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字音认读
1.瀛洲(yíng)
2.天姥(mǔ) 3.向天横(hénɡ)
4.剡溪(shàn)
5.渌水(lù)
6.谢公屐(jī)
7.倚石(yǐ)
8.殷岩泉(yǐn)
9.水澹澹(dàn)
10.霹雳(pī
lì)
11.訇然(hōnɡ)
12.鸾回车(luán)
13.石扉(fēi)
14.鼓瑟(sè)
15.惊悸(jì)
二、词语积累
1.越人语天姥
语:告诉
2.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遮蔽
3.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4.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
5.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响
6.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7.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时
8.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依据
三、佳句诵读
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3.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4.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5.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说作者
(一)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左右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第二年,因参与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获罪,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后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二)作品: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三)评价: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寻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临行前写的。
?
链常识
游
仙
诗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1.既然题中说“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效果?
提示:“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综合运用了夸张、衬托、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巍峨。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这两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
3.诗人为何花大量的笔墨来描绘梦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4.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对前一部分梦境起什么作用?
提示: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5.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提示:前一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后一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6.置身诗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意境。
提示:本诗通过对梦中三个场景飞跃镜湖、登山奇观、众仙登场的描述,营造了一个变幻奇特、有声有色的雄伟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对现实的厌恶之情。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清
溪
行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在诗的结尾,你认为作者创设了一种怎样的境界?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胸怀济世之志的诗人来说,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向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抑郁的情绪。
2.请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两句为例,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描写清溪的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过,倒影在清溪之中。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 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解析:选BE B项,“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项,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4.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二、语言应用
5.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取得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答案: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 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 苏轼需要一座庐山 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