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 李凭箜篌引 虞美人 苏幕遮
篇目一 阁 夜
一、字音认读
1.霁寒宵(jì) 2.催短景(yǐnɡ) 3.数处(chù)
4.渔樵(qiáo)
5.寂寥(liáo)
6.夷歌(yí)
二、词语积累
1.岁暮阴阳催短景
岁暮:冬季
景:日光
2.天涯霜雪霁寒宵
霁:雪止
3.三峡星河影动摇
动:摇曳不定
4.夷歌数处起渔樵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5.人事音书漫寂寥
人事:指交游
漫:徒然、白白地
三、佳句诵读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说作者
杜甫(见第一单元《蜀相》的相关介绍)
?
寻背景
乾元二年(759)秋,47岁的杜甫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穷困潦倒,病痛缠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765-767),先后在赤甲、西阁、瀼西、东屯居住。《阁夜》就是大历元年(766)冬寓居西阁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与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
?
链常识
沉郁顿挫——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杜甫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1.开篇两句中“催”和“霁”如何理解?这两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提示: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提示: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听觉方面写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
3.颈联中“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各有何寓意?
提示:“野哭千家”指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夷歌”指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提示:尾联写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也有诗人对人生无常、宇宙永恒的感悟: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3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白雪”与“清江”
B.颔联中的“诸弟”与“一身”
C.颈联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尾联中的“出郊”与“人事”
E.尾联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解析:选DE 古诗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中“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色彩“白”与“清”相对,名词“雪”与“江”相对;B项中“诸弟”对“一身”,数字相对;C项中“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中“出郊”是动宾,“人事”为定补,不对仗;而E项的“极目”与“萧条”词性不对,“极目”为动词,“萧条”为形容词。
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二、语言应用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感慨良多,今天我们还知道“家风”是什么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儒家文化讲究“诗礼传家”,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不仅统治阶层和士大夫家庭提倡“邻德里仁”和“笔耕砚拓”的“诗礼家风”,纵使寻常百姓也持守这样的治家信条。中国历代不乏家风门第的典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厉行节俭的名篇。在家风已然变得陌生的今天,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公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们离开自己的传统文化太久了。
答案:①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 ②也留下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 ③央视此次重提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