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同步练习
1.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Δt极短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下列哪种物理方法(
)
A.微元法
B.假设法
C.控制变量法
D.极限的思想方法
2.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和第一章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下列思考有道理的是(
)
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t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
②这10个点中有6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和B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
③在10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D、G、I),有六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
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如图所示是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4条纸带,哪条纸带的加速度最大
(
)
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木板一定要水平摆放
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必估读
C.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D.作v-t图象时,所描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
5.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4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6共7个计数点,测出1、2、3、4、5、6点到0点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cm).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
(1)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v4=________m/s;
(2)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6.(1)在“利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下述器材中不需要的是________(用代号表示)。
①低压交流电源 ②220
V交流电源 ③刻度尺 ④停表 ⑤小车 ⑥带滑轮的长木板 ⑦纸带 ⑧天平 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2)实验时通过测量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迹来测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该同学在实验时得到6条纸带,在每条纸带上取6个点,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点的时间间隔T均为0.02
s.其中1、2、3点相邻,4、5、6点相邻,在3点和4点之间还有若干个点.s1是1、3两点的距离,s2是4、6两点的距离,s3是2、5两点的距离。
①测出s1、s2、s3后,计算打第2点时瞬时速度的表达式是v2=________,计算打第5点时瞬时速度的表达式是v5=________,计算加速度的表达式是a=________。
②该同学测得的数据是s1=4.00
cm,s2=6.60
cm,s3=28.10
cm,根据数据求出a=________。
7.⑴图甲为一游标卡尺的结构示意图,当测量一钢笔帽的内径时,应该用游标卡尺的_____(填“A”、“B”或“C”)进行测量;示数如图乙所示,该钢笔帽的内径为________mm。
8.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议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和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m/s2,若用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9.一游标卡尺的主尺最小分度为1mm,游标上有10个小等分间隔,现用此卡尺来测量工件的直径,如图所示,该工件的直径为
mm.螺旋测微器的示数为
cm。
10.下图是用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点的纸带,纸带固定在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后面,A、B、C、D、E为选好的记数点。两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电源频率为50赫兹,则相邻两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s。由以上数据可从纸带上求出小车在运动中的加速度a=_____m/s2,打点计时器打下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c=_____.m/s
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据速度定义式v=,当Δt极短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的思想,故选项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理学方法。
2.B
【解析】任何实验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也正是因为有误差的存在,v-t图中的数据点才不可能严格在一条直线上;如果有些数据离直线很远,说明这个数据很可能是错误的,所以①③错误,②④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
3.A
【解析】4条纸带的时间间隔相等,其中C、D
两条纸带上的点间隔均匀表明它们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看做加速度为零;A、B
两条纸带上的点间隔在不断增大,且A条纸带上的点相邻间距之差较大,故纸带A的加速度最大,所以选项A正确。
4.C
【解析】实验过程中,一般长木板应平放,不能侧向倾斜,但适当一端高一端低,也是可以的,A错误;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需要估读,B错误、C正确;作v-t图象时,若各点与直线拟合,则作直线并使直线经过尽量多的点,D错误。
5.
0.41
0.76
【解析】(1)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4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
(2)设0到1之间的距离为,以后各段分别为,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
点睛: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6.
(1)①④⑧
①
②3.07
m/s2
【解析】(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应该从实验的过程和步骤去考虑;在《利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作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具体的实验步骤为:
①木板平放,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连接好电路,(此步骤所需器材带滑轮长木板、导线、220V交流电源);
②穿纸带;挂钩码,(此步骤所需器材纸带、钩码、细绳);
③先接通电源,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立即关闭电源,(此步骤所需器材小车);
④换纸带,加钩码,再做二次;
⑤处理纸带,解出某位置的速度和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在处理纸带时需要用刻度尺处理计数点之间的距离).
由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不需要的仪器是220V交流电源、秒表和天平.故选①④⑧;
(2)①根据中点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得:
;同理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公式可知:2as2=v52-v22
则有
②该同学测得的数据是s1=4.00cm=0.04m,s2=6.60cm=0.066m,s3=28.10cm=0.281m,
代入数据解得:a=3.07m/s2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所需实验器材,以及利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质点中点时刻的速度等于其平均速度.
7.①A②11.3
【解析】试题分析:A测内径,B测外宽,故用A部位测量,读数为
考点:考查了游标卡尺的使用以及读数
【名师点睛】游标卡尺来测量玻璃管内径应该用内爪.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是主尺读数加上游标读数,不需要估读
8.①6;7;②1.00;1.20;③2.00,偏大
【解析】试题分析:①由纸带两个点之间的时间相同,若位移逐渐增大,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若位移逐渐减小,则表示物体做减速运动;
②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的方法求解瞬时速度;
③用作差法求解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解:①从纸带上的数据分析得知:在点计数点6之前,两点之间的位移逐渐增大,是加速运动,在计数点7之后,两点之间的位移逐渐减小,是减速运动,所以物块在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v5===1.00m/s
v6==m/s=1.20m/s
③由纸带可知,计数点7往后做减速运动,根据作差法得:
a==﹣2.00m/s2.
在减速阶段产生的加速度的力是滑动摩擦力和纸带受的阻力,所以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素的真实值偏大.
故答案为:①6;7;②1.00;1.20;③2.00,偏大.
【点评】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9.29.8,0.6750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游标卡尺读数的方法,主尺读数加上游标读数,不需估读.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是固定刻度读数加上可动刻度读数,在读可动刻度读数时需估读.
解:1、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29mm,游标尺上第8个刻度和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所以游标读数为8×0.1mm=0.8mm,所以最终读数为:29mm+0.8mm=29.8mm.
2、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为6.5mm,可动刻度为25.0×0.01mm=0.250mm,所以最终读数为6.5mm+0.250mm=6.750mm=0.6750cm.
故答案为:29.8,0.6750
【点评】对于基本测量仪器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要了解其原理,要能正确使用这些基本仪器进行有关测量.
10.0.1;0.4;0.3
【解析】
试题分析:相邻两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5=0.1s;
小车在运动中的加速度:
,
打点计时器打下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
考点: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的加速度.
选择题
实验探究题
填空题
选择题
实验探究题
填空题(共20张PPT)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目的: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交流电源,刻度尺
钩码
小车
细绳
纸带
打点计时器
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
①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②把
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
,然后把
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
纸带
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③把小车停在
处,先
,然后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纸带,重复实验3次。
④增减所挂的钩码,或在小车上放置重物,再做两次实验,每次实验打3条纸带。
滑轮伸出桌面
一条细绳
钩码
纸带
靠近打点计时器
接通电源
释放小车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3.取下纸带前,先断开电源.
4.要防止钩码落地,避免小车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
注意事项
舍掉开头过于密集的点,从清楚的点开始,每五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
;依次标号为0,1,2,3,4,5,6
0.10s
0.10s
舍弃过于密集/不清晰的点
1.怎样分析和选取纸带上的点
在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
3.怎样计算打下某点时物体运动瞬时速度?
2.如何测量出纸带上各计数点间的距离?
平均速度
→
瞬时速度
T为多少
4.测量记录实验数据
小车在几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计数点编号
0
1
2
3
4
5
6
时间t/s
0
0.1
0.2
0.3
0.4
0.5
0.6
各计数点到0的距离X(m)
V/(ms-1)
5.作出速度—时间图像
问题1:由计算出的速度能否初步判断出小车做的是什么运动?
问题2:请用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中做出小车的v–t图像。
速度随时间增加的运动
0 0.1 0.2 0.3 0.4 0.5
0.6
0.5
0.4
0.3
0.2
0.1
t/s
v/(m.s-1)
1.建立坐标系:根据所得数据大小选择适当单位长度
2.描点
使得这些点坐落在坐标平面的大部分面积中
观察、思考
这些点的
规律
画曲线时要使它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用一条曲线(包含直线)
“拟合”所描点
1.小车速度随时间逐渐增大。
2.速度和时间成“线性”关系;
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均匀增加;
在相同时间里,速度增量相同。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分享你的学习感言。
1.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我们采用的正确方法是(
)
A.舍掉开头过于紧密的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做计时起点
B.为了实验精确,选取纸带上第一个点做计时起点
C.每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只能取0.1
s
D.每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可视打点密度而定,可取0.02
s、0.04s、…n×0.02
s
AD
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下列哪些器材是本实验必需的
.
①打点计时器
②天平
③低压直流电源
④细绳
⑤纸带
⑥小车
⑦钩码
⑧停表
⑨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
为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的器材是
.
①④⑤⑥⑦⑨
低压交流电源、刻度尺
3.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2-1-5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这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点的距离填入下表中。
课本P33第三题
剪下的纸条长度
表示0.1
s时间内
位移大小,纸条
长度可认为表示速度
观看视频: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见素材)《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本节是个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探究小车的运动特点和规律。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实际研究小车在运动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完成。通过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看似简单,但就其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是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的。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一种从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作出图象、分析图象、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这种科学思维方法贯穿整个物理实验,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教材设计这个学生实验为一节,建议用2课时完成。
1.知识与技能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2)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3)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发现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瞬时速度。
(2)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方法。
(3)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由实验数据得出v-t图象。
2.由v-t图象得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过程注意事项。
2.实验数据的处理。
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钩码、细线、复写纸片、刻度尺。
导入新课
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飞机着陆时的运动,火车出站时的运动,鸟儿在空中飞行……这些物体遵循什么样的运动规律?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它可以描述物体的具体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机动车的速度计得知机车某时刻的速度大小。在实验中怎样才能得知各个时刻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知道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想办法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小明同学利用频闪相机在公路旁拍摄了摩托车运动的情景,他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
你能根据照片分析出摩托车的运动情况吗?你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展示课件: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如图。
复习旧知:1.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瞬时速度的测量:时间比较短时,可用纸带上与待测点相邻的两点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待测点的瞬时速度。
3.用v-t图象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本节课我们将利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推进新课
一、进行实验
要探究一个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一系列不同时刻的速度。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本实验中我们用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再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问题1:如果探究得到小车在钩码拉动下在平直的长木板上运动,纸带上打出的点与点的间隔距离近似相等,那么小车做什么运动?
结论猜想:纸带上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相同,而点与点间的距离近似相等,则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问题2:在探究小车带动纸带运动时,纸带上的点与点间的距离不等,那么小车做什么运动?
结论猜想:纸带上点与点间的距离不相等,说明相同时间内位移不相等,小车做变速运动。
点评:通过探究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大胆猜想的良好科学品质,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表达能力。若要了解做变速运动小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就必须求出打每一个点时的速度。速度求出来了,由加速度定义式a=便可求出小车在相邻两点间运动时的加速度,便可看出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是否变化,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先进行完实验才能处理。
1.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2.实验器材
①附有滑轮的长木板 ②小车 ③带小钩的细线 ④25
g的钩码3个,也可以用50
g的钩码或用沙子和小桶代替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或天平称量 ⑤打点计时器 ⑥纸带 ⑦刻度尺 ⑧学生电源、导线
3.实验原理
把纸带跟运动的物体连接在一起,并穿过打点计时器。这样纸带上的点不但记录了物体的运动时间,而且相应地表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这些点的情况,就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小明与他的同伴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时,由于他的同伴不太明确该实验的目的及原理,他从实验室里借取了如下器材:①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直流电源;④细绳;⑤纸带;⑥小车;⑦钩码;⑧秒表;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
小明看后觉得不妥,让我们共同讨论一下,哪些器材必须使用,哪些多余,还缺少什么器材。
交流讨论: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因此不需要秒表来测时间,故⑧多余。
2.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因此③低压直流电源多余,然后,器材中没有低压交流电源,故缺少低压交流电源。
3.该实验不需要测量小车或钩码的质量,故②天平多余。
结论:必须使用的器材有:①④⑤⑥⑦⑨
多余的器材有:②③
缺少的器材有:低压交流电源。
方法小结:实验器材的选取不能死记硬背,在记忆时要结合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
4.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衡地加速滑行,然后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再按同样的方法(不改变钩码)打出两条纸带。从这三条纸带中选用一条点迹清晰的,计为纸带Ⅰ.
(4)增加一个钩码,按上述方法打出纸带Ⅱ.
(5)在打纸带Ⅰ的基础上减少一个钩码,仍按上述方法打出纸带Ⅲ.
(6)整理器材。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与他同伴操作中有以下实验步骤,其中有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遗漏步骤可编上序号G、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的钩码
D.取下纸带
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加速运动
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将以上步骤完善并按合理的顺序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要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在取下纸带前要先断开电源。为了减小误差,应重复实验3次即打3条纸带。
参考答案:(1)A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
(2)D中取下纸带前应先断开电源。
(3)补充步骤G:换上新纸带,重复3次。
步骤顺序为:BFCADG.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该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归纳:
注意事项: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
3.要防止钩码下落时与地板相碰,可在地板上事先放几本书。
4.要防止小车与定滑轮相碰,可用中、食指叉开跨过细线放在滑轮前事先等着小车。
5.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便使在长度为50
cm的纸带上清晰地取得5~6个计数点为宜。
6.细线一定要与长木板平行。
二、处理数据
同学们做完了实验,每组学生手中都有了三条点迹清晰的纸带。
问题:根据纸带上的点,如何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交流讨论:1.纸带上每一点的速度可以利用前后相邻两点的平均速度来表示。
2.相邻两点时间间隔为0.02
s,为了便于研究计算,每5个计时点取1个计数点。计算时T=0.1
s,利用计数点求速度。
3.纸带上的点迹前一部分过于密集,测量长度时误差较大,把前一部分的点迹舍掉。
结论:合理的数据处理如下:
1.对每条纸带(即Ⅰ、Ⅱ、Ⅲ)都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且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2.对Ⅰ、Ⅱ、Ⅲ三条纸带分别进行测量,并计算小车对应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并填入下表。
3.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根据表中数据给坐标轴适当刻度。特别注意要标明各轴的单位。
4.分别根据表中纸带Ⅰ、Ⅱ、Ⅲ对应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并分析对应每条纸带描出点的分布规律。
5.作出每条纸带对应的v-t图象。
6.从图象上分析小车的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问题一:测量长度时用刻度尺测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长度,还是用刻度尺对齐各计数点(不移动尺子)读出各计数点间长度值?
问题二:为什么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问题三:如何由实验数据得出v-t图象?
问题四:如何由实验得出的v-t图象,进一步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交流讨论:1.测量长度时最好用刻度尺对齐各计数点(不移动尺子)读出各计数点间长度值,这样可以避免测量误差的积累。
2.为什么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在科学上,为了描述实验中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先将其在坐标系中描点,然后根据这些点的分布趋向,用一条平滑曲线(包括直线)连接这些点,尽量让多数点落在曲线上,不在曲线上的点应使点数在曲线两侧大致一般多,这种方法叫“拟合”。
“拟合”法处理数据能够直观形象地反映数据的分布规律,进而找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或物理量的特点及所遵循的规律。
3.如何由实验数据得出v-t图象
(1)根据变量函数的关系确定坐标轴:横轴——时间轴,纵轴——速度轴。
(2)描点作图。作图时应把尽量多的点连在一条曲线(或直线上),不能连在线上的点应尽量使分居在线两侧的点数相同。
(3)根据作出的图象分析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4.如何由实验得出的v-t图象进一步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我们可以从两条途径进行:
一是通过直接分析图象(如图)的特点得到。小车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当时间增加相同的值Δt,速度也会增加相同的值Δv.也就是得出结论:
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或变化)。
二是通过得出函数关系式进一步得到,既然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v随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v=kt+b,显然v与t成“线性关系”,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或变化)。
课堂训练
小车牵引纸带沿斜面下滑,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已知打点周期为0.02
s。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填写表格并求出平均加速度,作出v-t图象。
打点计时器纸带记录了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时间与位移
表一 实验数据
分段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时间t/s
0~0.1
0.1~0.2
0.2~0.3
0.3~0.4
0.4~0.5
0.5~0.6
各段位移x/m
1.45×10-2
2.45×10-2
3.55×10-2
4.55×10-2
5.60×10-2
6.65×10-2
平均速度/(m·s-1)
表二 相邻段加速度值
相邻段
1~2段
2~3段
3~4段
4~5段
5~6段
加速度a/(m·s-2)
分析:已知每段的位移与时间,可求得各段的平均速度,由速度和时间关系可求得加速度。
解答:表一数据分析:
据=得,各段平均速度分别为
1==
m/s=1.45×10-1
m/s
2==
m/s=2.45×10-1
m/s
3==
m/s=3.55×10-1
m/s
4==
m/s=4.55×10-1
m/s
5==
m/s=5.60×10-1
m/s
6==
m/s=6.65×10-1
m/s
其v-t图象如图所示。
表二数据分析:
各段的平均速度可以认为是该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可以近似地认为是该段开始时的瞬时速度。因此,两相邻速度所对应的时间就等于0.02×5
s=0.1
s.
根据a=得知:
a1==
m/s2=1.0
m/s2
据相同的做法可求得:a2=1.1
m/s2 a3=1.0
m/s2 a4=1.05
m/s2 a5=1.05
m/s2
平均加速度==
m/s2=1.04
m/s2.
问题:在描点作v-t图象之前我们先求出打某一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我们是利用t时刻附近一小段时间Δt内的平均速度代替t时刻的瞬时速度。Δt取得越小越好吗?在描点作图的过程中我们该注意什么?
教师展示课件(Δt过小出现的问题,作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该实验中是用t时刻附近一小段时间Δt内的平均速度代替t时刻的瞬时速度。从原理上讲Δt越小,Δt内的平均速度越趋近t时刻的瞬时速度。但实验上Δt很小时,相应位移也变小,使位移测量的相对误差增大,反而使实验误差增大,因此,Δt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另外,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我们会有精确的方法测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2.注意事项:(1)建立v-t坐标系,给坐标轴刻度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测量数据,最小刻度值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以免描出的点分布太稀或太密,尽量使得描出的各点均匀布满坐标平面。
(2)作图象时,应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不能出现折线。如果有些点不在连线上,应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3)如果有个别点明显远离趋势线,则可判定该点对应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弃该点。
学生活动:利用自己手中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描绘出v-t图象,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作出的v-t图象,各点并不是严格地在同一直线上,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减少误差,应采取什么措施?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该实验中作出的v-t图象,很可能各点并不是严格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误差主要来源于:(1)对纸带的测量;(2)求瞬时速度运算时有效数字的取舍;(3)对坐标轴的刻度;(4)描点时对各点位置的确定。
2.针对上述误差产生的原因,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误差。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细心、认真。
3.实验结论:(1)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能反映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小车做的是速度越来越大的加速直线运动,且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增加的,它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3)牵引力越大时,小车的速度增加得越快,即加速度越大。
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时通常是测量两计数点间隔的距离,用v=,计算各计数点的速度,然后再用描述法求其运动规律。
下面是某同学的另一种做法,你认为有道理吗?并谈一下你的观点。
某同学在打出的纸带上每5点取一个计数点,共取了7个计数点,用以下方法绘制小车的v-t图象。先把纸带每隔0.1
s剪断,得到6个短纸条。再把这些纸条并排贴在一张纸上,使这些纸条下端对齐,作为时间坐标轴,标出时间。最后将纸条上端中心连接起来,于是得到v-t图象,如图所示。
点评: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在物理当中,体会物理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思维分析:(1)因为我们是把每段纸带长当作纵坐标v值,把纸带宽当作时间间隔,那么纸带的面积在数值上应等于该时间段内的位移,即v-t图线在该时间段内梯形的面积,才符合v-t图。而两小三角形面积全等,见图,故可由此方法得到v-t图象。(2)用求直线斜率得加速度值.
阅读材料(课件展示)
1.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
用Excel绘制图象时,注意输入数据时用“依次”二字,在Excel工作簿中先输入自变量时间,在相邻一列中输入对应的速度值,输入顺序不对,所画的图象也不对。具体做法如下:
打开Excel工作簿可以看到行和列,行号用1、2、3……表示;列号用A、B、C……表示。将自变量时间的数值从某一单元格开始输入,在同一列中将其他时间值一一输入。在相邻的右侧一列中将速度值一一输入,注意速度值要与时间值相对应。也可以在同一行中依次输入时间和速度,下一行中再次输入第二组时间和速度,直至全部输入完毕。用鼠标选中这些数据,再用鼠标左键单击“图表向导”按钮,出现“图表类型”窗口,选“散点图”,选“确定”按钮,弹出“图表标题输入框”,输入相应的字符后选“下一步”按钮,直到“完成”。出现由点组成的图表,用鼠标右键单击绘图区中任何一个数据点,出现下拉式菜单,选“添加趋势线”,弹出添加趋势线窗口,选择“线性”趋势;打开该窗口的“选项”卡,对其中“显示公式”左侧的小方格用鼠标左键单击出现“√”号后,按“确定”。则图表框中出现一条直线,这就是经过计算机做最佳“拟合”后的v-t图象,并显示出一个表明该图象的函数式。
2.图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图象和文字一样,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研究、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图象。
如图展示了世界人口每增加大约10亿所经历的时间。由图象可知,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这揭示了人口大爆炸危机。但是在将图象外推时一定要谨慎,外推图象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世界人口随时间的变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探究了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实验原理及目的的探究得出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通过纸带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规律,最终得出小车速度—时间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
规律方法总结:1.因为打点计时器结合纸带能记录物体在一系列不同时刻的位置,所以通过纸带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规律,电火花计时器及闪光照相的原理与之类似,也可以应用。
2.求纸带上某点速度时一般用一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在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还有更准确的方法。
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问题与练习”第1、3题。
2.模拟打点计时器
如图所示,两位同学进行跑步比赛时,为了了解自己的加速情况,他们分别拿着底部穿孔、滴水比较均匀的饮料瓶一起跑,然后通过地上的水印分析他们的速度变化情况。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试一试,并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课题:用照相机从侧面给正在快速运动的人或车拍照时,有时会得到一张边缘模糊的照片.你能由这张照片和相机快门的速度得到这张照片所拍的人或物的运动速度吗?
分析:1.根据模糊的照片可测出两边缘的距离。
2.根据人或物与照片的比例算出人或物的实际位移。
3.根据相机快门的速度求出此过程所用的时间。
4.利用v=求出人或物的运动速度。
结论:能由这张照片和相机快门的速度得到这张照片所拍的人或物的运动速度。
1.解答:(1)见下表
时间t/s
0
5
10
15
20
25
30
速度v/(km·h-1)
54
59
65
70
76
81
86
速度v/(m·s-1)
15
16.4
18.1
19.4
21.1
22.5
23.9
(2)如图
(3)可认为是一条直线
2.解答:A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5
m/s;B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1.75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C做初速度为4
m/s、加速度为0.67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6
s时速度为0.
3.解答:(1)如图.
(2)剪下的纸条长度表示0.1
s时间内位移大小,可近似认为速度v=.v∝Δx,纸条长度可认为等于速度大小。
4.略。
本教学设计首先通过教师展示课件复习旧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实验误差的来源,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先熟知操作过程各种可能结果,然后再进行实验,使学生既提高了技能,又快速、准确地进行探究。
运动学
运动学是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几何学的方法来研究物体的运动,通常不考虑力和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至于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则是动力学的研究课题。
用几何方法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确定一个参考系,因此,单纯从运动学的观点看,对任何运动的描述都是相对的。这里,运动的相对性是指经典力学范畴内的,即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时间和空间的量度相同,和参考系的运动无关.不过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和空间的量度就同参考系有关了。这里的“运动”指机械运动,即物体位置的改变;所谓“从几何的角度”是指不涉及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如质量等)和加在物体上的力。
运动学主要研究点和刚体的运动规律。点是指没有大小和质量、在空间占据一定位置的几何点。刚体是没有质量、不变形,但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的形体。运动学包括点的运动学和刚体运动学两部分。掌握了这两类运动,才可能进一步研究变形体(弹性体、流体等)的运动。
在变形体研究中,须把物体中微团的刚性位移和应变分开。点的运动学研究点的运动方程、轨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特征。这些都随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而异;而刚体运动学还要研究刚体本身的转动过程、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更复杂些的运动特征。刚体运动按运动的特性又可分为:刚体的平动、刚体定轴转动、刚体平面运动、刚体定点转动和刚体一般运动。
运动学为动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学)提供理论基础,也包含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很多学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
运动学在发展的初期,从属于动力学,随着动力学而发展。古代,人们通过对地面物体和天体运动的观察,逐渐形成了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和时间的概念。中国战国时期在《墨经》中已有关于运动和时间先后的描述。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讨论了落体运动和圆运动,已有了速度的概念。
伽利略发现了等加速直线运动中,距离与时间二次方成正比的规律,建立了加速度的概念。在对弹射体运动的研究中,他得出抛物线轨迹,并建立了运动(或速度)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伽利略为点的运动学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惠更斯在对摆的运动和牛顿在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中,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离心力的概念,从而发现了向心加速度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同半径成反比的规律。
18世纪后期,由于天文学、造船业和机械业的发展和需要,欧拉用几何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刚体的定轴转动和刚体的定点运动问题,提出了后人用他的姓氏命名的欧拉角的概念,建立了欧拉运动学方程和刚体有限转动位移定理,并由此得到刚体瞬时转动轴和瞬时角速度矢量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复杂运动形式的基本运动特征。所以欧拉可称为刚体运动学的奠基人。
此后,拉格朗日和汉密尔顿分别引入了广义坐标、广义速度和广义动量,为在多维位形空间和相空间中用几何方法描述多自由度质点系统的运动开辟了新的途径,促进了分析动力学的发展。
19世纪末以来,为了适应不同生产需要、完成不同动作的各种机器相继出现并广泛使用,于是,机构学应运而生。机构学的任务是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根据需要实现的运动设计新的机构和进行机构的综合,现代仪器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又促进机构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各种平面和空间机构运动分析和综合的问题,作为机构学的理论基础,运动力学已逐渐脱离动力学而成为经典力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
伽利略对运动快慢的研究
16世纪末,西方学术上都认为重的物体下落比轻的物体更快,毕竟,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一个古希腊学者的观点尚且如此,足以表明科学在中世纪衰落造成的后果。时任比萨大学数学系主任的伽利略如此大胆地对这一常识产生质疑。这个故事已经成为科学传奇的一部分:他从小镇的斜塔上同时放下两个不同重力的物体,结果显示它们同时着地。为了进一步搞清楚运动的性质,伽利略进行了测量对象方面的转换——由于物体从室内一定高度下落所用时间很短,而当时又没有精确的计时工具,伽利略巧妙地把研究对象由落体运动转变成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下面是伽利略的具体实验过程。
他取了一块5.6
m长,0.23
m宽的板,并居中开了一个凹槽,尽可能地平整和光滑。他将这个平面倾斜,滚下钢球,用一个大容器(水通过一根细管进入玻璃杯)制作的水钟记下它们的下滑时间,每一次运动后称一下流出水的重力,从而确定经过了多少时间,并和球经过的距离进行比较。亚里士多德已经预言滚球的速度是常数:通过的时间为原来的两倍,通过的距离也为原来的两倍。伽利略则证明距离实际上正比于时间的平方:时间变为2倍,距离将变为4倍。伽利略实验结果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预言的滚球的速度是常数,他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预习一下本章第三节的内容,回答上述问题。更重要的是此实验开了用实验作为学说最终仲裁者的先河。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