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三 蜀相
一、字音认读
1.祠堂(cí) 2.柏森森(bǎi) 3.映阶(jiē)
4.开济(jì)
5.好音(hǎo)
6.黄鹂(lí)
二、词语积累
1.锦官城外柏森森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犹“频繁”,多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济:开,开创;济,扶助
三、佳句诵读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说作者
(一)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唐玄宗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颠沛流离,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后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二)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以及“三吏”“三别”等。
(三)评价: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
寻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使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
链常识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2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第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提示:①设问。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②记叙与描写结合。第一句是记叙,“柏森森”用的是描写。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提示:“诗眼”分别是“自”“空”。“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作者用哪些语句勾勒诸葛亮的形象?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的特点:雄才大略、忠心耿耿、无私奉献、壮志未酬。
4.作者塑造诸葛亮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长使英雄泪满襟”句中“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请运用“知人论世”方法,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以诸葛自况,表达自己像千古英雄一样具有壮志未酬的苦痛。包括杜甫自己。这里的英雄指的是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尤其是如自己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胸怀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施展。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心忧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此处的英雄自然包含作者本人。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 邻
[唐]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先写锦里先生给杜甫留下的印象,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读书人。
B.“未全贫”,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
C.“惯看宾客儿童喜”一句,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D.“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由此可以推断锦里先生的耿介、孤僻,不与俗人交往。
E.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诗人通过访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解析:选AD A项,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可以看出他的雅致儒雅。D项,“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一句营造了鸟雀见人来不惊的和谐、宁静气氛。
2.诗歌后两联,写了一幅江村送别的情景,流露出诗人访邻的快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快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离别时的环境,浅水野航,白沙翠竹,月色如洗,环境清新幽谧。诗人离开时,已经天色向暮,明月初上,可见主客相见之欢。“才”,刚刚;“恰”,正好。这两个字流露出作者的心情:似乎一切都很称心如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唐]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3.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的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当时的离别之景。
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二、语言应用
5.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用满腔忧国之情凸显了生命的价值;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片赤子之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终于明白:生命终归会结束,价值将永存世间。
答案:屈原沉吟江畔,九死不悔,用满怀高洁之志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司马迁含屈忍辱,发愤著书,用一部传世之史解读了生命的意义 谭嗣同面对屠刀,仰天长笑,用一腔刚毅之血见证了生命的价值(写出两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