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10-10 08: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放热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D.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
2.已知化学反应:2C(s)+O2(g)2CO(g)、2CO(g)+O2(g)2
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将一定质量的C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
B.56gCO和32g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C.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D.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
3.4.
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C
+
H2O
==
CO
+
H2
ΔH=
+131.3
kJ·mol-1
B.C(s)+
H2O(g)
==
CO(g)
+
H2(g)
ΔH=
+10.94
kJ·mol-1
C.C(s)+
H2O(l)
==
CO(g)
+
H2(g)
ΔH=
+131.3
kJ·mol-1
D.C(s)+
H2O(g)
==
CO(g)
+
H2(g)
ΔH=
+131.3
kJ·mol-1
4.如下图所示,△H1=-393.5
kJ mol-1,△H2=-395.4
kJ mol-1,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确的是
A.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B.C(s、石墨)==
C(s、金刚石)
△H=
+1.9
kJ mol-1
C.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
D.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小1.9
kJ
5.2007年3月,温家宝指出“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你认为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个要求的是
A.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轩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
B.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C.研制开发以水代替有机溶剂的化工涂料
D、将煤转化成气体燃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效应”的气体产生
6.我国燃煤锅炉采用沸腾炉(注:通过空气流吹沸使煤粉在炉膛内呈“沸腾状”燃烧)的逐渐增多,采用沸腾炉的好处是
A.增大煤燃烧时的燃烧热并形成清洁能源
B.减少煤中杂质气体(如SO2)的形成
C.提高煤炭的热效率,并减少CO2的排放
D.使燃料燃烧充分,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7.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 H为“-”时,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已知C(s)+O2(g)=CO(g)的反应热为-110.5kJ/mol,说明碳的燃烧热为110.5kJ/mol
C.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无关
D.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点状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8.已知:(1)Zn(s)+1/2O2(g)=ZnO(s)
ΔH=-348.3kJ/mol
(2)2Ag(s)+1/2O2(g)=Ag2O(s)
ΔH=-31.0kJ/mol
则ZnO(s)+2Ag(s)=Zn(s)+Ag2O(s)的ΔH等于
A.-317.3kJ/mol
B.-379.3kJ/mol
C.+317.3
kJ/mol
D.-332.8kJ/mol
9.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能正确表示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A.CO(g)
+1/2O2(g)
==CO2(g)
△H=-283.0
kJ/mol
B.C(s)
+1/2O2(g)
==CO(g)
△H=-110.5
kJ/mol
C.H2(g)
+1/2O2(g)==H2O(g)
△H=-241.8
kJ/mol
D.2C8H18(l)
+25O2(g)==16CO2(g)+18H2O(l)
△H=-11036
kJ/mol
10.已知(l)
=H2O(g)
△H1=a
kJ·
(2)
=2H2O(g)
△H2=b
kJ·
(3)=H2O(l)
△H3=c
kJ·
(4)
=2H2O(l)
△H4=d
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a<c<0
B.b>d>0
C.2a=b<0
D.2c=d>0
11.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的热量,又知:H2O
(l
)
==
H2O(g);H
=
+44
kJ·mol-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B2H6
(g)+O2
(g)
==
B2O3
(g)+H2O
(g)
△H
=
-677.7
kJ·mol-1
B.B2H6
(g)+3O2
(g)
==
B2O3(s)+3H2O
(g)
△H
=
-2165
kJ·mol-1
C.B2H6
(g)+3O2
(g)
==
B2O3(s)+3H2O
(g)
△H
=-2033
kJ·mol-1
D.B2H6
(g)+3O2
(g)
==
B2O3(s)+3H2O(l)
△H
=
-2033
kJ·mol-1
12.在12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CO2占2/3,已知C(s)+1/2O2(g)=CO(g)
△H=-110.35kJ/mol
CO(g)+1/2O2(g)=CO2(g)
△H=-282.57
kJ/mol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A.172.22kJ
B.36.78kJ
C.73.56kJ
D.94.19kJ
13.已知:CH4(g)+2O2(g)→CO2(g)+2H2O(g)
ΔH=-Q1

2H2(g)+O2(g)
==
2H2O(g)
ΔH=-
Q2;
H2O(g)
==
H2O(l)
ΔH=-
Q3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H2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4Q1+0.5Q2
B.4Q1+0.5Q2+9Q3
C.4Q1+2Q2
D.4Q1+Q2+10Q3
14.化学反应N2+3H2

2NH3的能量变化如题13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N2(g)+3H2(g)

2NH3(l)
⊿H

2(a—b—c)kJ·mol-1
B.N2(g)+3H2(g)

2NH3(g)
⊿H

2(b—a)kJ·mol-1
C.N2(g)+H2(g)

NH3(l)
⊿H

(b+c—a)kJ·mol-1
D.N2(g)+H2(g)
=NH3(g)
⊿H

(a+b)kJ·mol-1
15.已知:CH3CH2CH2CH3(g)+6.5O2(g)
==
4CO2(g)+5H2O(l)
ΔH=-2
878
kJ·mol-1
(CH3)2CHCH3(g)+6.5O2(g)
==
4CO2(g)+5H2O(l)
ΔH=-2
869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
B.正丁烷的稳定性大于异丁烷
C.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D.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
16.已知H2O(g)
==
H2O(l)
ΔH1=-Q1
kJ·mol-1
CH3OH(g)
==
CH3OH(l)
△H2=-Q2
kJ·mol-1
2CH3OH(g)
+3O2(g)
==
2CO2(g)+4H2O(g)
△H3=-Q3
kJ·mol-1
(Q1.Q2、Q3均大于0)若要使32g液态甲醇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放出的热量为(单位:kJ)
A.Q1+Q2+Q3
B.0.5
Q3-Q2+2Q1
C.0.5
Q3+
Q2-2Q1
D.
0.5(Q1+Q2+Q3)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52分)
19.(6分)在一定条件下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其能量变化如图:
(1)下列有关反应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B.该反应若有能量变化,则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该反应若为放热反应,则不需加热反应就一定能自发进行
D.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一定相等,且遵循能量守恒
(2)若E1(填“>”、“<”或“=”)反应物的总能量,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0.(9分)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在25℃、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适量的N2和O2完全反应,每生成23g
NO2需要吸收16.95kJ热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拆开1mol
H-H键,1molN-H键,1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分)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Ⅰ:C(s)+O2(g)=CO2(g)
ΔH1<0

途径Ⅱ:先制成水煤气:C(s)+H2O(g)=CO(g)+H2(g)
ΔH2>0

再燃烧水煤气:2CO(g)+O2(g)=2CO2(g)
ΔH3<0

2H2(g)+O2(g)=2H2O(g)
ΔH4<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Ⅰ放出的热量______(“>”、“=”或“<”)途径Ⅱ放出的热量。
(2)ΔH1、ΔH2、ΔH3、ΔH4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由于制取水煤气反应里,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________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那么在化学反应时,反应物应需要__________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因此其反应条件为______________。
(4)简述煤通过途径II作为燃料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8分)(1)(2分)某学生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化学反应X
十2Y====2Z能量变化情况的研究。当往试管中滴加试剂Y时,
看到试管中甲处液面下降,乙处液面上升。关于该
反应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
③该反应过程可以看成是“储存”于X、Y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而释放出来
A.
①②③
B.
①③
C.①②
D.

(2)(6分)已知H2(g)+O2(g)===H2O(1);
△H=-285.kJ/mol
C3H8(g)+5O2(g)===3CO2(g)+4H2O(1);
△H=-2220.0kJ/mol
①实验测得H2和C 3H8的混合气体共5mol,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6262.5kJ,则混合气体中H2和C3H8的体积比是

②已知:H2O(1)=H2O(g);△H=+44.0kJ/mol,写出丙烷燃烧生成CO2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23.(10分)“西气东输”是西部开发的重点工程,这里的气体是指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工业上将碳与水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水煤气,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两者的体积比约为1:1。已知CO的燃烧热为△H
=-283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H
=
-286
kJ/mol;
CH4的燃烧热为△H
=-890
kJ/mol。
(1)写出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1mol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水蒸气,放出的热量________890kJ(填“>”、“=”或“<”)。
(2)忽略水煤气中其它成分,相同状况下若得到相等的热量,所需水煤气与甲烷的体积比约为__
___;燃烧生成的CO2
的质量比约为________________。
(3)若将a
molCH4、CO和H2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
CO2气体和液态水时,则放出热量(Q)的取值范围是

24.(10分)在化学反应中,只有极少数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应物分子发生碰撞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这些分子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用kJ 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中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
(填“需要”或“不需要”)提供能量,该反应的△H=
(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g)+1/2O2(g)
===
H2O(g)
△H=-241.8kJ 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67.2
kJ mol-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

(3)对于同一反应,图中虚线(II)与实线(I)相比,活化能大大降低,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第一章
单元测试卷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B
D
D
D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B
A
A
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19.(6分)
(1)AD
(2)>
吸热
20.(9分)
(1)CH3OH(l)+O2(g)→CO2(g)+2H2O(l)
ΔH=–725.76kJ·mol-1
(2)N2(g)+2O2(g)
===
2NO2(g)
ΔH=+67.8kJ·mol-1
(3)N2(g)+3H2(g)
===
2NH3(g)
ΔH=-92kJ·mol-1
21.(9分)
(1)等于;(2)ΔH1
=ΔH2
+
1/2
ΔH3
+
1/2ΔH3
(3)小于,吸收,加热
(4)固体燃料变成气体燃料,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22.(8分)
(1)(2分)B
(2)(6分)①1:1
②C3H8(g)+5O2(g)===3CO2(g)+4H2O(g);
△H=-2044.0kJ/mol
23.(10分)
(1)2H2(g)+O2(g)
==
2H2O(l);△H=-572kJ mol-1
<
(2)3:1
3:2
(3)
890a
kJ>Q>283a
kJ
24.(10分)
(1)放热
需要
E1-E2
(2)409.0
kJ mol-1
(3)使用了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