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0 20:56:16

文档简介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过程和作用,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成因。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地位。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任何时期国家利益于一切的;不同时期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同。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学习史论结合及论从史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抗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相互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导入新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发动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变,中国人民头上始终笼罩着战争的阴云。1936年日本又制定“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为了摆脱新危机,终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而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全民族抗战  
1.卢沟桥事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历史纵横”栏目中列举了四件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提问学生:这四件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主要是说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进一步提问:这对国共两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这促使国共两党由内战对抗开始走上合作抗战。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栏目,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中形势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教师在讲述时可利用教材中“学思之窗”栏目,列举了从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到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过程的史实,然后提出问题:  
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让学生思考一下,它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过程有什么必然联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必然的联系是:日本侵略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是国共两党走向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2.全面抗战路线  
面对日本的侵略,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引导学生思考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然后指出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十几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到来以后,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对于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相互关系,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结果。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支援。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日战争开始后存在着两个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一个是敌后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这两个战场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战场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这时期正面战场的特点是努力抗战与节节败退交织并存,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著名的五大会战。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第一,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第二,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第三,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但这时期也正是在正面战场上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严重局面。  
在讲述正面战场的情况时,重点让学生了解淞沪会战以及中国将士的浴血奋战。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10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淞沪会战”或“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守卫宝山的十八军五八三团三营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与入城之敌巷战肉搏,激战两昼夜,五百余官兵全部壮烈殉国。10月26日晚,八十八师五二五团团长谢晋元奉令率八百官兵坚守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坚持战斗了四昼夜,毙敌二百余人后,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军二十余万,伤亡六万多人,才占领了上海,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迷梦。  
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是本课难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归纳为四点:第一,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第二,从总体上说除个别战役外,中国的会战总体上打的是败仗。第三,失败的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毛泽东指出: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第一等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依然是一个弱国”,无论“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第四,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结果。最后指出:1938年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日本侵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罪行数不胜数。由于教材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只选了日军暴行中的三件事。一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最残暴的罪行之一,也是历史教科书的传统内容。二是潘家峪惨案。这是日军侵华期间在敌占区制造的大屠杀惨案。三是日本“七三一部队”。“七三一部队”是日本侵略军的细菌部队,它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解剖、细菌等各种试验,制造细菌武器,残害大批中国人。这三件事只是侵华日军暴行的缩影。这不仅仅是战争的罪行,从令人发指的犯罪手段来看,是灭绝人性的反人类罪行,不仅为中国人民不齿,也为全人类所痛恨,包括日本人民。这些史实促使学生思考导入框中提出的问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略战争,究竟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  
对于本目内容讲到的三个事件,可进行以下材料的补充,以了解日本侵略军在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 ,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长达六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总计屠杀无辜居民和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在有条件的学校,可放映《南京大屠杀》影片、录像片或幻灯片。  
 1938年12月13日 ,日军攻占南京。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并焚尸灭迹的有十九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十五万多人,总共有三十多万人丧生。在南京城郊,侵略军大肆洗劫机关、仓库、商店、民宅、村舍,古玩文物,鸡鸭猪牛、粮食蔬菜,无所不抢。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日军烧毁。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2.血洗潘家峪  
血洗潘家峪,只是日本侵略军在为消灭八路军、新四军,摧毁敌后抗日根据地,日本在对解放区的血腥扫荡中,彻底推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欠下了累累血债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的八年间共被杀害318万人,被抓走276万人,1952万间房屋被烧毁,损失粮食1149亿斤、耕畜631万头、猪羊4800万只、农具家具2亿2270万件、被服2亿2963万件。从这一笔一笔的血债中可以看出,日本侵略军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是多么野蛮、多么凶残!  
3.七三一部队  
1927年在有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出席的"东方会议"上,公然提出了"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的侵略主张,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于1932年也采纳了石井四郎进行生物武器这一灭绝人性的主张,在日本成立了所谓"防疫研究室",开始了细菌武器的研究和试验。一九三一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以后,在中国东北组织了石井细菌研究所。他们纠集了一批日本细菌学者秘密地进行细菌武器研究。曾任日本关东军医务局局长的梶冢龙二,就是运用细菌武器的鼓吹者,他竭力支持和推荐石井四郎以侵略战争为目的而加紧研究细菌武器。731部队为了迅速有效地研制出细菌武器,竟惨无人道地在活人身上进行各种细菌试验,残酷杀害无辜生灵,据不完全统计,其实验方法竟多达几十种之多。
据被俘的731部队成员供认,以1939年到1945年,短短的几年中,就以细菌试验的方法残杀了三千多人。  
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的14年间,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千千万万的生灵惨遭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最残酷的蹂躏和摧残。这段历史我们不应忘记,也不能忘记!通过本目的讲述给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总是给我们借鉴和警示作用。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应记住侵华日军这段罪恶的历史,这具有现实意义。  
讲叙这段历史,应紧密联系现实。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为日军侵华罪行辩护,从东史即事件,到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再到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引起了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强烈的反感和谴责。这些都是现实,反映了日本右翼势力掩盖日军战争罪行的企图,不能不让亚洲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人民警惕。这也正是学习抗日战争历史的现实意义。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关于百团大战,教师可结合世界史的有关内容和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介绍百团大战的背景和目的。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二年,法西斯德国正在欧洲猖狂一时,日本被盟友的“成就”所鼓舞,也积极准备太平洋战争,为巩固中国战场,一方面采用政策诱使国民政府投降;另一方面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妄图困死根据地的军民。中国抗战,出现了正面战场空前的投降危险、敌后战场形势困难的局面。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目的,就是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另外,教师还应使学生明白,百团大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出击,作战方式是以破袭战为主,仍是八路军一贯的作战原则。此役严重打击了日军,增强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对于克服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日益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中国缅甸远征军  
1942年,中国远征军应英方的请求,紧急入缅支援英军对日作战,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开始以来少有的没重打击,给英缅军以有力的支援,并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誉和钦佩。中国远征军的苦战,虽未能挽救缅甸防御战中的败局,但中国远征军出国与盟军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打击了日军的气焰。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敌后战场和盟军战场,都起了战略配合作用。此次远征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突出的贡献。  
在讲述这一部分史实时可向学生补充滇缅公路上的3000多名“南侨机工”的故事。滇缅公路在抗战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滇缅公路道路险峻,气候变化正常。要保证这条路的畅通,需要大批技术熟练的司机、修理人员和护路技术员。陈嘉庚得知后,亲自出面,通过“南侨总会”在华侨中招募机工。报告者十分踊跃。在滇缅公路上工作不仅环境险恶、条件极艰苦,而且随时都有被敌机炸死炸伤的危险。但广大侨工不顾个人安危,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滇缅公路的畅通。有1000多人在滇缅公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昆明还有一座“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结合中国八年抗战的事实,从国际、国内等方面结合有关史实思考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良好习惯。最好进行一下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选代表发言。最 后由 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以下简单总结: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还在于,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大大牵制了日本的军事力量,从而减轻太平洋各战场的压力,为盟军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还表现在中国军队打出国门,进入缅甸,直接抗击侵入缅甸的日军,并取得辉煌的战绩。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通过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的贡献;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本法西斯反动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了无穷痛苦。因此加强中日两国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课后研讨】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为日军侵华罪行辩护,从东史郎事件,到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再到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引起了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强烈的反感和谴责。这一现实不仅反映了日本右翼势力极力掩盖日本侵略战争罪行的企图,也不能不引起曾遭受过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和人民的反对和警惕。  
根据以上史实,自拟题目,在课外利用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资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评述;拟一个300字左右的发言提纲或1000字左右的文章。  
思路:应学会结合历史背景来认识和评述历史事件。  
2005年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让学生收集有关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资料,看当今世界各国是如何认识、评价这一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的。  
【本课小结】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战屡败,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经过八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16课《抗日战争》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抗战路线;全面分析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
运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思考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泛滥对中国及亚洲各国的警示;分析当前中国建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及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现实意义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_____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      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敌后      ,建立      。
(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     、太原会战、    、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淞沪会战中,    、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4)结果:①虽取得________、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中国大片领土失陷。
②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知识点二 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六周之内残忍屠杀中国军民超过________人。
2.潘家峪惨案:杀害村民____________多人。
3.“七三一部队”:成立“____________”,利用中国活人作试验,杀害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知识点三 抗战的胜利
1.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1)概况:1940年,________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
(2)作用: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1)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2)战况:①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②1945年初,在________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____月____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____________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重点讲解]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原因
(1)中华民族觉醒,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
(3)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4)爱国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加速了日本投降。
[思维点拨]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2.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首先,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奠定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基础;其次,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列强在华特权。
[易混易错]
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而非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中国人民虽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史料实证】
探究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 谜语趣闻:谁打败了日本?
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某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三个谜底:屈原和苏武、共工。后来,有人读到这则旧谜时,又拟了一个新谜底:华佗。
思考 (1)你能解释“屈原”和“苏武”“共工”的准确含义吗?你知道应该怎样理解“华佗”这一谜底吗?
 
 
 
(2)你赞同哪一个谜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史论总结】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胜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课堂小结
答案
一、
1.(2)卢沟桥事变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全面抗战 游击战争 抗日根据地
(3)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姚子青 (4)①平型关
二、
1.三十万
2.一千二百
3.七三一部队
三、
1.(1)彭德怀
2.(2)②英美
3.(1)8 15 (2)③反法西斯
史料实证
(1)“屈原”: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而投降;“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武力使日本投降;“共工”:打败日本法西斯是中外反法西斯力量共同努力的功劳。
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局部和全民族抗战)对打败日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的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消灭的日军最多。②中国的长期抗战拖垮了日本,1945年,日本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再也无力发动大的战役。
(2)“共工”。理由:在抗战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抗击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八路军在抗战后期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其作用不可忽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为共同努力的结果。第16课《抗日战争》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判断这首歌词应出自近代哪支人民军队的军歌(  )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
C.国民革命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2.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北平一些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们也提出“立泯派系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国难当头,团结合作逐渐成为各界共识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C.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被广泛接受
D.国共两党结束对抗,开始合作
3.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4.“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沟通南北战场的联系,企图占领战略要地徐州……日军约四万人发动进攻,守军顽强抵抗十余天……第五战区调动兵力包围日军……歼敌约二万人。”这则史料所描写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5.“高粱叶子青又青,×月×号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八国联军侵华
B.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6.蒋介石说:“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是中国工业和金融中心……英美等国在华利益主要集中在这里,如果在这里同日本大战,必然引起英美的极大关注,最好能把英美拉入战争,协同我们共抗日本……”材料中所涉及的战役是指(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7.1940年12月底,日本侵华大本营决定:“当前对华作战纲要的内容是,彻底肃正华北治安、空军进攻作战、对华集中作战谋略,加强封锁以及扶植中国武装的治安警察力量。”迫使日本侵华战争策略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
A.七七事变中中国军人的顽强抵抗
B.日军在台儿庄战役中受到了迎头痛击
C.平型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士气
D.百团大战打击了日本在华北的统治
8.“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朗诵词。它描述的主要是(  )
A.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斗争
D.太平天国运动
9.对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苏联对日宣战
10.山西太原县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便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不承认“民国”的合法性,后来他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自居。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D.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1.1940年9月4日,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迭电获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此电文嘉奖的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12.下表反映的是二战时期日军在亚太地区的兵力分配情况。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0多万人
近11万人
A.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打击了日本法西斯
C.日本在亚洲全面发动了侵略战争
D.日本不断向中国战场大规模增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材料二 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
(1)“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
14.在中国近代史上,日军曾多次发动或参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在中国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暴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七事变中国守军进行抵抗
材料二 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将日本法西斯战犯起诉为:“破坏和平罪”(指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战争罪(指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包括虐待或杀害俘虏、人质、劳工,以及掠夺财产、破坏城镇等)、“违反人道罪”(指战争发生前和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
材料三
图1《马关条约》影印件
  图2日本天皇投降诏书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事件对中国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列举相关史实证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提出的罪行诉讼。
(3)材料三反映中日战争中两种怎样的结果?出现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2
BADDB
ADCCD
DA
13.
答案:(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回答“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也可)
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在华利益。
(2)不同意。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
(3)表现:①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领导正面战场的抗战(或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战役);③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任答两点即可)
(4)原因: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变化的密切关系;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
14.
答案:(1)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端。
(2)罪行史实:①制造了南京大屠杀。②制造了潘家峪惨案。③组建“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战,以中国活人做试验等。
(3)结果:一败一胜。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丧失大量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共24张PPT)
图示资源库
201010a1
第1期
微笑PP
小A博客htp://m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