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0 21:52:46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图示资源库
201010a1
第1期
微笑PP
小A博客htp://mppt
【探究结论】
学生甲:中国近代化要在取得政治
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运动的
我们应该辩
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证地看待太
立。另外,《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
平天国运动
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的出
对中国近代
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化所起的作
学生乙: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
用,既要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
到其积极作
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天朝田亩制
用,又要看
度》却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
到其消极之
均主义,因而是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的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3、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了解太平天国的发展历程,掌握识图和用图的方法。
2、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时代没有赋予太平天国改朝换代的任务。
2、认识太平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农民必须在先进力量组织领导下,科学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建设,才能恰当的发挥农民的力量。
3、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
鸦片战争》,我们了解到: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无耻地向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的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种种变化。同学们假设一下,如果大家生不逢时,刚好处于那个时代,你们能感受到哪些变化?
(情境体验法)
学生活动:结合当时的情境,想象自己感受到的种种变化。
社会更加混乱、政治腐败,矛盾重重。银贵钱贱。赋税沉重,生活困难。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探寻问题的答案。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摘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引自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阅读以上材料及课文,并联系上节课《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阶级矛盾的激化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的赔款,把负担加在劳动人民的身上。在旧税之外,巧立名目,增加捐税。地方官乘机敲诈勒索,使广大的劳动人民濒于绝境,许多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上反抗的道路。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由于鸦片走私和五口通商,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老百姓完粮纳税都要用银两,使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正如材料所讲的一样,因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广大人民对清政府的统治日益不满。
3.自然灾害严重
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不断,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最终汇集成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农村教师。他曾几次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他在广州时,从传教士手里得到一本基督教的传道书《劝世良言》。书上说,只有“上帝”是真神,其他一切人们所崇拜的偶像都是妖魔。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平等的。在《劝世良言》的启发下,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他假说自己是上帝的次子,特地下凡除妖魔,推翻清政府,以此号召群众。洪秀全与冯云山、洪仁玕一起,除去村塾中的孔子牌位。这个破天荒的举动和发展信徒的传教活动,遭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种种责难。洪秀全因此失去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开始远走他乡,传播拜上帝教。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观察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了解天平天国运动的经过史实。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攻占永安(分封诸王,政权初步建立)──夺取武汉三镇──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军事全盛)
曾国藩及湘军简介: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陆续升迁至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注重“修身养性”。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多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
(一)天平天国运动前期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四:《天朝田亩制度》还规定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首都建立了“天朝圣库”,总管公有财产,除一切缴获和征收归圣库外;还规定“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这就把私有的金银、粮食、货物、房产等均收归公有,贵重物品缴入天朝圣库,日常用品分别收藏在堆栈,或者由典官保管。同时,又制定了供应官兵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制度。太平军中,上至天王,下至士兵,都设有定额的薪饷,都不准私藏财产。生活所需的粮米油盐和其他费用均白圣库供给。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五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缘蒙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储裕国课。弟第细思安徽、江西火粮广有,宜领镇守将佐在彼晓瑜良民,照旧资粮纳税。
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将佑施行。钦此。
——摘自《杨秀清上洪秀全奏折》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各什么?
2、反映了哪些人在土地问题上的什么要求?  
3、这项制度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讨论:如何认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性文件?
(革命性、空想性)
(二)天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资政新篇》
阅读课本:
1、《资政新篇》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
(振兴太平天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
2、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为何会有此特点?为什么《资政新篇》没有真正实行?
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  
局限性----空想性《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其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的出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却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产物,它未能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农民没有实施它的热情,因此它的实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经济发展,新的阶级出现)。加之当时一直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也未能真正推行。
三、天国悲剧
(一)天平天国的失败
讨论:为什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早期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但到最后却失败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  
(2)主观方面(农民阶级局限性)  
①农民是小生产者,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革命目标不明确。②没有彻底战胜封建思想的武器,定都天京后,领导特权思想膨胀,贪图享乐,断送了革命前程。③战略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等。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探究:如何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它有何历史影响?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敷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如冠履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下之田;商不能自贾取息,而谓货皆天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蔼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本部堂奉天子之命,统帅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
──引自曾国藩《讨粤匪檄》
(1)如果你是农民,你怎么评价太平天国的兴起?
(2)若你是富商、大地主、朝廷官员,你会怎样看太平天国的兴起?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太平天国从兴起、全盛、转衰、防御战到最终衰亡的历史,我们认识到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必须由先进的阶级进行领导,先进的革命纲领进行指导,但在当时先进阶级还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时,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阶级勇于承担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就不会有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知识梳理】
一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
(2)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3)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4)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____________空前激化。
2.过程
(1)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在________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2)建制:攻克________,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1853年改南京为________,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北伐
①概况:打到________郊区,因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②意义: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5)西征
①概况:安徽、湖北重镇→湖南→江西。
②意义: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________时期。
二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内容
(1)原则
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②“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2)方法
(3)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评价
(1)进步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它体现的______________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 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
(1)原因
①领导者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
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
(2)过程
①1856年秋,韦昌辉杀掉________,继而又被处死。
②________因受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
(3)结果
①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
②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陷入清军重围,最后被清军杀害。
2.重振国威
(1)措施
①提拔________、李秀成指挥军事。
②1858年,二人合力打垮清军的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在________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③让洪仁玕实行政治改革。
(2)结果:太平天国局势暂时稳定。
3.《资政新篇》
(1)内容
①向________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发展________,奖励技术发明。
③开设____________。
(2)评价
①是先进的中国人________提出的在中国发展____________的设想。
②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4.天京陷落
(1)1860年,李秀成与________等攻破清军驻扎江南的大营。
(2)在上海近郊,________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3)湘军攻陷________,陈玉成被俘就义。
(4)1864年,________病逝;不久,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思维点拨】
1.天京事变不是一次偶然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历史的必然。由于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不可能提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
2.《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上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天朝田亩制度》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资政新篇》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3.“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加速了它的崩溃,并不是《资政新篇》的作用,因为《资政新篇》并未真正实施。
4.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归纳总结】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这些新特点出现的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史论总结】
认识《资政新篇》的革命性、进步性和局限性
(1)革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太平天国政权、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2)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天朝田亩制度》相反)。
(3)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从实践上看,因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没有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因此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
课堂小结
答案
一、
1.(4)阶级矛盾
2.(1)广西 (2)永安 (3)天京 (4)①天津 (5)②全盛
二、
1.(2)①人口和年龄 ②国库
2.(2)绝对平均主义
三、
1.(2)①杨秀清 ②石达开
2.(1)①陈玉成 ②三河镇
3.(1)①西方 ②工商业 ③新式学堂 (2)①首次 资本主义
4.(1)陈玉成 (2)英法 (3)安庆 (4)洪秀全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大国无兵》中认为:“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以“拜上帝教”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建立一整套等级制度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D.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2.1853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这一政策(  )
A.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B.调动了农民参加太平天国的积极性
C.为《资政新篇》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近代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  )
A.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B.突出反映了农民对社会经济改革和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
C.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4.《天朝田亩制度》的有关规定,与农民的意愿相背离的是(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
D.实行“圣库制度”
5.“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其中“时代”的局限性是指(  )
A.封建主义势力过于强大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过于强大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符合农民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在中国没有形成
6.1851~1864年,农民阶级领导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
A.封建统治腐败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C.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D.自然灾害严重
7.下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要求(  )
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实现“耕者有其田” ③取消一切私有财产 ④绝对平均主义理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8.观察下面的图片,天王府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太平天国事业的兴盛
D.太平天国领导人进取心减退
9.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治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因为(  )
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曾国藩率军镇压
C.发生了天京变乱
D.清政府“借师助剿”
10.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1832~1894年)在看到一本书时惊呼“此文颇有见识,于夷情为谙熟,以此量之,似贼中不为无人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贼”指义和团
B.这本书是《天朝田亩制度》
C.由于当时的形势与中国的国情,此书中的主张未能实行
D.此书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1.马克思在《1860·中国纪事》中指出:“(太平军)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说明农民阶级(  )
A.不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B.承担不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C.不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D.不能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主张
12.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
 
太平天国税单
材料三
材料四
华尔洋枪队
(1)依据材料一、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哪些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反映出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书太平天国之国为“囯”,谓王居其中。
——张汝南《金陵省难记略》
材料三 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
(1)洪秀全改国为“囯”反映出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太平天国无法摆脱这种“历史的悲哀”?
参考答案:
1-12
DDDDC
CDDCC
BD
13.
答案:(1)特点:向西方学习,如创立拜上帝教,提出《资政新篇》;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等。
(2)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行。原因:本身的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战争环境,不允许实现。
(3)看法:《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但《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不利的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因此《资政新篇》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实现。
14.
答案:(1)洪秀全改国为“囯”,突出反映了他的皇权主义思想,体现出农民阶级的思想局限性,折射出太平天国领导人的革命进取心减退,不可能担当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预示出太平天国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
(2)因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的阶级,有其阶级局限性,受封建思想影响深刻,仅是借助宗教,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不可能担当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太平天国必然失败。