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四 苏幕遮
一、字音认读
1.燎沉香(liáo) 2.消溽暑(rù) 3.芙蓉浦(pǔ)
4.干宿雨(sù)
5.小楫轻舟(jí)
二、词语积累
1.燎沉香
燎:烧
2.消溽暑
溽:湿润、潮湿
3.侵晓窥檐语
侵:渐近
4.叶上初阳干宿雨
干:晒干
宿雨:昨夜下的雨
5.小楫轻舟
楫:桨
6.梦入芙蓉浦
浦:水边
三、佳句诵读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说作者
(一)简介: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二)作品:著有《清真居士集》。代表词作《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
(三)评价:北宋词人。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
寻背景
此词作于夏日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在鸟雀欢快的吱喳声中,作者看到阳光照耀下的雨后风荷,不由得思绪万千,一种久客京华的羁旅思绪萦绕心头,词人因而写下此词。
?
链常识
清真词——周邦彦的词音律精整,铺叙赡丽,刻画精工,字句锤炼,词法讲究,结构曲折。周邦彦被誉为宋词的集大成者,吴梅《词学通论》说:“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周邦彦不但在格律上使词与乐府合流;而且在风格、内容上,亦能融化诸家长处,使其词雅俗共赏。不但南宋姜夔、史达祖词派把其词奉为圭臬,就是到了清代,仍有人奉他为祖师。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描写这幅画面的?
提示: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从容淡雅的画面。从嗅觉,“燎沉香”;从听觉,“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从视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内容分析其好处。
提示:运用了动静结合、比拟的表现手法。这两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运用比拟,极为传神,表现出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一个“窥”字,写出了鸟雀的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3.《苏幕遮》在结构安排上,独具匠心,巧妙设置。请结合词的下片,试作分析。
提示:(1)“故乡”四句:写作者今日长居长安,其实是写思乡之情。(2)“五月”一句:写五月渔郎是否忆故乡,这是虚写思乡之情。(3)“小楫”二句:写昨日作者梦境,这是虚写思乡之情。总之,本词由现实到故乡到梦境,由己及人,虚实结合地来表达思乡之情。
4.杜甫在《月夜》中曾用设想妻子思念自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方的妻与子的复杂感情。周邦彦在本词的下片也采用了这种抒情方式,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请简要分析。
提示: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与杜甫的《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关
河
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①,云深无雁②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②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能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能简析表现)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3~4题。
点绛唇 县斋愁坐作①
[宋]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①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香篆横轻雾”这一视觉形象已将词人引入梦幻之中,“梦逐芭蕉雨”这一听觉形象又使词人在梦幻之中听到雨打芭蕉的淅沥之声。
B.“梦”字将词人追寻“芭蕉雨”的悲愁意象主动化了,从而强调了“芭蕉雨”是情中景,是为表现愁情而设景。
C.“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写词人仰望室外,只见天高云淡,孤鸿远去,听见那雁声凄厉,如泣如诉,好像替幽人低语,倾诉衷肠。
D.词人将孤雁与幽人类比,因两者有可比性,孤鸿独飞天涯,幽人羁旅他乡,其孤寂凄凉虽不相同,但一个“替”字将两者关系联系得更紧密了。
E.大雁秋去春来,还有归乡之时,而他自己却是羁臣远谪,难得返乡,故词人感慨道:“归不去。”这三字包含了很多悲哀与辛酸,很多惆怅与愤慨。
解析:选BD B项,实际是针对“逐”字所做的正确分析,说成“梦”字是错误的。D项,“其孤寂凄凉虽不相同”错误,应是“其孤寂凄凉是相同的”。
4.“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意蕴悠长,表达了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
二、语言应用
5.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下面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标志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重把握所给图形的要素。比如,整体来看,该标志由“眼睛”构成,结合“世界互联网大会”,可知这个图形是“互”的变形图案;至于寓意方面,可以结合图形和主题思考“世界互联网大会”与“眼睛”“互”的关系。
答案:构图要素:标志整体像汉字“互”,又像一只眼睛,中心的圆由多个小圆相互交织而成。
寓意:“互”字点明互联网之意,呼应大会主题,眼睛意指透过互联网去了解世界(答“意指会议中见识的拓展”也对),中心的多个小圆交织意指互联网信息纵横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