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案+同步练习(两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同步练习(两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10-10 16:41:45

文档简介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2.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牛顿管、金属片、纸片、天平,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刻度尺。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讲解:
一、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金属片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吗?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动手设计自己的可行方案。
点评:通过实例加以分析,结合物理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自己的猜想
点评:掌握一定的历史史实,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教师总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2、它的方向如何?
符号:g
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2,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2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点评: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
,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推出:
三、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练习P(47)“问题与练习”第2题:
一位观察者测出,悬崖跳水者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3.0s,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悬崖有多高?实际上是由空气阻力的,因此实际高度比计算值大些还是小些?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习独立作答;学生解答完毕后相互讨论和检查结果。
教师点评: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可算结果达到45m,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3s内不会下落这样的距离,提醒学生注意理想化可能带来的误差。
点评: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1、如果给你一把尺子能否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测定一下你的反应时间?
2、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建议学生课下测出自己的反应时间,将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应时间尺”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提出方案,并解释原理,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点评: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人合作,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做一做》让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必准确解答,同时强调“估算”。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比较各种不同方法,并讨论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通过课下解题并对该问题获得理性的认识。
点评:利用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
教师点评:由于照相机的曝光时间极短,一般为1/30s或1/60s,曝光量相差10%对照片不会有明显影响,所以相机快门的速度都有比较大的误差,“傻瓜”相机更是这样。故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这种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可以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建议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解出其准确值,比较两种情况下的时间差异。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自由落体运动》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8.0分)
1. 物体自楼顶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落到地面的速度为
v。在此过程中,物体从楼顶落到楼高一半处所经历的时间为(  )
A.
B.
C.
D.
2.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的时间取决于(  )
A. 物体的重力
B. 物体下落的高度
C. 物体的速度
D. 物体的加速度
3. 一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接球,他每隔0.40
s抛出一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正在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四个球,将球的运动看作是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高度从抛球点算起,取g=10
m/s
2)(

A. 1.6
m
B. 2.4
m
C. 3.2
m
D. 4.0
m
4. 一小球从距地面h高处自由落下,当下落h/4时的速度是落地速度的(

A. 1/2
B. 1/3
C. 1/4
D. 1/5
5. 物体自楼顶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落到地面的速度为
v。在此过程中,物体从楼顶落到楼高一半处所经历的时间为(

A.
B.
C.
D.
6. 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两位同学合作,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如图(1),甲捏住尺的上端,乙在尺的下部作握尺的准备(但不与尺接触),当看到甲放开手时,乙立即握住尺,若乙作握尺准备时,手指位置如图(2),而握住尺的位置如图(3),由此测得乙同学的反应时间约为(


A. 2.0
s
B. 0.30
s
C. 0.10
s
D. 0.04
s
7.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
B. 在空气中忽略空气阻力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C.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D. 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时其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不相同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8. 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通过1.75
m高的窗户所需的时间为0.1
s,物体从窗底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为0.2
s,则物体是从________m的高处开始下落的。
9. 物体由A点自由下落,经过B点到达C点,已知物体经过B点时的速度是到达C点时的1/3,B、C之间的距离是24
m,则A、C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
10. 物体从80
m高处自由落下,要把这80
m高度分为四段,使物体通过每一段所用的时间都相等,则这四段的高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 自由下落的物体,从H高处自由落下,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是着地速度的一半时,距地面的高度为________。
12.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落到A点时的速度为20
m/s,则小球经过A点上方12.8
m处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m/s,经过A点下方25
m处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m/s.(取g=10
m/s
2)
13. 从楼顶自由下落的小球经过某窗户顶部和底部时的速度分别为4
m/s和6
m/s,则该窗户高_________m.(取g=10
m/s
2)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4. 屋檐定时滴出水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已刚好到达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正分别位于高1m的窗户的上、下沿,如图2-4-2所示.问:
图2-4-2
(1)此屋檐离地面多少米?
(2) 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15. 从距地面125m的高处,每隔相同的时间由静止释放一个小球,若不计空气阻力,当第11个小球刚释放时,第1个小球恰好落地.求相邻的两个小球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
16. 一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先后经过A、B两点,相隔时间为0.2s,已知AB相距1.2m,求物体起落点离A的高度。
【答案】
1. C 2. B 3. C 4. A 5. C 6. B 7. C
8. 20
9. 27
m
10. 5
m

15
m
25
m

35
m
11.
12. 12
30
13. 1
14. 3.2m
 0.2
s
15. 0.5
s
16. 1.25m
【解析】
1. 设楼顶到地面的距离为
h,下落楼房一半高度所用时间为
t,由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v
2=2
gh及
,可求得
t=

2. 由位移时间关系式
h=
,得
t=
,所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的时间由下落的高度决定。
3. 由题意知,根据对称性,球抛出后上升到最大高度所用的时间为0.8
s,则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
gt
2=
×10×0.8
2
m=3.2
m.
4. 由v
2=2gh和v′
2=2g
得v′=
.
5. 设楼顶到地面的距离为
h,下落楼房一半所用时间为
t,由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v
2=2
gh及
=
gt
2,由这两个关系式可求得
t=
v。
6. 尺子下落的高度为
h=0.65
m-0.20
m=0.45
m
根据
h=
gt
2可得
t=
=
s=0.30
s。
7. 在真空中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或者在空气中,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很小,和物体重力相比可忽略时,物体的运动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可知A、B项错误;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其速度变化的快慢即为重力加速度,D项错误;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知C项正确。
8. 设物体下落高度为x,窗户的高度为x
1,从开始下落到窗顶的速度为v,所需的时间为t
1,通过窗户所需要的时间为t
2,从窗底到地面所需的时间为t
3。
则有v=gt
1x
1=vt
2+
gt
2
2
由以上两式并代入数据得1.75=10×t
1×0.1+
×10×0.1
2,
解得t
1=1.7
s
物体下落的高度x
1=
g(t
1+t
2+t
3)
2=
×10×(1.7+0.1+0.2)
2m=20
m。
9. 因为v
B=
v
C,所以gt
B=
gt
C,所以t
B=
t
C。
又因为
gt
c
2-
g(
t
C)
2=24,所以
·(
gt
0
2)=24,所以h
C=
gt
c
2=27
m。
10. 本题考查了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牢记规律、牢记规律使用的条件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照常使用,而且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因为h
1∶h
2∶h
3∶h
4=1∶3∶5∶7,所以

,所以h
1=5
m;h
2=3h
1=15
m;h
3=5h
1=25
m;h
4=7h
1=35
m。
11. 本题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考查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掌握公式,抓住题中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是着地速度的一半时,物体距地面的高度为x,则物体着地速度为v=
。距地面高度为x时的速度为v′=
,根据题中要求v′=
,即

,解得x=

12. 由v
2=2gh得:h
a=
=20
m,A点上方12.8
m处,下落高度h
1=(20-12.8)
m=7.2
m,v
1=
m/s=12
m/s
A点下方25
m处,h
2=(20+25)
m=45
m,v
2=
m/s=30
m/s.
13. 由v
2=2gh得:窗户顶部h
1=
=
m=0.8
m
窗户底部h
2=
m=1.8
m,窗户高Δh=h
2-h
1=1
m
可直接运用公式Δh=
.
14. 可以将这5滴水运动等效地视为一滴水下落,并对这一滴水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等时间分割,即分成4个相等的时间间隔.这一滴水运动轨迹的分割点,即为上述几滴水所在的位置,由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计时,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1∶3∶5∶7∶…∶(2n-1),据此可作出简捷解答

解:令相邻水滴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依次为:x、3x、5x、7x,则窗高为5x,依题意有5x=1m,则x=0.2m??

屋檐高度:h=x+3x+5x+7x=16x=3.2m??

由3.2=
×10×t
2,得t=0.8s??

故滴水时间间隔Δt=
=0.2s.
15. 由题意可知,在释放第11个小球时,恰好第1个小球刚触地,相当于在整个过程中有10段相等的时间.根据h=
gt
2可得:?

t=
s=5s??

由分析可知,11个小球排列在空中,把整个下落过程分成了10等份,则每一份的时间为0.5
s.
16. (1)分段列方程法,?

h
1=
?

1.2=v
a×0.2+
g×0.2
2?

(2)整段列方程法:?

1.2=
g(t+0.2)
2-
gt
2?

(3)根据全过程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速度有:?
?
=g(t+0.1)?

以上后两种方法均可以求出落点到A的时间,然后根据s=
gt
2就可以求出物体起落点离A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