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地理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地理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0-08 16:3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题,共50分。)
(2017·上海嘉定区一模)2013年6月13日,中国“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在距地面约370千米的轨道成功对接后高速运行,右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据此完成1~2题。
INCLUDEPICTURE
"../AppData/Local/Temp/Rar$DIa0.072/146.TIF"
\
MERGEFORMAT
1.
“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是一种“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
A.金星、木星
B.水星、金星
C.火星、木星
D.金星、火星
2.
照片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它一般(  )
A.温度相对较低
B.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
C.出现在太阳内部
D.以18年为一个活动周期
【解析】第1题,“凌日”现象是指类地行星圆面经过日面的现象。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近,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就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第2题,照片中的其他黑点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旋涡,但比太阳光球层的表面温度要低1
000~2
000
℃,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往往会对地球的气候、通信(无线电短波通信)、生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答案】1.B 2.A
(2017 天津一模)下列左图为我国某地示意图,右侧小图为此地B、C两点间地形剖面。读图,完成3~4题。
INCLUDEPICTURE
"../AppData/Local/Temp/Rar$DIa0.072/141.TIF"
\
MERGEFORMAT
3.
图中等高线P的数值为(  )
A.150   
B.200   
C.100   
D.300
4.
下列关于该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村大致位于A地的正北方
B.B处位于河流交汇处可能形成较大的聚落
C.C地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
D.E处修水位100米的水库,王村需要外迁
【解析】第3题,从B、C两点间地形剖面图可看出,d点海拔较低;再结合P所在等值线介于100与20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等值线判读规律可知P的数值与100米等高线相等。第4题,注意B、C地形剖面图上的指向标,B点位于C点的正南方,则图中王村位于A地的正北方。
【答案】3.C 4.A
(2017 山东实验中学模拟)2015年12月15日,我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正式出征,向南极腹地的昆仑站和格罗夫山进发。读我国南极考察站示意图,完成5~7题。
INCLUDEPICTURE
"../AppData/Local/Temp/Rar$DIa0.072/131.TIF"
\
MERGEFORMAT
5.我国南极中山站(69°S,76°E)和南极最高点的昆仑站(80°S,77°E)直线距离约为(  )
A.820千米
B.1
020千米
C.1
220千米
D.1
420千米
6.在中山站10千米高空看69°S纬线的形状近似呈(  )
A.正圆
B.椭圆
C.直线段
D.曲线段
7.我国泰山站(73°51′S,76°58′E)位于中国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据图可知长城站应位于泰山站的(  )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解析】第5题,两考察站经度差异不大,纬度相差11°,从而可估算两地的距离约为1
220千米。第6题,在中山站10千米高空不能俯视整个69°S纬线圈,因而见到的是曲线段。第7题,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自转,从两站的相互位置可以看出长城站应位于泰山站的西北方向。
【答案】5.C 6.D 7.D
(2017届大连模拟)读下图,完成8~9题。
INCLUDEPICTURE
"../AppData/Local/Temp/Rar$DIa0.072/5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九月名校十套卷及月考A。B卷\\高三\\5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九月名校十套卷及月考A。B卷\\高三\\51.TIF"
\
MERGEFORMATINET
8.图中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无法比较
9.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区域海面距地心距离比①稍长
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
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东北航向是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
【解析】第8题,①②③区域经度差、纬度差相同。①②区域分属南北半球,面积相等;②区域纬度低于③区域,因此面积较③区域大。第9题,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故纬度更高的③区域平均海平面距地心距离稍短;相对方向要用劣弧定向法,经度相隔不能超过180°,故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故③区域位于西半球;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应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答案】8.B 9.B
(2017·桂林模拟)读经纬网示意图,图中相邻两条经线均相距45°,虚线代表晨昏线,图中日期为7日,其余地区日期不同。据此完成10~11题。
INCLUDEPICTURE
"../AppData/Local/Temp/Rar$DIa0.072/159.TIF"
\
MERGEFORMAT
10.甲地时间为(  )
A.9时
B.12时
C.21时
D.15时
11.北京时间可能为(  )
A.1月7日4时
B.1月8日11时
C.7月7日11时
D.7月8日4时
【解析】因图中相邻两条经线均相距45°,说明时差为3小时;图中日期为7日,其余地区日期不同,由此可推断左侧的边界经线为180°经线,虚线表示的应是昏线,该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故甲地时间为21时,且其为西经90°经线,由此可以推算出北京时间可能是1月8日11时。
【答案】10.C 11.B
(2017届河南名校联考)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曾利用正午影长率(正午时影长与物体高度的比值)精确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和时刻。下图为我国某地正午影长率的年内变化图。读图,完成12~13题。
INCLUDEPICTURE
"../AppData/Local/Temp/Rar$DIa0.072/25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F:\\九月名校十套卷及月考A。B卷\\高三\\256.TIF"
\
MERGEFORMATINET
12.该地纬度可能为(  )
A.4°N
B.22.5°N
C.30°N
D.45°N
13.当该地正午影长率为a值时,当地正值一年中(  )
A.夜长最短的一天
B.日出最晚的一天
C.气温最高的月份
D.寒潮活动最频繁的季节
【解析】第12题,正午影长率可能为0,说明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有两次正午影长率为0,说明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应该位于热带地区。当地正午影长率可能大于1,说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可能小于45°,而4°N在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45°,因此结合选项可知,只有22.5°N符合条件。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当该地正午影长率为a值时,即此时为夏至日,该地正值一年中夜长最短的一天。
【答案】12.B 13.A
(2017 文昌调研)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14~16题。
INCLUDEPICTURE
"../AppData/Local/Temp/Rar$DIa0.072/156.TIF"
\
MERGEFORMAT
甲     乙
14.下列关于图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W1和W2两者皆无法通过地幔
B.W2造成的破坏最大
C.W1和W2可以在任何物质中传播
D.能通过地核的是W1
15.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
000
km
B.3
500
km
C.4
500
km
D.4
000
km
16.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传播同样的距离,W1用时长,说明其速度慢,应该为横波;W2用时短,说明其传播速度快,应该为纵波。地幔是固态,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可以通过液体和固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比横波破坏力大;能通过地核的是W2纵波。根据图甲可知,在5
000
km距离时,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结合选项可知,最接近4
500
km。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应位于图乙三个圆的交会处,即②点。
【答案】14.B 15.C 16.B
(2017 绍兴一中高三期中)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完成17~18题。
17.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有关(  )
A.①
B.②
C.④
D.⑤
18.随着大气污染的加剧,有专家称地球将会出现“全球变暖”与“全球变暗”现象,上述两种现象分别与图中的哪些环节有关(  )
A.①②
B.③②
C.④①
D.③④
【解析】第17题,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华北平原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所以其原因主要是与图中的①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关,故A项正确。第18题,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主要是地面辐射,大气受热过程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主要是大气逆辐射;也就是说全球变暖与图中的④因素数值大有关,而全球变暗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即①因素有关,故C项正确。
【答案】17.A 18.C
(2017届杭州质检)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高空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据图判断,甲地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
20.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  )
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
C.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
D.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
【解析】第19题,甲地区位于南半球,此时35°S附近高空为低压中心,近地面则为高压,近地面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第20题,副热带高气压带主要在30°S附近,图示信息显示移动到35°S附近,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故可判断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
【答案】19.B 20.C
(2017 南昌模拟)下图中实线为锋线且正向西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读图,完成21~22题。
21.下列关于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天气转晴
B.气温剧烈下降
C.连续性降水
D.狂风
22.若该锋线两侧a、b、e三点的气压对比是a=b>e,则下列气压对比正确的是(  )
A.aB.b>d
C.c=d
D.d>c
【解析】根据锋线正向西北方向移动,图示锋面形成的降水区域主要位于锋前,分布在冷空气一侧,可判定该锋面为暖锋,其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锋面存在低压槽中,a、b的气压相等,它们位于同一条等压线上,且它们的气压大于e,故连接a、b的等压线向d方向凸出,即越朝右上方向,气压值越高,故d>c。
【答案】21.C 22.D
(2017 韶关月考)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我国松花江沿岸能看到规模大、时间久的雾凇奇观。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25题。
INCLUDEPICTURE
"G:\\2017\\大一轮\\地理\\人教版
通用\\W3-10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G:\\2017\\WORD\\大一轮
地理
人教
通用\\2017\\大一轮\\地理\\人教版
通用\\W3-10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九月名校十套卷及月考A。B卷\\高三\\地球和地图\\2017\\大一轮\\地理\\人教版
通用\\W3-10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九月名校十套卷及月考A。B卷\\高三\\地球和地图\\2017\\大一轮\\地理\\人教版
通用\\W3-10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九月名校十套卷及月考A。B卷\\高三\\地球和地图\\2017\\大一轮\\地理\\人教版
通用\\W3-109.tif"
\
MERGEFORMATINET
23.根据图示信息,雾凇集中出现的河段位于(  )
A.永吉至吉林段
B.松花湖至吉林段
C.松花湖沿岸河段
D.蛟河至松花湖段
24.松花江雾凇奇观集中出现的时间是(  )
A.3月~5月
B.7月~9月
C.10月~12月
D.12月~次年2月
25.最有利于松花江雾凇形成的天气是(  )
A.晴朗大风的白天
B.晴朗微风的夜晚
C.风雨交加的夜晚
D.细雨蒙蒙的白天
【解析】第23题,据图可知,松花湖至吉林段有水电站分布,说明该河段落差较大,河水不易结冰,且松花湖流出的江水水温较高,大气中水汽含量大;晴朗的夜间,气温下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附着在树枝上形成雾凇。第24题,结合雾凇形成条件,12月~次年2月,正值北半球的冬季,气温低,为松花江雾凇奇观集中出现的时间。第25题,根据雾凇形成条件,晴朗微风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在枝叶上,利于雾凇形成。
【答案】23.B 24.D 25.B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题,共50分。)
26.(2017届长沙一中月考)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INCLUDEPICTURE
"../AppData/Local/Temp/Rar$DIa0.072/53.TIF"
\
MERGEFORMAT
(1)图1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所属的半球是________,与B点的距离约为________,所属的纬度带是________。
(2)图2中C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所属的半球是________,C点和D点之间的距离约为________。
(3)图3中F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所属的半球是________,所属的纬度带为________,F点在E点的________方向。
(4)图中A点在C点的________方向。
【解析】第(1)题,从图1中经纬度的变化可知,A点坐标为(15°S,15°W),属于南半球、东半球。A、B两点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相差10个纬度,相距1
110
km,属于低纬度。第(2)题,图2为局部南极点投影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则C点经度为170°E,故C点经纬度为(60°S,170°E),属于南半球、西半球。C、D两点位于60°S,相差5个经度,相距111×5°×cos
60°=277.5
km左右。第(3)题,根据图3中的0°和90°E可知该图为北极点投影图,F点的地理坐标为(70°N,180°),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属于高纬度,F点在E点的西北方向。第(4)题,图1中A点坐标为(15°S,15°W),图2中C点坐标为(60°S,170°E),由此可知,A点位于C点的东北方向。
【答案】(1)(15°S,15°W) 南半球、东半球 1
110
km 低纬
(2)(60°S,170°E) 南半球、西半球 275
km(或277.5
km)
(3)(70°N,180°) 北半球、西半球 高纬 西北
(4)东北
27.(2017·北京朝阳期中)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
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 北京晨报2012年2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 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INCLUDEPICTURE
"G:\\2017\\大一轮\\地理\\人教版
通用\\11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G:\\2017\\WORD\\大一轮
地理
人教
通用\\2017\\大一轮\\地理\\人教版
通用\\1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九月名校十套卷及月考A。B卷\\高三\\地球和地图\\2017\\大一轮\\地理\\人教版
通用\\1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九月名校十套卷及月考A。B卷\\高三\\地球和地图\\2017\\大一轮\\地理\\人教版
通用\\1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九月名校十套卷及月考A。B卷\\高三\\地球和地图\\2017\\大一轮\\地理\\人教版
通用\\118.TIF"
\
MERGEFORMATINET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从图中气温变化曲线上可以看出由市中心向郊区气温呈波浪式下降,植被覆盖好的地区气温较低。第(2)题,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中心,高空风由市中心吹向郊区。第(3)题,绿色植物吸热增温较慢,它的蒸腾吸收热量,再加上它吸收CO2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少,从而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第(4)题,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会对市区造成污染,故不合理。
【答案】(1)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绘图略。
(3)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4)不合理。 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回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城市污染的目标。
28.(2017届东北四校联考)下图为2014年某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INCLUDEPICTURE
"../AppData/Local/Temp/Rar$DIa0.072/431.TIF"
\
MERGEFORMAT
(1)图中丙地气压值的范围可能是________。
(2)说出甲、乙两地此时的风向,比较两地的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3)在图中A、B、C、D四条虚线处,可能形成锋面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说明这两个锋面的性质和雨区的位置。
(4)假如虚线C处代表的天气系统以50千米/时的速度向郑州方向移动,试描述郑州未来24小时的天气变化。
【解析】第(1)题,丙外侧等值线的值可能为1
005
hPa或1
010
hPa,依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即可得出结论。第(2)题,综合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即可得出风向,风力的大小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图上表现为等压线的疏密。第(3)题,锋面形成于低压槽,北半球符合“左冷右暖”规律。第(4)题,C为冷锋,描述天气变化时从气温、气压、大气运动和天气状况方面进行。
【答案】(1)1
000~1
005
hPa或1
010~1
015
hPa
(2)甲地为东北风,乙地为西南风。乙地风力大于甲地,因为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C D C是冷锋,雨区在锋后(或在西北一侧);D是暖锋,雨区在锋前(或北侧)。
(4)阴天、雨雪,风力加大,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之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9.(2017 广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如下图所示)。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
300米的大陆冰川,千姿百态的冰山、冰川与子夜太阳构成了格陵兰的奇景。水路和航空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只有在小块的沿海无冰区才有道路。
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理想的家园。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主。每年的3~5月,北极熊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严冬季节,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进入局部冬眠状态。
(1)若计划在海上拍摄格陵兰子夜的太阳奇景,试为船上游客推荐最佳的拍摄日期、地点(在图中甲、乙、丙三地中选择),并说明理由。
(2)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冰山融化速度惊人。推测格陵兰冰山大幅减少对北极熊的影响。
(3)气-冰-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试分析格陵兰四周海区冰山大幅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及气候的相关知识。第(1)题,格陵兰子夜的太阳奇景即北极圈内出现的极昼现象,在夏至日前后,子夜太阳高度最大;乙地海面没有封冻和浮冰便于航行。第(2)题,影响可从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北极熊数量的减少及生存地环境的恶化和转移等方面考虑。第(3)题,冰川减少对气候的影响可从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及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反作用来考虑。
【答案】(1)时间:夏至日前后;地点:乙地。
理由:①夏至日前后,子夜太阳高度最大;②乙地:海面上没有封冻和浮冰,船只航行方面安全。
(2)冰山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失;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向寒冷、高纬浮冰区迁移。
(3)海洋受冰山覆盖,及其对太阳辐射强烈反射,海水温度低;冰山减少后,利于海洋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水温升高;海洋通过辐射、对流等环节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气温升高;气候变暖,进一步使冰川消融;这样,大气-冰山-海洋之间形成正相关的能量转换,发生放大效应。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