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
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品读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3.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培养自主鉴赏能力。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因声求气”中的“因”可解释为沿着、顺着,“声”是指诗歌的声律特点,“求”解释为寻找,“气”是指诗歌的精神。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1)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掌握诗歌声律知识
①节奏。七言诗的节拍一般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和“二二三”等
。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五言诗的节拍一般有“二三”“二一二”“二二一”等。
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②快慢。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悲伤、失望、冷淡、庄严宜慢。
③抑扬。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④轻重。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将进酒
一、字音认读
1.将进酒(qiānɡ)
2.呼儿将出(jiānɡ)
3.金樽(zūn)
4.岑夫子(cén)
5.钟鼓馔玉(zhuàn)
6.恣(zì)欢谑(xuè)
7.沽取(ɡū)
8.千金裘(qiú)
9.烹羊(pēnɡ)
10.斗酒(dǒu)
二、词语积累
1.朝如青丝暮成雪
青丝:指黑发
雪:指白发
2.将进酒
将:请
3.斗酒十千恣欢谑
恣:放纵,无拘束
4.径须沽取对君酌
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5.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应当
6.千金散尽还复来
复:再
7.与君歌一曲
与:
给
8.请君为我倾耳听
为:为了
9.但愿长醉不愿醒
但:只
三、佳句诵读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5.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说作者
李白(见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相关介绍)
?
寻背景
诗人李白这首载“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元丹丘家做客。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平之气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
链常识
李白与古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等。与《古风》诗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身,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
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旧题,但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而且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
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1.结合全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请在横线空缺处填上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恰当词语:悲伤→欢乐→愤激→狂放。
(2)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诗人为何而愁?请在表格空缺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体现诗人“愁”的诗句
分析“愁”的原因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时光易逝 人生易老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③自信豪迈怀才不遇
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 才子失意
2.诗歌开头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提示:开篇的这组长句既有比喻——以黄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提示:这两句诗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壮士暮年,怀才不遇,国家危难……一切的不如意即兴转化为豪迈的酒量,体现了李白旷达豪放、自信、乐观、洒脱的一面,一种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
4.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
请简要分析。
提示: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诗人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5.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上的异同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提示: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后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前者所谓“长醉不愿醒”显得消极一些。总体来说,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前者是委婉地表达情感,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是直白地表达,锋芒直指“权贵”。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首先要理解两联的内容,颔联中的“吴宫花草”“晋代衣冠”重在点明金陵的历史遗迹;颈联中的“三山”“一水”重在写眼前金陵城美丽的风景。第二问,李白作为唐代诗人,面对如今荒芜的金陵城,触发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和六朝兴衰的感叹。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总为浮云能蔽日”中的“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比喻君王。尾联抒发忧国伤时的情感,意旨深远。
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民。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独
不
见
[唐]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3.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一句中的“终然”暗示出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
E.“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解析:选CD C项,“忆与君别年”两句表达了闺中人年复一年对戍边之人的思念之情;D项,“终然”的解释夸大其辞,“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说法太绝对。
4.赏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
二、语言应用
5.将下面四句诗,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一次,唐朝诗人贺知章、王之涣、杜甫、李白四位好友在一起饮酒赏月。席间,有人提出以圆月酒杯为内容各吟一句联成一首绝句,联不上者不得喝酒。贺知章先吟出第一句:“________。”吟罢,他斟了一杯酒。王之涣续吟第二句:“________。”随即,他也给自己斟了一杯酒。杜甫先斟了一杯酒,放在自己面前吟道:“________。”下面该李白了,只见他慢条斯理伸手将三杯酒全端在自己面前一饮而尽,然后哈哈笑着吟道:“________。”另三位诗人大笑不已。
①金樽斟酒月满轮 ②手举金樽带月吞 ③圆月跌入金樽内 ④一轮圆月照金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④①③②
6.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计划在春节来临之际,举办“不离不弃 互助进步”活动,组织同学们慰问孤儿院的孩子们,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与温暖。下图是初步的活动构想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想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次“不离不弃 互助进步”活动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准备阶段需事先确定活动时间,并提前准备好所需物品。实施阶段即到达孤儿院后要先帮助孩子们打扫卫生,再陪孩子们讲故事、聊天,最后写下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