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国殇 燕歌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国殇 燕歌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9 17:1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殇 燕歌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篇目一 国 殇
一、字音认读
1.错毂(ɡǔ)      
2.旌蔽日(jīng)
3.躐(liè)余行(hánɡ)
4.左骖殪(cān)(yì)
5.霾两轮(mái)
6.絷四马(zhí)
7.援玉枹(fú)
8.天时怼(duì)
二、词语积累
1.操吴戈兮被犀甲   
操:持
被:通“披”
2.车错毂兮短兵接
错:交错
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矢交坠兮士争先
矢:箭
坠:坠落
4.凌余阵兮躐余行
凌:侵犯
躐:践踏
5.左骖殪兮右刃伤
殪:倒地而死
6.霾两轮兮絷四马
霾:通“埋”,深陷
7.援玉枹兮击鸣鼓
援:拿、握
8.天时怼兮威灵怒
怼:怨恨
9.严杀尽兮弃原野
严杀:壮烈地战死
10.平原忽兮路超远
忽:渺茫
11.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悔恨
12.诚既勇兮又以武
诚:诚然,确实
13.终刚强兮不可凌
凌:凌辱
14.魂魄毅兮为鬼雄
毅:威武不屈
三、佳句诵读
1.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2.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3.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知文意
这首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赏技巧
1.渲染、夸张的手法
描写战斗场面,作者用“车错毂兮短兵接”“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等句,极力渲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用“旌蔽日兮敌若云”“天时怼兮威灵怒”,极力夸张敌军之强和战斗之残酷。这些渲染和夸张,有力地衬托了“矢交坠兮士争先”“援玉枹兮击鸣鼓”等句。从而突出了战士们英勇刚强的爱国精神。
2.高昂悲壮的格调
诗中所描写的战斗是十分悲壮的,但作者所表现的战士的形象是英勇无畏、奋勇争先、情绪高昂慷慨的,而作者抒情的主调又是热烈赞扬战士们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因此,场面虽然悲壮,却洋溢着高昂的战斗激情,使全诗富有英雄主义的色彩,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3.描写、抒情结合的笔法
先具体描写战士们在激烈战斗中的勇敢顽强,终因敌强我弱而英勇牺牲,突出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爱国形象,为下文讴歌悼念作了铺垫。下文以抒情的笔法对战士们勇武刚强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和深情的悼念,使战士们的爱国形象进一步升华,显得更加富有光彩。没有前者的描写作铺垫,下文讴歌便成无本之木;有了后者的抒情讴歌,前者描写的形象便如锦上添花,光彩熠熠。
篇目二 燕


一、字音认读
1.因而和焉(hè)      
2.金(chuānɡ)
3.旌旆(pèi)
4.逶迤(wēi
yí)
5.碣石(jié)
6.塞草腓(féi)
7.蓟北(jì)
8.飘飖(yáo)
二、词语积累
1汉家烟尘在东北  
烟尘:战争
2.汉将辞家破残贼
贼:残暴凶恶的敌人
3.天子非常赐颜色
非常:特别
颜色:荣光
4.金伐鼓下榆关
:击打
下:出
5.山川萧条极边土
极:穷尽
6.大漠穷秋塞草腓
穷秋:深秋
腓:枯萎
7.边庭飘飖那可度
飘飖:形容长风万里
8.死节从来岂顾勋
勋:功勋
三、佳句诵读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4.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5.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知文意
此诗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
赏技巧
1.多重对比
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战死和将军的恃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和将军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2.铺垫衬托
例如诗的起首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笔。
篇目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一、字音认读
1.乱飐(zhǎn)  2.薜荔(bì
lì)  3.滞一乡(zhì)
二、词语积累
1.城上高楼接大荒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2.惊风乱飐芙蓉水
惊风:急风
飐:吹动
3.共来百越文身地
文:通“纹”,花纹
4.犹自音书滞一乡
犹自:仍然是
滞:阻塞不通
三、佳句诵读
1.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2.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3.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4.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
知文意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南荒的无比忧愤和孤寂,同时也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患难之友的深情怀念和相聚无期的惆怅,含蓄地谴责了腐朽势力对革新派的迫害。
?
赏技巧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当诗人登上柳州城楼,纵目远望,视线所及的客观之景,是无所不包的。然而,最触动情怀的却是他摄入诗中的“芙蓉水”和“薜荔墙”,这里的“芙蓉水”“薜荔墙”显然是另有深意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经常拿“芙蓉”“薜荔”这些花草来形容自身的志行高洁;柳宗元如此写景,暗含了对自我品格的肯定;而“芙蓉水”遭“惊风乱飐”,“薜荔墙”受“密雨斜侵”,也正切合了柳宗元遭谗受谤被贬谪的境遇。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入诗,正是主、客观融合、统一的表现。
2.感情真挚,委婉含蓄
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好友,一同遭受贬逐,又“共来百越文身地”,天各一方。既是这样,彼此就应音书频寄,常来常往才是。可是,“犹自音书滞一乡”,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犹自”二字,表现了诗人对好友们的殷切怀念之情。
全诗构思精妙,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情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篇目四 菩


一、字音认读
1.罗襦(rú) 2.金鹧鸪(zhè
ɡū) 3.鬓云(bìn)
二、词语积累
1.鬓云欲度香腮雪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的意思
2.新贴绣罗襦
襦:短衣、短袄
三、佳句诵读
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
知文意
词人运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极度优美而又无限幽怨。
?
赏技巧
1.抒情深微
温庭筠这首词的题材是很狭小的,这首词的抒情实际上是深微的——虽然,他描绘的只是一个独处的贵族女子的哀怨,但是,这种情感的描绘渗入了诗人自身的气质性格和文化背景,从而摆脱了狭隘的追求事功的心态,而最终有了某种微妙的感受,甚至使千载之下毫不相干的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共鸣。
2.运用反衬
词的最后两句“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看似平淡,实际上是一种反衬手法。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这又给她哀怨的情绪添了几许酸楚和难堪,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种“双双对对”“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理想。
篇目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一、字音认读
1.銮舆(luán)  2.糨来(jiānɡ)  3.耽(dān)
4.觑(qù)
5.拽埧(jù)
6.几斛(hú)
7.揪捽住(jiū
zuó)
二、词语积累
1.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但有的:凡是,所有的
推故:借故推托
2.索应付
索:必须
3.今日还乡故
乡故:故乡
4.畅好是妆么大户
妆么:装模作样
5.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引定:引来
火:火通“伙”,一伙
6.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觑:看
7.你身须姓刘
须:应该
8.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
根脚:根底,底细
9.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
耽:嗜好,沉迷
10.有甚胡突处
胡突:糊涂
11.明标着册历
册历:账簿
12.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现成的
三、佳句诵读
1.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
2.明晃晃马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
3.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
知文意
本曲以想象、夸张的手法,通过一位乡民的口吻,讲出了他所看到的刘邦返沛的滑稽情景,对那些一阔就变脸的政治暴发户极尽讽刺和嘲笑之能事,揭开了皇帝道貌岸然的外衣,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
赏技巧
1.构思新奇
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飞虎旗”怎么能说成“狗生双翅”呢?而改为由
乡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
2.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俚语)
比如用“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
“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一系列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写日、月、凤、虎、龙五面旗,这就富有讽刺的意味。元曲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完全不同。由于口语运用得好,使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