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图示资源库
201010a1
第1期
微笑PP
小A博客htp://mppt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这段话表明中共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
A.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两党分歧
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改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
D.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
2.“要走断头路,跟住蒋独夫。要走光明路,跟住毛泽东。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十六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一百五十八万被消灭。”对以上传单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通过三大战役,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B.国民党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国共产党转入反攻,消灭国民党指日可待
D.跟着蒋介石没有出路,只有武装起义,活捉蒋介石,才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3.国共重庆谈判中,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始终不承认( )
A.人民的民主权利
B.共产党的合法性
C.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D.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4.如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5.如图,1947年春天,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区域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6.塞外重镇张家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下面两幅图中,可以汲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变化
C.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D.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
7.解放战争中,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是在( )
A.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之后
B.战略反攻开始之后
C.三大战役后
D.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后
8.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9.美国《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在评价毛泽东时,认为他是结束外国占领、恢复国家秩序的英雄。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领导了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C.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赢得独立
D.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0.从图片中你能获得的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 )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三大战役取得重大胜利
C.国民党政权覆灭
D.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11.
右图是拍摄于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的历史照片。下列有关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典范
C.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D.标志着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1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
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某校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发展历程”展览。下面是这次展览中出现的一些图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图1中共“一大”会址
图2朱(德)毛(泽东)会师
图3三大战役示意图
(1)图1应出现在中国哪个城市?中共“一大”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江西被称为红色的土地。这里有三大摇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请指出三大摇篮分别在何地。
(3)图3反映出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概述图3所反映的事件的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2008年4月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0周年活动“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
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图1 1839年
图2 1919年
图3 1937~1945年
图4 1949年4月21日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
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2、图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2
CCCBC
CCCCC
BC
13.
答案:(1)上海。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南昌、井冈山、瑞金。
(3)解放战争时期。背景: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4.
答案:(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2)地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3)根本原因:是因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努力: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主旋律: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思考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指出中国在抗日中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作出的巨大贡献,为中国在二战后期赢得了四大国的地位,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面临民族复兴的极好机遇。然而接踵而来的内战又使中国与这次绝好的机遇失之交臂。下面我们来学习解放战争这一课。
一、内战的爆发
1.
重庆谈判
请学生看书找出国民党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目的,老师归纳。
(1)
目的
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3)
协定内容:
提问:在重庆谈判中有哪些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学生回答: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所以后来又召开政协会议。
2.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老师提问: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那么国民党首先进攻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战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
3.
内战爆发:
(1)标志:1946、6
中原解放区
(2)战术:运动战
(3)结果: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
战略反攻:1947、6、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
战略决战:
提问:中共发动了哪三次战役?了解每个战役的经过,三大战役结果如何?有什么意义?学生看书回答,老师归纳。
(1)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2)
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老师提问:国民党在战场上的大溃败,蒋介石又提出“求和”声明,国共进行谈判,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呢?学生阅读回答,老师归纳。
1.
北平谈判:1949年
国民党目的:拖延内战准备时间
共产党目的: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2.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新民主主义胜利在国内国际方面的意义。学生回答。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意义:
①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②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板书设计: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
目的
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3)
协定内容:
2.政治协商会议
3.内战爆发
(1)标志:1946、6
中原解放区
(2)战术:运动战
(3)结果: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6、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
(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2)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1949年
国民党目的:拖延内战准备时间
共产党目的: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2.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思考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指出中国在抗日中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作出的巨大贡献,为中国在二战后期赢得了四大国的地位,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面临民族复兴的极好机遇。然而接踵而来的内战又使中国与这次绝好的机遇失之交臂。下面我们来学习解放战争这一课。
一、内战的爆发
1.
重庆谈判
请学生看书找出国民党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目的,老师归纳。
(1)
目的
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3)
协定内容:
提问:在重庆谈判中有哪些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学生回答: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所以后来又召开政协会议。
2.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老师提问: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那么国民党首先进攻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战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
3.
内战爆发:
(1)标志:1946、6
中原解放区
(2)战术:运动战
(3)结果: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
战略反攻:1947、6、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
战略决战:
提问:中共发动了哪三次战役?了解每个战役的经过,三大战役结果如何?有什么意义?学生看书回答,老师归纳。
(1)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2)
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老师提问:国民党在战场上的大溃败,蒋介石又提出“求和”声明,国共进行谈判,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呢?学生阅读回答,老师归纳。
1.
北平谈判:1949年
国民党目的:拖延内战准备时间
共产党目的: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2.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新民主主义胜利在国内国际方面的意义。学生回答。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意义:
①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②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板书设计: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
目的
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3)
协定内容:
2.政治协商会议
3.内战爆发
(1)标志:1946、6
中原解放区
(2)战术:运动战
(3)结果: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6、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
(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2)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1949年
国民党目的:拖延内战准备时间
共产党目的: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2.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