.质量数为13,核电荷数为6,质子数为7
C.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
D.质量数为13,核内有6个质子、7个中子
9.鉴别NaCl、NaBr、NaI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
A.碘水、淀粉溶液
B.氯水、四氯化碳
C.溴水、汽油
D.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10.氡是放射性元素,氡气吸入人体有害健康。氡的原子序数是86,相对原子质量是222。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放射性矿物分解放出的“锕射气”是由质子数为86、质量数为219的原子组成。下列关于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氡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9.91
g·L-1
B.氡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因此对人体有害
C.氡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
D.“锕射气”是氡的同素异形体
11.、、、H+、H-是(
)
A.氢的五种同位素
B.五种氢元素
C.氢元素的五种不同粒子
D.氢元素的五种同素异形体
二填空题
12.根据元素周期表推算:
(1)第五周期的第一种元素和最后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
(2)原子序数为32和52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13.X、Y、Z是ⅦA→ⅤA族的三种非金属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试完成下列问题:
(1)X元素单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Y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
(3)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3)第四周期、ⅤA族
14.已知某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为A,其阴离子Rn-含有x个电子,则m
g
Rn-中含中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mol。
15.同温同压下,对于等质量的H2、D2、T2三种气体,试计算:
(1)密度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质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为新元素的发现和化学的研究提供了向导。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出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元素周期律。他还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他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称它们为类硼、类铝和类硅元素,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为这些元素在表中留下了空位。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指出了当时测定某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有错误。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后来,科学家又对元素周期表作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0族等,把元素周期表修正为现在的形式。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研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时,主要是按下列叙述中的哪个顺序排列的?__________。
A.原子序数的递增
B.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
C.核外电子排布
D.质子数的递增
(2)元素周期律的真正基础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而是原子序数。你是如何解释后者比前者更合理的?
(3)门捷列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也解释和预测了许多事实,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
AC
3.B
4.C
5.AC
6.D
7.BC
8.D
9.BD
10.A
11.C
12.
(1)37、54
(2)第四周期、ⅣA族,第五周期、ⅥA族
解析:元素周期表中各周期元素的种类分别为2、8、8、18、18、32…所以第五周期的第一种元素和最后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37和54;原子序数为32和52的元素分别位于第四周期、ⅣA族和第五周期、ⅥA族。
13.
(1)F2
(2)
(3)第四周期、ⅤA族
解析:由图示可知,X至少在第二周期。假定X为F,Z就是第四周期的砷,而砷以下的元素为金属,故X只能为F,所以Y必为S,Z必为As。
14.
(A-x+n)
解析:1个R原子含有的中子数为A-(x-n),m
g
Rn-的物质的量为mol,则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A-x+n)
mol。
15.
(1)1∶2∶3
(2)6∶3∶2
(3)0∶3∶4
解析:(1)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2)构成三种气体的H、D、T互为同位素,其质子数相同,都为1,则等质量的三种气体的质子数之比为(×2)∶(×2)∶(×2)=6∶3∶2。(3)构成三种气体的同位素的中子数分别为0、1、2,则等质量的三种气体的中子数分别为(×0)∶(×1)∶(×2),即0∶3∶4。
16.
(1)B
(2)决定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因素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数量,即原子序数,而与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无关。
(3)在当时已知的元素中,多数元素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基本相等或差别不大。《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地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介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比较、总结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学,学会找出并掌握重点。
情感目标:
学会合作学习
二、教学方法
启发、分组讨论、自主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周期表的大致结构,并会用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的具体结构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
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9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最后教师总结,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并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案例2和例3。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深刻理解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对点训练巩固当堂所学。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位置的判断,那么,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呢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预习这部分时要对比学习两族元素相似点,总结各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并完成本节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结构
三、周期和族的特点
1.周期特点: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族的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特意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三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果仅仅是像以往那样详细地介绍周期表的横行、纵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及对元素周期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一、教学目地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3、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4、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介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比较、总结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学,学会找出并掌握重点。
情感目标:
学会合作学习
二、
教学重难点
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三、学情分析
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四、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
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碱金属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
教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现在同学们回答:
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
学生:
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学生]有关系。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
Li
Na
K
Rb
还原性增加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Li
Na
k
Rb
Cs
相似点
颜色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硬度
柔软
密度
较小
熔沸点
较低
导电导热性
强
递变性
密度变化
逐渐增大(K特殊)
熔沸点变化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教师]有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由此,我们得出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设计意图:通过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过渡]刚才我们以典型的金属一族为例,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非金属为例。看看他们的性质有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
探究点二:卤族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
[多媒体展示]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单质
颜色和状态(常态)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解度(100g水中)
氟
F
9
F2
淡绿色的气体
1.69g/L
-219.6
-188.1
与水反应
氯
Cl
17
Cl2
黄绿色气体
3.124g/L
-101
-34.6
226
cm3
溴
Br
35
Br2
深红棕色液体
3.119g/
cm3
-7.2
58.78
4.16g
碘
I
53
I2
紫黑色固体
4.93g/cm3
113.5
184.4
0.029g
[教师]请大家根据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学生]学生总结后板书:
颜色:浅
深
状态:气
液
固
密度:小
大
熔沸点:低
高
在水中的溶解性:大
小
[设问]大家能否根据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来解释一下卤素单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呢
[多媒体展示]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同桌讨论后回答]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决定了他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不同,又导致了它们得电子的难易程度不同,从而表现出氧化性的强弱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表格: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名称
反应条件
方程式
学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F2
冷暗处爆炸
H2+F2====2HF
HF很稳定
Cl2
光照
H2+Cl2=====2HCl
HCl稳定
Br2
高温
H2+Br2======2HBr
HBr较不稳定
I2
高温、持续加热
H2+I2======2HI
HI很不稳定
[学生分析上表可知]卤素和H2的反应可用通式H2+X2====2HX来表示,反应时按F2、Cl2、Br2、I2的顺序,反应条件越来越苛刻,反应程度依次减弱,形成的卤化氢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与我们的推测相符。
[板书]H2+X2=====2HX(X=F、Cl、Br、I)
F2
Cl2
Br2
I2
剧烈程度: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可以比较金属的强弱,通过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比较非金属的氧化性的强弱。
[实验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的颜色变化。
[实验2]将少量的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的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
[板书]Cl2+2NaBr=====2NaCl+Br2
Cl2+2Br-=====2Cl-+Br2
Cl2+2KI=====2KCl+I2
Cl2+2I-=====2Cl-+I2
[小结]卤素单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但一般之中有特殊。由此可见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由此,我们得出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
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难易;
2.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ROm)的酸性强弱;
4.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是实现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过程;本环节教学在经过前几个环节的探究学习后,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列为重点,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而知道了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本课时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那么,周期表中元素、核素、同位素如何理解?及三者关系如何呢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元素、核素、同位素的知识,大家预习这部分时要首先理解三者的概念,才能分清三者的关系。并完成本节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三、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特意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三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了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比较枯燥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和演示实验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思维的能力。
第3课时
一、教学目地
知识与能力: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介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比较、总结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学,学会找出并掌握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五、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粒子符号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N)
用X表示为
①O
8
18
②Al
24
27
③Ar
18
22
④Cl
Cl
⑤H
H
[练习2]
(1)AXx+共有x个电子,则N=
(2)AXx-共的x个电子,则N=
(3)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g
A2-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2、核素和同位素
(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原子叫核素。如如氢元素有H、H、H三种不同核素。
原子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氢原子名称和简称
①H
氕(H)
②H
氘(D)
③H
氚(T)
原子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氢原子名称和简称
①H
氕(H)
②H
氘(D)
③H
氚(T)
教师:思考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①同位素中“同位”的含义:指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同一个位置的意思。如氕、氘、氚,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②同位素的性质: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中,各种同位素原子个数百分含量一般是不变的;同一种元素的各种不同的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因为各同位素原子结构几乎相同(除中子数)。但由不同的同位素构成的物质物理性质不同。
③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即某个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指某原子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
1/12的比值。例如,
12C原子质量是1.993×10-26kg,一个Fe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则该Fe原子相对质量为
=55.923。所以,同一种元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同位素(即不同的原子),各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不同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同位素(即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代数平均值。设某元素各同位素(即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M1、M2……,各同位素(即各原子)原子个数百分含量分别为x1%,x2%……,则该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M1x1%+M2x2%+……,若用同位素质量数和原子百分含量计算出的平均值为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以下互为同位素的是
A、金刚石与石墨
B、D2与H2
C、40
19X
与
40
20Y
D、35
17Cl与37
17Cl
E、水和重水(D2O) F、纯碱和烧碱
G、氕和氘(3)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比较和
探究二、比较元素、核素和同位素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的一种原子。即:原子=核素
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核素),互称同位素。
(四)、典型例题
例1.
某元素的阳离子,核外共用x个电子,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元素原子里的中子数为(
)
A.
B.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后,核电荷数和阴、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及离子电荷数的关系。由于阳离子带正电,为原子失去电子的结果;阴离子带负电,为原子获得电子所致。所以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应该是原子的质子数减去阳离子的电荷数,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原子的质子数加上阴离子的电荷数。根据质量关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因此要求中子数必须先要知道质量数和质子数。根据题意,质量数为已知,而质子数则可根据该离子所带电荷数和它的核外电子数求得。阳离子核外电子数为x,则该阳离子对应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核内的质子数也为。所以答案为A。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各核素的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B.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核外电子和核内中子、质子组成的
C.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它的电子数与氖原子相同,所以变成氖原子
D.
、
、
的质量数相同,所以它们是互为同位素
分析:本题是利用相关概念来对选项作出判断。对于A选项,可利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概念来进行判断;对于B选项,可利用部分原子结构的特殊性来解决;C选项中,必须明确决定原子种类的微粒是哪几种;D选项可用同位素的概念来进行判断。A选项中的各核素是属同一元素,这些核素间必定互为同位素。根据同位素和质量数的含义可知:各核素原子的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二者之和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数,因而质量数必不相等,但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故A选项正确。B选项中描述的只是原子构成的一般规律,而忽视了氕原子(
)的原子核内只有质子而无中子这个特例,故B选项错误。C选项中原子种类应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的,若原子核不改变,仅核外发生电子得失,是决不会发生由一种原子转变为另一种原子的,而只能由原子变为离子,故C选项错误。D选项中互为同位素的不同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因而其质量数必然不等,故D选项错误。本题答案为A选项。答案为A。
例3.根据下列叙述填写相应微粒的符号:
A.某微粒一般不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反应,这种微粒是____。
B.某微粒是阴离子,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是K层电子数的3倍,这种微粒是____。
C.某微粒氧化性极弱,但得到一个电子后的还原性很强,这种微粒是____。
D.某微粒还原性很弱,但失去一个电子后的氧化性很强,这种微粒是___。
分析:电子层结构为由其最外是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该微粒可以是中性原子,也可以是阳离子或阴离子。A.该微粒不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反应,它是稀有气体原子,其原子核核电荷为18,是氩元素。B.该微粒还原成中性原子,最外层是K层电子的3倍,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其阴离子为S2-。C.某微粒氧化性很弱,得到一个电子后形成原子,此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所以这种微粒应为K+。D.某微粒还原性很弱,失去一个电子后成为原子,该微粒为氯原子,氯原子氧化性强其微粒应为Cl-。答案为:A.Ar
B.S2-
C.K+
D.Cl-。
例4.设某元素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述论断正确的是(
)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C.若碳原子质量为,此原子的质量为
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属于元素范畴的概念,而不是属于某一种原子的物理量,元素
的相对原子质量指的是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显然B是错误的。任何原子的质量不可能是碳原子质量与此原子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的乘积,而且碳原子有多种同位素,选项C中的W并没有明确指的是哪一种同位素。故C项也是错误的。题中没有指明是哪种原子,无法确切知道此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的相对多少,故D项也是错误的。答案为A。
例5.
(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表示的碳原子是(
)
A.核外有13个电子,其中6个参与成键
B.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
C.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质子
D.质量数为13,原子序数为6,核内有7个中子
分析:从分析,质量数为13,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13-6=7,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答案为D。
(五)、反思总结,当堂检测:(答题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1、硼有两种天然同位素105B和115B,已知硼元素的原子量为10.8。下列对硼元素中105B的质量分数的判断正确的是
A.等于20%
B.略小于20%
C.略大于20%
D.等于80%
2、核内中子数为N的R2+的离子,质量数为A,则n克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A
(A-N+8)
B
(A-N+10)
C
(A-N+2)
D
(A-N+6)
3、某微粒用n+表示,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所含质子数=A-n
B
所含中子数=A-Z
C
所含电子数=Z+n
D
质子数=Z+A
4、11H、21H、31H、H+、H2是
A
氢的五种同位素
B.
五种氢元素
C
氢的五种同素异形体
D.
氢元素的五种不同微粒
5、据最新报道,放射性同位素钬16667Ho可有效地治疗肝癌。该同位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
32
B
67
C
99
D
166
6、钛(Ti)金属常被称为未来钢铁。钛元素的同位素、、、、中,中子数不可能为
A
30
B
28
C
26
D
24
7、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2553I治疗肿瘤。该同位素原于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
72
B
19
C
53
D
125
8、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
136
B
50
C
86
D
222
9、已知自然界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氢的同位素有
H、D,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一共有
A.
3种
B.
6种
C.
9种
D.
12种
课后练习与提高
二.
填空题:
10.用符号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E:电子层数,填写下列各空:(1)原子种类由 决定;(2)元素种类由 决定;(3)核电荷数由 决定;(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 决定;(5)元素的原子半径由
决定;
(6)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 决定;
11.将某文献资料上记载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摘录如下:
35Cl
34.969
75.77%
35Cl
35
75.77%
37Cl
36.966
24.23%
37Cl
37
24.23%
平均
35.453
平均
35.485
试回答下列问题:
(1)34.969是表示_______________;
(2)35.453是表示_______________;
(3)35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4)35.485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5)24.23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各组粒子,属于同一种原子的是
,互为同位素的是
,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填编号)
A.
红磷、白磷
B.
核外电子数是10的甲乙两种粒子
C.
和(核内15个中子)
D.
E.
中子数相同的甲乙两种粒子
13.对于,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即每小题分别写出符号题意的两种粒子)。
(1)Z相同而A不同
。
(2)A相同而Z不同
。
(3)A、Z相同而n不同
。
(4)A、Z、n相同而b不同
。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略。
六、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表
(第三课时)
一、核素和同位素
二、比较元素、核素和同位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少,主要是掌握并区分核素和同位素两个概念,通过例题精讲,学生练习的方式达到学习目标,本节重在理解和练习。
光
500℃
X
Z
质量数——
A
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元素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