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8.0分)
1. 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施力物体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B.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力的作用效果都要发生变化
C. 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相互作用才有力
D. 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2. 重力的公式是G=mg,则( )
A. 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物体在不同地方m相同,因此重力G也一定相同
B. g=G/m,可见g值跟物体的重力G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C. 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同一物体的质量总是相同,但重力并不总是相同
D. 由g=9.8N/kg可以看出,1
kg=9.8
N?
3.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B.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一定不受到力的作用
C.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D.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4. 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B. 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C. 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上?
D. 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力的产生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B. 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照样可以独立存在?
C. 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这个力不是另外的物体施加的?
D. 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6. 图3-1-11中表示小车所受外力F的图示,则对于小车的运动,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
图3-1-11
A. F1和F2
B. F1和F4
C. F1和F3、F4
D. 都不相同
7. 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B. 物体只有落向地面时,才受重力的作用
C. 物体向上抛出时,它所受到的重力小于静止时所受的重力
D. 物体落向地面时,它所受到的重力大于静止时所受的重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8. 把一个边长为L的匀质立方体绕bc棱翻到使对角面AbcD处于竖直,如图3-1-3所示,此时,立方体的重心位置将升高___________________。
图3-1-3
9. 质量是2.5
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N.如果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96
N,它的质量是______kg。
10. 如图3-1-4所示,台阶高度为h,重球半径为R,且h=R/2.力F的方向垂直过O点的直径,由力的图示可知,力F的大小为_________N,方向用角度表示是_________。
图3-1-4
11. 在力的图示中,有时也可以用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如图3-1-3所示.作用在木块上的力叫________,此力的大小是_________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_________角。
图3-1-3
12. 把一条盘在地上、长L的均质链条向上刚好拉直(下端未离开地面),则它的重心升高了__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3. 把一条盘放在地上、长L的匀质链向上刚好拉直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多少?
14. 一边长为10
cm的质量均匀分布的木块,密度为0.8×10
3
kg/m
3,当它漂浮在水面上时,重心位于水面下多少厘米
15. 如图所示,把一个直立于水平面上的边长为
a的正方形匀质薄板
ABCD,绕
C点翻转到对角线
AC处于竖直位置,其重心位置升高了多少?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D 6. B 7. A
8. L
9. 24.5
20
10. 70 ?
方向与竖直方向成30°角斜向右上
11. 推力
20
? 30°
12. L/2
13. L/2
14. 3
cm
15.
a
【解析】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力的作用点变化其效果不一定变.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力的大小的测量工具为测力计(弹簧秤)
2. g的动力学名称叫重力加速度,理论表明,g的大小跟物体的重力和质量均无关,而跟地球本身、地理纬度和高度有关.它随地理纬度增大而增大,随着距地面的高度增大而减小.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地的g值差异并不大,因此,通常都取9.8N/kg,粗略计算时取10
N/kg.物体在不同的星球表面,同样也受到重力,这个重力是由于星球吸引而产生的,在不同的星球表面,g值也各不相同.
3. 本题考查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
4. 我们常把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的重心画在球心上,受?这个模型的影响,易错选C、D.既然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想当然地认为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易错选A.??答案:B
5. 本题考查对力的概念的记忆和理解,考查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力都与两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相联系,如果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这个力是不存在的.?
6. 在图示的4种情况下,F
3方向斜向上,其余力的方向水平向右,F
3的作用效果与其他的不同,又F
2比F
1、F
4两个力的长度要短,力的大小要小,所以F
2与F
1、F
4作用效果也不同,只有F
1和F
4作用效果相同。
7. 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都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而且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是不变的。
8. 两次重心离地的位置高度弄清楚,再求差即可求解.
匀质立方体的重心位于其中心,即对角面AbcD两对角线Ac和bD的交点,如图313所示.
开始重心离地面的高度:h
1=
,当翻到对角面AbcD处于竖直时,重心O离地高度h
2=
L
故前后两位置重心升高Δh=h
2-h
1=
L.
9. 由G=mg=2.5×9.8
N=24.5
N,再由m=
=
kg=20
kg.
10. 略
11. 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作用点,一个具体的力可以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出它的三要素.
12.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13. 当匀质链在地面上时,其中心在地面上,向上拉直,其几何中心升高了L/2,所以重心升高了L/2.
14. 由于木块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所以重心在几何中心,漂浮在水面上时由阿基米德定律可知,木板有
的部分在水下,所以重心在水面下的距离为:(
-
)×10
cm=3
cm.
15. 因为是质量分布均匀的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所以重心的位置在其几何中心。在原来位置时,重心的高度
h
1=
,当对角线
AC处于竖直位置时,重心的高度
h
2=
,所以重心位置升高了Δ
h=
h
2-
h
1=
a。《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
2.正确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心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初中你们已经学过了力,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力。
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
,学生观察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呢?
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
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由于这些物体受到了其他物体的力的作用的结果。在物理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
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大小和方向)。
新课讲解: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力的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吗?
(1)力的物质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就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两者是同时存在的,不分先后。在研究某物体时,我们把它叫做受力物体,对它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作为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是绝对的,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同一物体有时是受力物体,有时是施力物体。
问题:我们用手拍打桌子时,是手给桌子一个力,可为什么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呢?(让学生用力打桌子,体会手的感觉)
(2)相互性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问题: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的方向拖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一样吗?
(3)矢量性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其大小有关,也与方向有关。
如何通过作图来表示力呢?
2.力的图示:
课本可以把力的三要素(大小、作用点、方向)表示出来。
3.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这个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4.力的单位:牛顿
符号N
演示:竖直上抛一粉笔头,结果它会落在地上,粉笔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二、重力
抛向空中的物体会落回地面,地球在自转而海水不会洒向太空,都是地球与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
1.重力的产生: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2)在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到其他力等情况无关。
2.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其中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值增大。
则重力如何变化呢?
测量
问题:如何测重力的大小?
重力仍可以用弹簧秤测量,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弹簧秤要保持竖直、静止状态时读数。
原理:二力平衡
方向
例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引导学生找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竖直向下(不能说是垂直向下也不能说是指向地心)
3.作用点
(1)重心: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即重心)。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的确定:
问题: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是怎样确定的呢?
a.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也称匀质物体),且形状规则,重心就是其几何中心。
如:均匀细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心。
思考: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举例。
讨论:
对于非匀质物体和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怎样决定呢?观察课本图3.1-4
b.
非匀质物体和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不仅与形状有关还与物体内的质量分布有关。
演示悬挂法和支撑法找重心(适用于薄板)
原理:拉力(或支持力)与重力是对平衡力,绳的反向延长线必过重心。
点评:1、力的图示
2、重力方向
3、重力是非接触力
4、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
三、四种相互作用力
思考:自然界中存在着哪几种相互作用,其区别是什么?
1.万有引力相互作用
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
2.电磁相互作用
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3.强相互作用
存在于原子核内。
4.弱相互作用
存在于放射现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